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高血压中西医研究进展*

2022-11-21 02:07商锰男李明峰地娜拉加力肯
光明中医 2022年19期
关键词:颈椎颈椎病有效率

商锰男 李明峰 地娜拉·加力肯 戴 晶 邹 冲,2△

颈源性高血压是颈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直接或间接对交感神经、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而形成的一种继发性高血压病。颈椎病发病率有上升及低龄化的趋势,中青年颈椎病的发病率为19.22%[1],颈椎相关症状在中学生以及小学生发病率为15.1%~58.7%[2]。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颈椎病是高血压病的高危因素之一,颈源性高血压患者虽然对于降压药物反应敏感,但是易产生低血压反应及耐药性。近年来颈源性高血压中医及西医研究报道表明中医疗法结合西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颈椎病变引起的血压异常,现概述如下。

1 发病机制

1.1 西医机制

1.1.1 颈上神经节与颈源性高血压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SCG)位于上颈段颈动脉鞘与头长肌之间,颈椎C1~3或C2~4横突前的凹陷内。由于上颈段以寰枢椎为中心,变异畸形多,关节囊松弛,横突长,无椎间盘,加之颈椎运动多集中于上颈段,容易发生颈椎关节紊乱,因此位于上颈段的SCG易受刺激。DiBona[3]研究表明颈源型高血压是由于颈上神经节受到过度刺激后导致的血压升高。SCG是支配心脑血管的重要交感神经节,其上端发出的节后纤维通过其支配的颈内动脉,还有少量纤维分布的椎动脉上段 ,与脑内器官形成广泛接触;其下端还发出心上神经分布至窦房结、心房结等[4]。当SCG受到刺激:①颈内动脉兴奋性提高,从而引起血管收缩,中枢供血减少,外周血管反应性收缩[5]。②丘脑下部的缩血管中枢受大脑后动脉供应,易受其血管异常兴奋性升高的影响而引起血管收缩。故当SCG受到刺激,椎动脉兴奋,影响丘脑下部缩血管中枢;影响延髓网状结构中的缩血管中枢,引起血管收缩[6]。③心上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④其节后纤维释放的主要神经递质NE与血管壁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

1.1.2 迷走神经与颈源性高血压迷走神经与颈椎毗邻紧密并与SCG 相交通,颈椎病变可能会刺激迷走神经,导致迷走神经传入冲动的敏感性降低,交感神经相对兴奋,心率增快,继而引起血压升高。

1.1.3 椎动脉与颈源性高血压颈部病变的压迫与SCG的支配致椎动脉管腔狭窄,使脑内血管运动中枢功能紊乱而产生反应性高血压,并且可导致椎动脉硬化,加重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使血压进一步增高[7]。

1.1.4 体液调节与颈源性高血压除了SCG参与的体液调节外,颈部肌肉痉挛及颈部病变对于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影响脑部血供,使脑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刺激血管中枢兴奋性升高,血管神经降压素分泌减少从而血压升高[8]。

1.2 中医病机探讨其症状可参考中医“项痹”“眩晕”“头痛”等进行辨治,此病的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痹阻气机,导致气滞血瘀,继而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痰凝为标,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及经筋。颈源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内因主要有:①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肝失调达,肝气郁滞,化火伤阴,风阳易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②气血亏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若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或失血之后气血亏虚或饮食不节,忧思劳倦,均可导致气血亏虚。《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③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精亏或体虚多病,损伤精气或房劳过度均可导致精亏无以充养髓海,发为眩晕。《灵枢·海论》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④风痰袭扰:此病与肝风内动,上扰清窍有关。外因多由感受外感风、寒、湿邪,以致气血瘀滞,久而痰湿凝聚,最终经络痹阻而为病。

2 西医治疗

2.1 保守治疗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9]规定的五大类常用降压药物选择用药。张海远等[10]将1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颈上神经节阻滞联合新医正骨手法整复寰枢关节紊乱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新医正骨手法整复寰枢关节紊乱治疗,1个疗程(6次,12 d)后对2组患者的血压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最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血压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平祥华等[11]将98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50例给予颈托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推拿按摩及牵引治疗,以血压及临床疗效为指标,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明显提高(P<0.05)。

