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奔豚的诊治

2022-11-21 02:07卢玉洁
光明中医 2022年19期
关键词:黄氏桂枝

卢玉洁

奔豚,《说文解字》中云:“奔,走也;豚,小豕也”。是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1]。奔豚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言:“肾脉急甚为骨癫疾; 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记载:“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明确指出奔豚为肾积的病机及其临床表现。《金匮要略》再次提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清代名医黄元御沿袭了《难经》中的观点,力阐“奔豚者,肾家之积也”,结合黄氏首创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对奔豚病的临机证治提出了新的思路。

1 一气周流理论的思想模型

《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总结了气应当是时刻变化着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影响着生命体的生长周期变化及新陈代谢过程,由此奠定了中医学气化理论的基础。黄元御尊古不泥古,基于古代先贤理论,重视气的运动变化规律,首创“一气周流”理论。

1.1 一气周流理论的核心内容何谓一气?黄氏指出:“阴阳未判,一气混茫……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又有“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四圣心源·天人解》)。不论是混沌宇宙中的“一气”,亦或是发源于生命之初的“祖气”,均象征着万物的开端,内含阴阳,阳升阴降,化生万物。土居中央,是阴阳变化之中气,中气亦土气的运动变化。黄氏论述“一气周流”有2层内涵:①强调了中气之于生命体的重要性;②指出中气存在周流不息的运动变化。进而“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在中气的周流变化下,阳气左升则化火,升而未全则化木;阴气右降则化水,降而为至则化金。“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是阴阳升降的产物,亦是中气运动的结果,实则乃是“一气周流”至不同阶段的状态。后世医家彭子益在《古中医学的圆运动》一书中,将黄氏理论形象地阐发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1.2 一气周流理论与人体的生理观中气之于人身而言,可化生脏腑、气血、精神、形体、官窍。如《四圣心源·藏府生成》谓:“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黄氏将抽象的人体五脏与五行理论通过“一气周流”模型加以阐发,自然形成了以中土脾胃为中心,土疏四象的五脏生理结构。人身之一气周流不息,如环无端。合而名之,不过中土脾胃的升降;分而言之,则为肝、心、肺、肾四脏的运动变化。天地万物在一气周流之下,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运动与发展变化;人与天地相参,人身之一气参与体内五脏六腑的气化作用,生命物质的代谢过程,精神魂魄的化生演变……“一气”外至皮毛筋骨,内深五脏六腑,通达周身内外,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1.3 一气周流理论与人体的病理观一气周流,气血冲和,形体皆备,百病莫生; 一气受阻,累及全身,病乃始生[3]。《四圣心源·劳伤解》提出:“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一气周流的关键在于中气健旺,中气健旺又依赖于脾胃之气的升降有序。胃气降浊,脾气升清,自然之性。然“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湿的由来,黄氏阐释到:“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疾病所生,缘于脾湿,脾湿之由,在于中气,中气虚衰,升降反作,则百病生焉。

2 奔豚的病因病机

黄元御尊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十分推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医学著作。在《四圣心源·奔豚根原》篇首,黄氏首肯《难经》中所提的:“奔豚,乃为肾家之积”。肾积之源何来?黄氏曰:“土败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渐冱,阴气凝聚,久而坚实牢硬,结于少腹,是谓奔豚”[2]。平人之上清下温,源于君、相二火下蛰,温暖水藏;肾水随肝木温升,心火不亢。二火之降,权由土气的枢轴运动,中气健旺,胃气右降,金水收藏,二火潜藏。奔豚者,水藏不温,阴寒凝聚于少腹。究其根本,实赖土败胃逆,相火不得下暖肾水。又曰:“然积则水邪,而发则木气……以水寒木郁,则生振摇,枝叶不宁,则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则悸在脐间。脐上悸生者,是风木根摇,故发奔豚”[2]。黄氏言“风木为五藏之贼,百病之长”,奔豚未发之时,为阴寒结于少腹;奔豚既发,则风木已然先动,动于上,则心下悸;动于下,则脐间作悸。人体以中下为根本,脐间作悸,乃根本不安,木气欲动未动之时,症状较轻;脐上悸者,乃根本动摇,木气拔根,症状较重。在“一气周流”的生理模型之下,中气健旺,脾气左旋,肝肾随脾而升,故水木不郁;胃气右降,则心肺亦随胃而降,故金火不滞。今土败中湿,肾水下寒,水寒则肝木不疏。肝喜条达恶抑郁,郁则易生风,风动故感惊悸。“悸者,风木之郁冲,惊者,相火之浮宕”,皆为水寒土湿木郁之故。惊悸一作,即是木郁生风之象,即是奔豚发作之先兆。

