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AM基因突变致先天性簇绒肠病1例

2022-11-03 09:20安会波张剑宵付海燕张丽丽张建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肠病杂合空肠

张 莉,安会波,张剑宵,付海燕,张丽丽,张建伟

患儿女童,7岁。因患儿身高、体重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反复腹泻1年余,于我院消化科就诊。患儿身高98 cm,体重12 kg,生长发育迟缓,皮肤干燥,弹性尚可,皮下脂肪薄。全口牙齿不同程度牙釉质缺损,牙本质暴露、发黄。X线示:左腕骨龄约2岁,左手及左腕关节骨质疏松,骨盆骨质疏松。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多次尿代谢筛查显示尿液多种氨基酸增高,提示肾小管回吸收功能损害;血代谢筛查显示游离肉碱显著降低,肉碱缺乏,苏氨酸降低,提示营养障碍;全基因组测序发现GRCh37/hg19 Xp22.31 1.68 Mb杂合缺失。血常规、CRP、尿常规大致正常。铁蛋白6.3 μg/L,低于正常。便常规脂肪球:12~19个/HPF。维生素A 0.14 mg/L,提示亚临床缺乏。维生素E 2.3 mg/L,提示维生素E严重缺乏,维生素K1<0.04 ng/L,提示维生素K缺乏。乳糜泻抗体:htTG IgG弱阳性。粪钙卫蛋白51 μg/g。消化内镜提示末段回肠绒毛萎缩(图1)。胃窦、十二指肠降部、空肠、末端回肠、回盲部、肝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多部位咬检送病理检查。

图1 消化内镜见末段回肠绒毛萎缩,黏膜无溃疡及肿物

病理检查眼观:胃窦、十二指肠降部、空肠、末端回肠、回盲部、肝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多部位咬检组织各1块,灰白色质软。镜检:十二指肠降部、空肠及末端回肠见部分绒毛萎缩,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增生,局灶簇状聚集(图2~4)。免疫表型:CD10显示肠黏膜上皮刷状缘部分破坏(图5),CD4、CD8(+),CMV(-)。特殊染色:AB-PAS染色杯状细胞内黏液呈蓝色。基因检测:患儿EPCAM基因第3外显子2个突变c.227C>G、c.296G>A(图6)。

图2 空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局灶簇状聚集 图3 回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 图4 十二指肠降部部分绒毛萎缩,杯状细胞减少 图5 空肠黏膜CD10呈胞膜阳性,显示肠黏膜上皮刷状缘部分破坏,EnVision法

图6 患儿及其父母EPACM基因测序:A.EPCAM:c.227(exon3)C>G,患儿EPCAM基因c.227 C>G杂合突变,患儿父亲EPCAM基因c.227 C>G杂合突变,患儿母亲EPCAM基因野生型;B.EPCAM:c.296(exon3)G>A,患儿EPCAM基因c.296 G>A杂合突变,患儿父亲EPCAM基因c.296 G>A野生型,患儿母亲EPCAM基因c.296 G>A杂合突变

病理诊断:先天性簇绒肠病(congenital tufting enteropathy, CTE)。

讨论CTE又称肠上皮发育不全,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出现伴随终身的慢性、难治性腹泻及生长障碍,可伴后鼻孔、食道或肛门闭锁。西欧地区统计数据显示,婴儿发病率为1/50 000~1/100 000[1]。现有研究表明,CTE的发生与EPCAM基因突变有关[2]。

CTE可发生在胃、结肠、阑尾、美克尔憩室等部位,病理学表现为黏膜上皮不同程度绒毛萎缩、隐窝非炎症性增生、腺体分支、扩张及黏膜上皮排列紊乱、局灶性上皮簇形成[3],而炎症表现轻微,有时黏膜上皮内可见散在淋巴细胞。CD10及PAS染色可显示肠黏膜刷状缘破坏,黏膜内腺体CgA表达正常,MOC-31表达缺失,MOC-31为CTE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指标,100%EPCAM基因突变者黏膜内腺体MOC-31表达缺失。电镜可见细胞桥粒变长、增多。目前,CTE可通过肠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化及EPCAM基因检测确诊。由于CTE早期肠组织病理检查可能正常,而EPCAM基因检测可证实其存在突变。因此,对于早期婴幼儿顽固性腹泻伴生长障碍病例,基因检测可能优于小肠病理活检,其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1)炎症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儿童常伴有生长迟缓、体重不增、营养不良等。病理学可有绒毛萎缩、隐窝结构改变等与CTE相似的表现,但通常可见糜烂、溃疡、肉芽肿,伴肠黏膜基底部浆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无局灶性上皮簇出现,无EPCAM基因突变;而CTE炎症表现轻微,局灶性上皮簇出现,行EPCAM基因检测突变可确诊。(2)感染性肠炎:临床可表现为发热、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病理学表现为绒毛萎缩,但通过实验室检查、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等可确定感染病原体种类,从而明确诊断。(3)微绒毛包涵体病:为一种致命性先天性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婴儿期出现顽固性水样腹泻。病理学表现为绒毛萎缩,但CD10、PAS等染色显示肠黏膜刷状缘完整。(4)自身免疫性肠病:是发生于婴儿(通常发生于6个月内婴儿)的肠道疾病,偶可见于成人。临床表现为难治性腹泻,可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膜性肾小球肾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溶血性贫血或自身免疫性肝炎、硬化性胆管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病变可累及结直肠和小肠,组织学改变可很轻或仅呈斑片状。小肠活检可显示部分或完全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固有膜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和MHCⅡ型抗原表达增高,上皮和固有膜内非特异的淋巴细胞增多。比较特征性的表现为杯状细胞、潘氏细胞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隐窝内凋亡小体增多也是常见的表现。可同时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于结肠的病变表现主要为淋巴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凋亡小体增多。

目前CTE无特效治疗,可进行全肠外和小肠移植,但效果较差,3年存活率仅30%[3]。EPCAM基因检测对指导治疗及遗传咨询有重要意义。

EPCAM基因又名EGP40、TROP-1、GA733-2等,在上皮组织中广泛表达;在人胚胎期除胸腺,几乎在所有上皮组织中表达。人出生后除鳞状上皮和肝细胞,其他上皮仍维持EPCAM基因的表达。EPCAM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2p21,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4.0×104的Ⅰ型跨膜糖蛋白,EPCAM所编码的糖蛋白具有表皮细胞黏附分子功能,参与信号传导、细胞增殖、分化、组织再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多项研究表明,EPCAM基因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密切相关。同时,EPCAM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表面抗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预后和复发的重要指标之一[4]。有研究表明EPCAM基因缺失可导致小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及离子转运障碍[5],敲除EPCAM基因的小鼠会出现和人类CTE相似的临床表现[6]。2008年有研究发现EPCAM基因突变与CTE相关[7]。目前,关于EPCAM基因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多,但有关EPCAM基因突变导致CTE的病例报道较少。本例为进一步研究EPCAM基因在CTE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

猜你喜欢
肠病杂合空肠
胃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不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新疆某肉牛屠宰场空肠弯曲菌同源性分析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超细鼻胃镜辅助胃窦直视法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应用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超声辅助法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