东北风俗画中的人性底色与历史重彩
——论津子围《十月的土地》

2022-10-21 09:25张福贵张佳钰
当代作家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族土地

张福贵 张佳钰

1928年,离京赴哈尔滨教书的冯至写下《北游》组诗中的《哈尔滨》一节,记录他的东北印象:“听那怪兽般的汽车,/在长街短道上肆意地驰跑,/瘦马拉着破烂的车,/高伸着脖子嗷嗷地呼叫。/犹太的银行、希腊的酒馆、/日本的浪人、白俄的妓院,/都聚在这不东不西的地方,/吐露出十二分的心足意满。”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已经由奢侈品变为大众化产品,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也从功能性转化为舒适性,车内空气质量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之一。车内空气质量主要通过会产生危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以及消费者对车内气味的主观感受来评估。由于汽车内饰零部件很多都是PP注塑件,如何降低PP注塑件的气味和VOC,成为汽车零部件厂家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诗中所呈现的只是有关东北的一个小小样本,但足以提示我们东北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复杂。此时此地,前现代与现代一同发出轰鸣,本邦与外族相互遭遇,此外还有更多冯至短暂的北游所未曾接触的东西,碰撞出的火花更难以由一首小诗容纳。提及这首诗,不是要条分缕析地介绍东北的历史,而是因为这首诗以其在场的笔致,对于我们进入《十月的土地》的方法做出了提示。正如冯至抵达哈尔滨,从真切的场景中发现东北多元化的文化基因,发现交织于东北生活中的灯火通明与贫苦交加,津子围的小说《十月的土地》同样凭借在场的优势,以在场的方法呈现东北。

(五)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情况武隆县盛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塔松牌牛肉、图形牌牛肉和武隆县仙女山绿色牛肉(冷鲜)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2011年,公司加工牛肉300吨,年销售收入实现3 600万元; 武隆县海威畜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评审,其生产的“洪松牌”羊肉被认定为“有机转换产品”,在2011年加工羊肉200吨,年销售收入突破2 000万元。

《十月的土地》依托于20世纪20—40年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描绘东北乡村章氏家族的苦痛挣扎,勾勒出章兆龙、章兆仁两个家族分支的不同命运,并以家族的内部斗争和各自的抗战经历映射历史和民族的丰富记忆。小说如同一幅奇幻的风俗画卷,以浓重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凸显东北大地的传奇色彩。但深入文本便可发现,在场的笔致贯穿始终,在丰富而不动声色的细节中,藏着东北历史、文化与性情的纷繁线索,由此形塑着属于津子围的厚重鲜活且有血有肉的东北。

一、“人是大地的记忆”

小说借章氏家族的老族长章秉麟之口发出了一句深沉的慨叹:“人是大地的记忆罢了。”这句话几乎可以作为整部小说的文眼,它承载着对于辽阔恒久的大地上人类脆弱命运的体认。这本该是沧桑而无奈的,然而,这份慨叹中另有一种奇异的力量,提示我们或许存在另一种双关:正是作为记忆的人在塑造着大地的历史,我们对于大地的记忆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记忆。由此,我们回想起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十月的土地》以家族史作为叙述的路径,却并未如同《白鹿原》抑或《古船》那样建构家国同构的宏大史诗,在民族与文化的种种选择之间进行一番悲壮的较量,从而全景式地呈现历史去向的艰难抉择。《十月的土地》将视线牢牢地牵系于人本身,将历史内化为质地粗糙的生活,在人物的切身经历、体验与选择之中,着力追踪人心与人性的线索,以此抽丝剥茧地分辨历史的细节。