3 奔豚病的遣方用药

奔豚是以“豚”代指由下焦上冲之逆气,以“奔”来描述逆气之状态[4],可谓惟妙惟肖。此气非同于“一气周流”之气,乃是一种病理之气,是由于水寒土湿,木郁上冲所致。该气起于少腹,冲逆而上,可达咽喉。疾病之轻重缓急,在于气所达之处。故而黄氏根据逆气上冲所达部位的不同,分别拟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奔豚汤、龙珠膏治之。

3.1 悸在脐下(奔豚欲作)黄氏曰:“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者,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金匮要略》中也有记载:“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二者皆描述了脐下悸动为奔豚欲作时的表现,汗出是导致奔豚欲作的诱因。《黄帝内经》中有“汗为心之液”之说,汗出不仅消耗人体津液,亦损伤人体内的心阳。心阳耗损,不及下暖肾水,肾水寒,木气升发无力,郁则欲动,欲冲未冲之时[5],故患者只觉脐下悸动。此时奔豚欲作,症状较轻,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培补中土,条达肝木。方中重用茯苓,其性甘淡而平,甘能补脾,淡能利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合甘草以顾护中气。大枣甘温,归脾、胃、心经,与甘草合用既可补中益气,又具有养心血,宁心神以滋汗源之功效。桂枝一味,黄氏在《长沙药解》中称其:“入肝家而行血,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以桂枝为引助肝木温升,恰到好处,又因水性本寒,甘澜水煎,取其不助肾寒之意。饮此方后,中气得补,脾胃之气调和,汗源得充,肝木温升,悸动乃平。

3.2 气从少腹冲心(奔豚方作)黄氏曰:“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部者,予桂枝加桂汤”。此处虽未提及奔豚方作之缘由,然纵观黄氏在《四圣心源·奔豚根原》的全篇叙述,其与仲景的处方用药乃一脉相承。参考《金匮要略》一书中的记载:“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可知奔豚方作仍存在发汗过多的诱因,烧针后汗出,针处腠理大开,寒邪乘虚而入,凝滞局部血脉,故见核起而赤。侧面说明了此时心阳虚损程度更甚[4]。《难经·十四难》曰: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荣卫之调,首选桂枝汤。桂枝最善调补木气,芍药“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6]。桂芍相伍,桂枝升肝阳以助木气,肝木条达则可上化心阳;芍药降胆火以下暖肾水,姜、枣、草同补中土。肝木条达,中土健旺,一气周流,自是无病。加大桂枝用量,黄氏言:“桂枝疏肝脾治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5]。

3.3 气上冲胸(奔豚盛作)黄氏曰:“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予奔豚汤”。仲景述奔豚气乃“皆从惊恐得之”,后世医者多遵仲景之法,将“恐”作为奔豚盛作之诱因:惊恐恼怒,情志不遂,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所得。黄氏对此不置可否,并言:“奔豚之生,相火升泄,肾水下寒,不能生木。风木郁冲,相火愈逆,故七窍皆热”。中气虚衰,升降倒置,相火不得下暖肾水,肾水下寒,肝木升发无力,郁而上冲,或横逆而犯中土,或挟浮越之相火上扰清窍,故可见气上冲胸,头疼腹痛。至于往来寒热,乃少阳经气,被阴邪所迫。相火不降,则上热不除;肾水不暖,则肝升乏源;肝木不升,则冲气不平。法应清其上热,相火下降,肾水得温,肝木自升,方以奔豚汤治之。李根白皮性寒,《长沙药解》记载其“入厥阴肝经,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最善治疗奔豚气。合芍药、黄芩、葛根助李根白皮以清相火降胆经,川芎、当归调补肝血以滋肝用。胆逆者胃气必逆,故以生姜、半夏降胃逆,甘草调补中气。气机斡旋,上清下温,肝木条达,冲气自平。

