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痛研究近况

2022-11-21 02:07张建军
光明中医 2022年19期
关键词:通则胃痛病机

张建军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病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胃痛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需要重视的疾病之一,看似简单的一个病症,往往需要跟其他一些疾病相鉴别,比如心脏病也会引发胃脘部疼痛,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同样会有慢性胰腺炎、胆囊炎、主动脉夹层等疾病。在这里主要研讨脾胃疾病,其他不做研讨对象。

本文对2017—2021年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胃痛经验的最新进展内容进行了梳理,以便指导临床实践。

1 中医辨证思维及治疗法则认识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同样,在治疗胃痛上也是如此,掌握好辨证思路,就不会在选方用药及针灸等治疗方向偏歪,最为至关重要。

郑勇等[1]从中虚气滞证、胃阴亏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证、肝气犯胃证5个方面阐述运用中药治疗胃痛。中虚气滞证采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运用五行相生相克;血瘀证本着气血关系来辨析,病初期在气,日久血瘀伤及胃络,加活血祛瘀之品使气血调畅,起到事半功倍功效。

卢晶等[2]在艾灸治疗胃痛中认为虚寒证临床上颇为常见,表现为胃痛绵绵不休,隐隐作痛;并遇寒加重拘急。以脾胃虚弱为基础,或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胃失温养,气机阻滞,出现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孙改萍等[3]认为胃痛以肝气犯胃多见,在五行中木土可为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土需木疏,土得木而达”,脾胃之气机升降均有赖于肝的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此,肝为病之源,胃为病之所,肝失疏泄、条达失常则肝气乘脾犯胃,而导致胃的腐熟受纳水谷失职,和降亦失职,治疗需通过疏肝理气、清泻肝火、活血化瘀、疏肝和胃便可恢复肝胃之间平衡状态,在治疗胃痛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取得良好疗效。

胡逸芳等[4]认为胃痛的病位在胃,可由胃腑或者其他脏腑的病变引起胃络不通或胃失濡养而致胃痛。主要病因在于寒邪犯胃、食积伤胃、肝气犯胃、气滞血瘀、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辨证取穴,强调针到痛止,必先细察病机,辨清虚实。

秦善文等[5]认为血瘀为慢性胃痛基本病机,是其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瘀”包括“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开拓中医瘀血的范畴,完善了慢性胃痛“瘀”的理论体系。“有形之瘀”即传统意义上的血瘀,比如胃脘部刺痛、舌脉等瘀血之征;“无形之瘀”乃血液运行迟缓、甚者不利的一种状态,常常无典型的“瘀血”症状或体征。出现瘀象多病久多瘀,或出血病史者多瘀,或腹胀满者多瘀。

戴欣晴等[6]认为胃痛由于气血失和,使得“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即胃失和降或脾胃虚弱而胃络失养,气血的平衡失调而引发疼痛。故而,气血调和是治疗胃痛的关键,采用理气活血法、益气补血法,从而“不通则痛”采用理气活血疏导以通之,“不荣则痛”采用益气补血健运脾气营养胃络而止痛。

张西洁等[7]从寒、湿、食、瘀4个方面论述胃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探讨。首先寒邪易伤人体阳气,失去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进而伤及脾阳,使得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则凝结阻滞不通而痛;湿邪也易于伤及阳气,阻遏气机,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脾阳不振,运化无权,痰湿内生,经络阻滞不畅而痛;饮食伤胃,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胃脘胀痛;气滞血瘀乃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胃中气机阻滞,影响气血通行,气滞则血瘀,伤及胃络而痛。

