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平教授腹针治疗失眠经验*

2022-11-21 02:07杨青容
光明中医 2022年19期
关键词:关元中脘气机

杨青容

失眠是指一种以睡眠障碍为主的主观体验。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再入睡,重者彻夜不能入眠。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类的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失眠的发病率也急剧上涨。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有45.4%的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不同程度的失眠,10%的人患有失眠症,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1]。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的病因病理与其内稳态系统昼夜生物节律系统和昼夜生物节律系统失调有关[2]。目前西医治疗失眠主要以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抗抑郁等镇静安眠类药物为主,大多药物具有依赖性、成瘾性[3]。中医认为人的寤寐与四时阴阳相感应,总的病机是阴阳失交。针灸治疗失眠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满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王丽平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双百工程中医传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余载,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失眠患者常兼有胃脘痛、呃逆、嗳气、脘痞、纳呆、腹胀、便溏、便秘等脾胃症状,所以临床诊治上常常从调节脾胃升降入手治疗失眠,疗效满意,笔者有幸跟师,受益匪浅,兹将其运用腹针疗法,从调节脾胃升降入手治疗失眠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脾胃升降失衡与失眠的关系

1.1 阴阳出入平衡核心在脾胃中医认为失眠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衡。王丽平教授认为脾胃与阴阳出入密切相关。阴阳的出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其 “脾土”的中和作用占重要地位。王丽平教授重视以“土”为中心的五行方位图[4],左肝木,右肺金,上心火,下肾水,而脾胃居于中州,可调畅气机,连接上下,濡养全身,具有启阴承阳,转输往复之功。王丽平教授认为脾胃之气和顺,五脏才能升降有序,出入有常,阴阳平衡。王吉昌《全真集·水火升降因土》云: “四象五行全籍土,谓坎离不得戊己中气往来升降,终不生产神丹矣”, 书中也提出人体五脏之神的产生,来源于脾胃之气的升降。黄元御《四圣心源·精神》云:“阳升阴降,权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木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长,此精神所以分离而病作也。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可知培养脾胃之中气是治疗神志疾病的方法。正如尤在泾医学四书曾说:“脾胃乃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5]。

王丽平教授认为阴阳出入道路不通,阳气的升降出入受阻,郁而化火,表现为阳盛阴虚,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阴阳不能相会而出现失眠。只有脾胃气机运行通畅,则气机不滞,气、血、津等通行顺畅,痰饮、瘀血、水湿等有形之邪不生,道路通畅,阴阳出入才能顺畅无阻。如《医学求是》[6]云:“夫人气血调和,乃为无病。病必阴阳偏胜。左右者,阴阳之道路,道路通塞,全在中气。人以中气为主,脉以胃气为主,脾胃调和乃为无病”。可见脾胃是五脏、阴阳升降运转的枢机,通过阴升阳降的枢纽机制,调衡脏器本身及脏器之间的阴阳之气,以达到“气归于权衡”“以平为期”的生理要求[7]。只有脾胃枢转正常,才能阴阳交泰,神安能寐。

1.2 营卫运行与脾胃密切相关王丽平教授认为脾胃与营卫运行密切相关。《黄帝内经》[8]提出“太阴为开,阳明为阖”“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名曰合阴”。人之寤寐常依赖营卫之气的运行,营卫是否运行通畅,关键要靠脾胃之力的枢转。若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太阴、阳明开合有度,阳明主合则卫气能入,卫气可从阳入阴;太阴主开则卫气能出,可从阴出阳[9]。阴阳出入道路通畅,人自安眠。

1.3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王丽平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如脾胃运化失司,则运化乏源,气血生化不足,营卫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经脉空虚,心失所养,影响睡眠。另外大病、久病、术后,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五脏经脉失养也会导致失眠。正如《灵枢·营卫生会》与《难经·四十六难》云:“气血盛……昼精而夜瞑……气血衰……昼不精,夜不瞑”。也提出人体气血充沛与否是寤寐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王丽平教授从调节脾胃升降入手,从而使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四肢、经脉得以濡养,人自安眠。