小说以一个经典的魔幻现实主义场景拉开了序幕,身染霍乱的章文德恍惚间回想起那个诡秘的古老预言:“总有一天,世间百兽一起下山吃人。”这种开篇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成为对小说叙事走向的整全预言,围绕章氏家族发生的故事建构起一片人性的试验场。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长久的生存技能是实现退役运动员成功职业转换的前提。因此,退役运动员安置环节中再就业教育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总体上看,退役运动员安置保障体系的完善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图5可知,当退火温度为500 ℃时,薄壁铜管的延伸率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呈缓慢增加状态。当保温时间为30min时,延伸率最小,为48%;保温时间为30~35min时,延伸率相同,均为49%;保温时间为45min时,延伸率最大,为51%。在保温时间为30min、40min和45min时,延伸率波动较大,分别为8%,7%,9%,这可能与此保温时间条件下再结晶晶粒差异较大有关,见图2(a)、(c)、(d);当保温时间为30min时,存在部分形变组织,见图2(a);在保温时间为35min时,铜管的延伸率波动较小,试样微观结构所呈现的再结晶晶粒较均匀细小,见图2(b)。

自从日本人岩下和朝鲜人金英豪、朴银高在一场大雪中被章文德救下以后,三人便跟章家产生了微妙的情感联系。从事地质勘探工作的岩下有着作为研究者的单纯与专注,相比于“县公署的工作,他更愿意到实验室和试验田里做实验”。他始终惊叹于章文德对土壤的敏锐直觉,多年后仍然念念不忘地邀请他到伪满研究所任职。作为殖民者,他兢兢业业地为日军“开拓团”征占的土地进行规划,但出于个人的情感,他真诚地感念曾经的救命之恩,感激章文德带给自己的启发,也常常伤感地吟诵小林一茶的俳句,排遣难以言明的情感。而金英豪跟随岩下在伪满政府出任官职,凭着一张嘴周旋于复杂的政局之中。朴银高则加入人民革命军,以团政委的身份周详谋划,以智取的方式带领众人屡次获胜,最终为了跨越民族的理想与正义,在东北大地上奋战至死。

高中物理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物理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性.由于生活中蕴藏着很多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进行物理教学时,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物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用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指导同学进行物理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提升高中物理课堂学习效果.

章文德作为土地的精神象征,也并不如《白鹿原》中白嘉轩那样凝聚着传统乡土社会中所有美好品质,他的身上也展现了弱点。他胆小懦弱,遇事犹豫不决,对土地的过度重视还时常让他表现出一种不合时宜的执拗。然而这些弱点也让他的一切行动更加真实、更加耐人寻味。

家族“大份儿”章兆龙一家则站在了土地道德的对立面。对于他们而言,利益和欲望成了压倒一切的准则,传统宗法伦理中的仁义道德在章兆龙的家庭中全然失效,连亲情也变得不堪一击。章兆龙的二儿子章文礼并不守礼,反而成为家族礼制的破坏者,他强娶堂弟章文德的未婚妻,为了争夺家产而设计谋害哥哥章文智,在家族内部积累下多重不可化解的仇恨。而随着章兆龙与章兆仁决裂,惊心动魄的兄弟反目透露出人性的狠戾和冷漠。章兆龙把分家的谈话变成了一场谈判,其间充斥着算计和博弈,他罔顾两个家族之间的深重恩情,冰冷地声称“亲是亲财是财”“你只是我家的劳金”,一套机关算尽、缜密周详的底牌早已备齐,只为让章兆龙一家净身出户。原本互相扶持的“大份儿”和“二份儿”在他口中演化为等级森严的权力关系,亲情在利益面前不值一提。这是家族分崩离析的开端,此后“大份儿”无可挽回地走向颓败,但这场家族争斗并不能归结为所谓的宗法伦理在时代推动下的崩解消亡。祸起萧墙,摧毁家族秩序的是人性,是章兆龙一家放纵利益和欲望、背离情谊与人心的结果。借此,津子围严肃地重申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朴素的品行、道义与良知。

渥巴锡纪念碑雕像于2012年11月9日在卡尔梅克首府埃利斯塔市树立,11月22日,埃利斯塔市民为雕像举办隆重的揭幕仪式。该雕像高4.39米,底座高3.4米,由蒙古国科布多省布尔根苏木赠送。