陈凯等[8]认为胃脘痛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证有虚有实,以及虚实夹杂,不通而痛及不荣而痛是其基本病机,与多个脏腑相关,其中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白海侠等[9]认为胃痛病因较多,病机复杂,治疗时,首先应明确病因,辨清寒热虚实、气血阴阳之不同,抓住病机关键,才能获得良效。病因病机主要概括5个方面:①郁怒伤肝,肝胃不和;②脾胃虚弱,阴阳两虚;③久痛入络,血瘀痰滞;④寒热错杂,升降失常;⑤毒瘀交结,湿热熏蒸。对于寒热错杂、虚实交作、气血同病及毒瘀互结等难于辨别的胃痛,在辨证方面①要辨部位,病虽在胃,但要从肝胃两处着眼进行辨证;②辨气血,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分清主次轻重,便于决定用药主次和用量;③辨寒热及寒热错杂,常见上热下寒及上寒下热2种情况,以及兼湿、兼食、兼虚、兼气滞等情况;④辨虚实及兼夹,疑难病多虚实夹杂,常常症状与脉舌相左,以及症状与素体不一。在病症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调理不可劳累,戒除烟酒,少食辛辣肥腻及生冷食物,必要时结合药膳进行调养,促进病情恢复。

于佳琪等[10]认为治疗中以“通”法贯穿始终,病机在于“不通则痛”,寒客者,温而通之;邪郁者,疏而通之;浊聚者,泄而通之;络阻者,辛润通之;胃阴虚者,滋阴以通;胃阳虚者,温中以通;气营不足者,理营以通;寒热错杂者,辛开苦降以通。这些正体现叶天士在治疗胃痛中见解独特,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中信手拈来,体现了中医脏腑中“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满而不实”的真谛。

王沛等[11]认为胃痛病因很多,其病机主要在于“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选择相应的“通降”治法,能缓解疼痛之“标”,更能治疗脾胃之“本”。通降治疗选药要遵循药量宜轻,勿投重剂,即“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用药量宜适中,中病即止,分清标本缓急,明辨寒热虚实,巧用通降之法。正如《医学正传·心腹痛》所言:“……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泻为通则妄矣”。临床灵活应用,使阴阳平衡,邪去正安而胃痛止。

张伊萌等[12]发文论述李佃贵国医大师自创中医浊毒论,立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贯穿应用于胃癌治疗中,认为胃癌前状态属于“胃痛”的范畴,此病病因复杂,病位总离不开脾胃,但与肝息息相关。湿邪易化,浊邪难清,浊毒之邪即浊与毒胶结互缠,如油裹面,沆瀣一气,致病性强,故治疗时日较久。胃癌前状态的病机归纳为2个阶段和2种机制,2个阶段分为“浊化”和“浊变”,即浊化是疾病的初级状态,类似最初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浊变则是病变程度更深一层,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学和结构学的异常改变,譬如萎缩性胃炎等。2个机制指“不通则萎”和“不荣则萎”,浊毒之邪久居胃腑,阻滞气血运行,气滞血瘀,胃部腺体不得气血荣养,此为不通则萎;不荣则萎即“阳化气,阴成形”,阴精阴气为构成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若胃阴亏耗则构成胃部腺体的物质基础不足,从而造成胃部腺体减少,黏膜变薄,病情进行性加重,迁延成为恶疾。药物选择上比较全面,根据浊毒理论及病因病机,以化浊解毒为大法,辅以理气、养肝疏肝、活血、滋阴、邪正盛衰皆有顾及,用药打组合拳,多管齐下,同时治疗此病李佃贵国医大师多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让患者建立信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饮食干预,适度参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2 选方及加减用药认识