2 腹针调节脾胃升降的原理

2.1 胃经经络循行与脾胃相关脾胃位于中州,化生气血,以灌四旁。胃经经络属胃络脾,为多气多血之经,循行分布甚广。胃经循行于气街处与冲脉交汇,在头面部与大、小肠两经相交,又进一步加强了胃经对气血、脾胃的调节作用。如《灵枢·平人绝谷》云: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脾胃的功能正常,气血生化充足,运行通畅,使得心有所养,神有所安。同时,胃经与心、心经之间联系密切,《灵枢·经别》言:“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素问·平人气象论》言: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提示心与胃在生理上也关系密切。针刺胃经经穴可调节脾胃,化生气血,气血充足,心神得养而眠安。

2.2 腹部经脉循行与脾胃的关系从经络理论来看,循行于腹部的多条经脉在头面、四肢、脏腑均有联络。而募穴位于循行于胸腹部的经脉上,与脏腑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治疗相关脏腑疾病。同时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对于经脉所过区域的病变均有治疗效果。另外,脾经、肾经、肝经、胃经、胆经、任脉均经过腹部,既有阴经,又有阳经,针刺取穴时通过任脉与胃经相配、上下经脉相配而调节脾胃升降,调畅气机,调节阴阳。

3 腹针治疗

王丽平教授腹针治疗失眠,从全息取穴,经络腧穴、五行方位取穴、三焦取穴入手,并根据患者辨证不同,随时调整用穴。常用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为引气归元。中脘为胃之募穴,腹部全息图中又与头部相对应,可治疗头部相关疾病,而失眠与头密切相关,因此,针刺中脘,既可调节脾胃,又可对症治疗失眠。下脘为任脉、足太阴交汇处,选此穴可调理气机。两穴共用调理中焦气机升降。气海为气之海,主导所有气疾。关元穴位于任脉、足三阴交汇处,且为小肠的募穴,能达培元固本、调运肝肾的目的。四穴合用,可理中焦、调升降、引气归元。滑肉门(双)、外陵(双)为腹四关,可通调气血、梳理经气,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使全身气血平衡。诸穴合用,能调节全身血气,调运脾胃,养心安神[10]。

配伍加减:肝阳上亢加右侧大横穴斜向外斜刺,按照八廓理论,右大横穴为雷、为震,主肝胆,向外斜刺可以疏泄肝胆、平肝潜阳、调畅气机。心肾不交加中脘下一针向下斜刺,关元上一针向上斜刺,以沟通阴阳、引火归元。脾胃不和加天枢(双)、梁门(双)中刺,天枢(双)以调节脾胃功能、调畅气机。痰热扰心加滑肉门(双)下各加一针向上风湿点斜刺,以疏散风热,加大横(双)中刺以化痰通腑泻热。阴虚火旺,加商曲(双)、气穴(双)中刺,以补肝肾、平衡阴阳。

4 典型医案

4.1 痰热内蕴 上扰心神案刘某,女,58岁。主诉:入睡困难2个月。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早醒,醒后不易再次入睡,睡眠浅,容易醒,未系统治疗,症状持续不缓解,遂到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门诊寻求针灸治疗。刻下症:入睡困难,早醒,醒后不易再次入睡,睡眠浅,容易醒,每晚入睡1~4 h,烦躁,爱思虑,咳嗽有痰,大便少,每日一行,纳食可。查体:舌红苔白腻,脉滑。既往体健。个人史: 平素脾气急躁,爱思虑。中医诊断:不寐。辨证:痰热内蕴,上扰心神。西医诊断:失眠。治法:清热化痰,开胸安神。针灸处方如下: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双)中刺,滑肉门(双)下各加一针向上风湿点斜刺。体针:百会、承浆、支沟。2020年12月19日二诊:患者睡眠改善,咳嗽减少,大便每日一行,舌略红,苔白腻,脉滑。上方针灸加中脘下一针向下斜刺,关元上一针向上斜刺。12月30日三诊:患者睡眠明显改善,时有胸闷不舒,咳嗽有痰,但不易咳出。舌略红,苔白略干,脉滑数。针灸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梁门(双)、水道(双)中刺,百会、承浆、支沟。后患者未就诊,1个月后随诊患者,睡眠明显改善,已无明显咳嗽咳痰。