更加难得的是,津子围精心描绘人物不可捉摸的行动轨迹,如同抓住了本雅明指出的那些“灵韵”乍现的时刻,照亮了隐藏在阴影中的游动之物,得以一窥人性的丰赡与迷离。

石龙、石豹兄弟则代表着土地上隐藏的另一种危机——无知的恶。一家人在土地上的辛劳承担不起母亲的一场葬礼,兄弟俩欠下一身债。艰难时刻,两人想起“当响马,快乐多,骑着大马把酒喝,搂着女人吃饽饽”的歌谣,便幻想着当土匪的“美好生活”。从“插”“抹尖子”一类的“黑话”中,他们一知半解地推测土匪绑架的手法,一时兴起绑架了章文德,又二话没说先割掉了章文德的两只耳朵。无知让他们无力分辨是非,也无法形成对生命的尊重,肆无忌惮地行事而不考虑后果,制造了这一出荒诞的闹剧,也在章文德一生的悲剧中划下重重的一笔。

纵观小说,我们可以分辨出审视土地的三重尺度。章文德投身于土地,把自己化作土地的精魂,寻得了生命的归宿。而身为家族的“老掌柜”,章秉麟在章文德身上灵魂附体,游离于入俗和出世之间,进行对土地的审视。附身的奇幻情节赋予了小说一抹永恒的宿命色彩,让章秉麟在对大地长久的观察中,梳理人与大地之间复杂深刻的情感联系,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也洞察了无穷的人们世世代代在大地的滋养和束缚中不断轮回的苍凉命运。章文智则独自对抗着章文德和章秉麟形成的合力。他追溯自己一生中接踵而来的劫难,终于厌倦了把冤冤相报当作公平,把苟且偷生当作幸运的“无知”,厌倦了把自我寄托在大地上的“无我”,尝试跳出土地的伦理,以个人为尺度,从“我”本身寻找自我,有感于“替穷人撑腰,给穷人出路”的“穷党”即布尔什维克的理想,“要活出尊严,活出个人样来”。小说在章文智身上建立起一条人性的启蒙维度,实现了发端于个体内部的觉醒,因此才能在结尾发布“新时代”的宣言:“我们不能被这巴掌大的土地给束缚住了,还是要睁开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要从这盘剥人、捆绑人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还回做人的尊严,真正为人民争取当家作主的权利。”尽管这份宣言过于宏大,有几分说教色彩,但的确朝向大地发出了属于个人的呐喊。随着这声呐喊,《十月的土地》完成了人对土地的回忆,也即对土地所象征的漫长历史,以及与这段历史相关的道德伦理、身份秩序和精神归宿的辩证、通透的回忆。

小说并未仅止于重演有关善恶的古老证词,而是进一步开掘人性内部的冲突,呈现土地本身的危机。在土地的秩序中,恩情相报的“良心”远远重于个人的真实情感。章桂兰两次追寻自由未果,从此被捆绑在土地上,那个抗拒裹脚的小女孩变成了笃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观念的妻子,无奈地接受了父亲为她指派的婚约,又在丈夫为了自身的安危出卖朋友之后选择追随丈夫,画地为牢地领受情感撕扯的痛,在道义与情感的冲突间逐渐耗尽了生命力。章秉麟为了不辜负旧日情分,强行促成章文智与故人遗孤郑四娘的婚姻,更是从此把他们推进人生的悲惨境地,由章文礼和郑四娘的乱伦引发的道德拷问和情感折磨成为他们各自苦难的开端。

依据美国国内法庭做出的判决,美国商务部没有法律依据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反补贴措施。然而,法庭同样也没有明确表示美国国内法禁止当局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因此,法庭模糊的判决依然赋予了商务部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无疑增加了这一问题的解决难度。

纯净无瑕的人性难能可贵,或许只存在于乌托邦的理想之境。俗世无法通透,寄身血肉于俗世中的人总是牵牵绊绊、犹疑不定,所谓善恶好坏,有时也逃不开时机与立场这两个前提。津子围尽管旗帜鲜明地称颂善良与道义,但并不把善恶绝对化。章兆龙在兄弟反目时冷漠决绝,到了重病时刻却也迫切渴望见到章兆仁,病情好转后又打消念头,取消了这次见面。而章文德这般温厚良善之人也经受不住自我的不断拷问,曾经“觉得自己真的有罪”,这种微妙的体验源于善与恶的界定本身

猜你喜欢
家族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第十二章热气腾腾的土地
皿字家族
乐器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