2.2 手术治疗叶飞等[12]通过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支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例患者,所有患者麻醉清醒后,血压监测均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血压均正常。郭志刚等[13]采用经皮低温等离子射频融切技术进行髓核成形术治疗48例患者,术后监测患者血压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幅度收缩压 10~3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 5~20 mm Hg。谢守德等[14]将60例明确诊断为颈源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颈硬膜外腔填充加臭氧消融术治疗,对照组用推拿按摩和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中医治疗

3.1 针灸治疗颈源性高血压针灸治疗可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解除肌肉痉挛从而缓解疼痛并且改善基底动脉血供。陈东风等[15]为探讨电针刺激颈肌起止点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效果,将9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刺激颈肌起止点,普通组采用针刺颈部夹脊穴,对照组服用降压药。3组均以10 d为一个疗程,每天治疗1次。结果为3组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1),观察组及对照组降低均较普通组明显(P<0.05)。杨彬[16]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椎推拿组、定位整复组和电针结合定位整复组,隔日或者每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电针结合定位整复组及定位整复组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患者血压降低不明显(P>0.05),前2组同推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亚锋等[17]将9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针组、络活喜组和穴位埋针合络活喜组,治疗1个月后,3组血压均有明显降低,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穴位埋针组76.6%,络活喜组86.6%,穴位埋针合络活喜组96.6%,穴位埋针合络活喜组与其余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推拿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推拿手法作用于肌肉和关节起到舒筋活络,理筋整复从而达到松解肌肉及纠正关节错位的效果。王勤俭等[18]将8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予增力点压法治疗,2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天1次,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压和VAS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1)。刘金颖等[19]将收治的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新医正骨结合温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结合口服降压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观测血压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秀玲等[20]将颈源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分为A、B组各53例,均服用常规降压药和采用肌肉起止点疗法,弹拨、拿捏,隔日1次。A组同时加用颈椎定点伸引术,5~7 d一次。治疗前后2组各测量血压,评定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A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

3.3 中药治疗颈源性高血压一些中药的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舒筋通络等作用可以缓解疼痛,解除痉挛,改善颈部循环,提高血供。李婧等[21]将8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观察组给予强力定眩片治疗, 连续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王明月等[22]将10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丹参川芎嗪联合电针刺激等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刺激等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结果为治疗前2组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永生等[23]将100例颈源性高血压伴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培他司丁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葛柳定眩汤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颈源性高血压的发病主要与颈椎关节紊乱刺激颈上神经节有关,此外与迷走神经,椎-基底动脉硬化和体液调节等机制亦有关。随着颈椎病发病的增加与低龄趋势,颈源性高血压应更加重视,对颈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出更高要求。

颈源性高血压以头晕、头痛为主诉的患者需要临床医生特别注意,易忽视其颈项酸痛,肌肉紧张,上肢及指尖麻木等颈椎病症状,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从而影响患者及时诊疗。目前,降压药物治疗颈源性高血压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然而患者对药物降压不敏感,效果不佳而且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后期颈源性高血压的血压波动特点消失,转变为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病,需要长期服药,错失治愈颈源性高血压的时机。

颈上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效果明确,然而需要多次操作,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应用,不过研究发现超声引导定位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安全性与成功率均较常规操作高,对于颈上神经节阻滞术的操作值得借鉴。手术方面低温等离子射频融切技术及颈硬膜外腔填充加臭氧消融术较传统开放式具有创口小,治疗周期短、恢复快、风险低,安全性高,容易接受的优点。

经过众多深入研究,无论是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及推拿等疗法针对颈源性高血压成效显著,在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中医治疗有明显优势。 但是中医治疗方面需要开展对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及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病例对照研究。

手法按摩、针刺、止疼、改善循环药物及功能康复训练的联合应用在颈源性高血压的治疗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这对探索不同疗法联合使用从而优化颈源性高血压的治疗有巨大启发作用。此外,颈源性高血压转变为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病需要更多观察与研究,明确机制,为患者选择不同疗法提供参考,早日形成统一、完善的临床治疗规范。

猜你喜欢
颈椎颈椎病有效率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生活小细节缓解颈椎不适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很有效率
颈椎“咔咔”响,怎么办
石墨烯理疗U型枕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