3.4 少腹寒积(奔豚已结)此乃久病延年,奔豚气已结于少腹。究其之因,仍是相火不降,阴寒凝聚。本宜四逆辈以温补肾阳,散寒消积,然附片辛温大热,走而不守,此时邪深药微,欲速则不达,反易助长邪气以致奔豚再发。黄氏认为,宜循序渐进,调补中气,温暖脾胃,土燥阳回,以土制水,再以龙珠膏贴于患处,缓消寒积。待浊瘀从大便而去,少腹松软之时,以附片温暖肾水,修复人身之“一气周流”。龙珠膏方中以乌头、附片、川椒三家辛热之品并温肾阳,合牡蛎、鳖甲二者咸寒软坚散结,一温一散共破寒积;茯苓培土燥湿以助中焦;桂枝温阳化气以平冲逆;用巴豆者,以其辛热之性可助附片以温阳,又可破寒积使其从大便而去。

4 讨论

近年来,有学者将奔豚归属于当代抑郁症[7]、神经官能症[8]、冠心病[9]等范畴。奔豚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这属于患者的一种主观症状,在临床诊断上颇为困难,典型医案更是千载一遇。笔者认为,学习黄氏对奔豚病四期论治,还有其更深远的意义:①对古先贤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黄氏所用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奔豚汤三方证均出自于《金匮要略》一书,其病机多崇肝郁化热、阳虚寒逆、阳虚饮动3个方面。初入《伤寒论》门庭,要将此类抽象疾病及其病机联系起来颇为困难,黄氏的分期论证治奔豚可以为学习和理解《伤寒论》提供一个新思路;②对“一气周流”理论的阐发与运用。观黄氏对奔豚气之描述,其实是一个连贯的、动态的过程。在“一气周流,土疏四象”的宏观理论之下,“土败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渐冱,阴气凝聚,久而坚实牢硬,结于少腹”,是谓奔豚根源;木气郁冲,是谓奔豚发作之象。在黄氏理论指导下去推敲奔豚病之诱因,进而掌握对各疾病病因病机的分析方法;③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新思路。在处方用药上,也始终遵循“一气周流”理论的指导。黄氏虽将奔豚分为四期,却始终不离水寒土湿木郁之故,在用药上,均以温暖水土,条达肝木为基本原则,以此恢复人身之“一气周流”。

5 小结

奔豚是具有中医学特色的一种疾病。《金匮要略》中将奔豚分为肝郁化火型,阳虚寒逆型,寒饮上逆型3证,并认为其病因或从惊恐得之;或由于发汗伤阳,又加烧针,复感寒邪;或有水饮,重因误汗伤阳得之。黄氏在辨治奔豚病时,宗仲景之方而有所发挥,他强调奔豚为肾之积,缘于“土败胃逆,二火不降,阴寒结于少腹”所致,然“积则水邪,发则木气”,在奔豚病的治疗上,奔豚欲作,脐下悸动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下者,以桂枝加桂汤;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以奔豚汤;奔豚已结,气块坚硬者,法当温脾胃以去中焦之寒湿,土燥阳回,后乃以龙珠膏贴之。黄元御以中医经典为仗仰,建立起了以“一气周流”理论为模型的宇宙观、人体生理观及疾病观。在此模型之下,黄氏无论是对于疾病病机的把握,还是处方用药方面均体现了“一气周流”的思想。黄氏遵古不泥古,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黄氏桂枝
裂缝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疗效观察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狐生子
黄氏源流探究说
喊魂
南安中宪第建造者郑运锦之妻黄氏墓志铭浅谈
我的发现
骂村
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