方药是辨证结合临床症状配伍所得的结果,是长期临床实践的结晶,是治疗法则的体现,为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冯良[13]从孙玉信教授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出胃痛治疗要抓主症、守病机的原则,辨其病机,分清虚实,次分寒热,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方式治疗胃痛。若寒邪客胃、气机凝滞,以延年半夏汤主之;若胃气郁滞、郁而化热,以郁达汤主之;气虚里寒、胃脘拘急,以黄芪建中汤主之;胃阴亏虚、胃络失养,以养胃汤主之。在随证加减用药上尤其重视,胃痛甚者,合金玲子散;胃痛伴反酸,合乌贝散;伴嗳气,合越鞠丸;伴烧心,加蒲公英;伴胁痛,合四逆散、金玲子散;情志不畅,加郁金;伴食积嘈杂,合保和丸;伴胃胀,加枳实、厚朴;久痛入络,加五灵脂、蒲黄;伴恶心呕吐,加法半夏、陈皮、竹茹;伴便干,加炒莱菔子、杏仁;伴口干口苦,加黄连;伴郁热心烦,加淡豆豉、栀子;伴咽中不适,加桔梗或半夏厚朴汤;胃镜检查显示胃溃疡加白及、枳实、蚤休;胃镜发现有息肉,加僵蚕、乌梅、鸡内金。

陈凯等[8]选方用药上实证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剂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良附丸合丹参饮加减;虚实夹杂以疏肝利胆,调和脾胃,行气解郁,方剂选用小柴胡汤加减;虚证治疗以益气养血,健脾养心,方剂选用归脾汤加减。

3 针灸方面认识

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是治疗胃痛疗效确切手段之一,也体现了中医经络学的特色。

蒋洪文[14]认为针灸治疗功能性病变疗效较好,但对于器质性胃痛相对来比较复杂,需要坚持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治疗方面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胃痛证型往往是似虚是实,似实是虚,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临证必须详审细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治疗选取内关、足三里、中脘,选穴精简,意义深刻,从而达到行气和胃散滞、止痛、消食导滞功效。

卢晶等[2]在运用艾灸治疗胃痛中,认为艾本身性温而辛香,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经过炮制点燃后则热气内注,温煦气血,结合腧穴的特性及循经辨证取穴,能直达病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艾灸对于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确切。

胡逸芳等[4]在胃痛的治疗中强调突出灸法,重在温通,温灸置于腹部,温补中焦,热度直达病所;温针灸脾胃肾经,选取足三里、地机、三阴交等调和气血,理气和中,达到标本兼治;温和灸涌泉穴等引火归元,温煦元阳,则脾阳得升。

赵润苓[15]认为雷火灸主要成分艾叶,艾本身具有温经散寒作用,雷火灸还掺加乳香、没药、草乌、川乌成分,有较强的渗透力,增强化瘀镇痛、散寒除湿作用,局部选取中脘穴,加速局部血流,促进局部寒气的排出。雷火灸在温通的作用下,阳气得以激发,利于提升机体内在阳气。配合关元穴,二穴合用,可起到散寒、镇痛作用。在护理上,从患者的内心情绪出发,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其对自身疾病的恐惧心理,避免疾病复发,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在饮食方面,避免寒凉及刺激饮食的摄入,减少疾病的复发。

方露等[16]认为病变脏腑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上首先辨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胃痛,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指导治疗,以和胃止痛法为基础,选穴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以及相关募穴为主,处方选择中脘、足三里、内关为主方,同时辨明寒热虚实,以及相关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比如寒邪客胃证加百会、神阙等;肝气犯胃证加膻中、章门等。

4 小结与展望

通过近几年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中医药治疗胃痛具有明显的特点与优势,方法大致分为中药、针灸两大治疗体系,各自有不同的特色。从脏腑的特性来看,胃为阳土,主通降,喜润而恶燥,为此,结合文献认为治疗胃痛要以通为本,同时脾胃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选方用药掌握好脾胃的升降平衡,也不能通降太过,用中药药量要少而精;同时,也要保护好胃液,不能一味地苦寒泻下或温燥,宜中病即止,以免化燥伤阴。针灸选穴要分清主次,能起提纲挈领作用,掌握好腧穴特性及相关脏腑经络之间联系。日常养护要得当,做好情志调理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减少疾病的复发。

猜你喜欢
通则胃痛病机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胃痛患者饮食要清淡
通则有路
请遵循《联律通则》——对某地春节出句征对的分析
联律通则(修订稿)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