按:患者平素爱思虑,脾气急躁,肝气不舒,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生,久酿生痰,郁而化火,痰热互结上行惊扰心神,心神不宁而出现失眠。同时木火刑金,上袭肺脏,肺失宣降,而出现咳嗽咳痰。结合舌脉象,王丽平教授辨证为痰热内蕴,上扰心神。本患者上焦、中焦同病,上焦实,中焦堵,治疗上要清上调中,清热化痰与调节脾胃并重。首诊时偏重调上焦,腹部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以开胸健脾、理气安神。大横(双)中刺、滑肉门(双)下各加一针向上风湿点斜刺以清肺化痰泻热。体针选择百会、承浆、支沟以化痰清热安神。二诊:患者睡眠改善,咳嗽减少,治疗有效,但痰热未清除,阴阳出入道路受阻,气机不畅,治疗偏重于调节中焦气机,腹针取穴加中脘下一针向下斜刺,关元上一针向上斜刺以调畅气机,沟通阴阳。三诊:患者睡眠明显改善,仍有胸闷不舒,咳嗽有痰,患者痰热减少,脾胃功能尚未恢复,治疗时应通调三焦,腹针取穴调整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梁门(双)、水道(双)中刺以调运脾胃,健脾安神。

4.2 阴虚阳亢 心神不安案付某,男,35岁。主诉:失眠8个月余。患者8个月前因照顾老人而出现失眠,曾多方治疗,均未见效。遂到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门诊寻求针灸治疗。刻下症见:入睡困难,睡后早醒,有易惊感,每晚入睡 1~3 h,大便不爽,纳呆。查体:舌暗红,苔少,脉弦滑。既往体健。个人史:平素爱思虑。中医诊断:不寐。辨证:阴虚阳亢,心神不安。西医诊断:失眠。治法:滋阴潜阳,定志安神。针灸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商曲(双)、气穴(双),中脘下一针向下斜刺,关元上一针向上斜刺。体针取穴:百会、三阴交、绝骨。2020年8月29日二诊:患者针刺后入睡困难好转,但睡眠时间短,大便每日1~2次,耳鸣,针灸治疗同前。9月2日三诊:患者针刺后易惊感减轻,可自然入睡,但睡眠时间短,容易醒,大便偏稀。体针取穴同前,腹针加右侧大横穴斜向外斜刺。后依前方针刺,患者可自然入睡,易惊感减轻,睡眠时间延长至4~5 h。

按:患者因长期照顾老人,忧思伤神太过,长此以往,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水火不相济,虚阳亢动上扰心神,则出现失眠、早醒、易惊感。患者长久忧思,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胃,导致脾胃不舒,不思饮食,脾胃运化不足,而出现大便不爽,结合舌苔、脉象分析,王丽平教授辨证为阴虚阳亢、心神不安。而阴虚阳亢中以交通心肾为主,心肾能否交通,在于肝的疏泄,脾胃的升降。因而在治疗时除了要滋阴潜阳,定志安神,还注重调理中焦脾胃升降,调畅周身气机。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刺调理中焦、调畅升降。腹四关中刺通调气血、梳理经气。商曲(双)、气穴(双),中刺以调补肝肾,平衡阴阳。中脘下一针向下斜刺,关元上一针向上斜刺,以沟通阴阳,交通心肾,引火归元。右侧大横穴斜向外斜刺以疏泄肝胆、平肝潜阳。体针取百会、三阴交、绝骨以安神定志、平衡阴阳。诸穴合用,辨证施穴,不拘一法,共达肝气调达、心肾相交、神志安宁之功。

5 总结

王丽平教授认为失眠主要的病机是阴阳失衡。在调节阴阳失衡方面,脾胃的运化斡旋功能占重要地位。治疗上从调畅气机,运化脾胃,沟通上中下三焦,平衡阴阳入手,体现了“通畅、调和、平衡”之治疗理念。临床治疗中选腹针以调理中焦,调畅气机。同时在临床治疗中,辨证施穴,结合中药,综合治疗失眠,取得了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关元中脘气机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便携电子打气机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