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以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

2023-01-13 14:19刘飞飞
幸福家庭 2022年13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文/刘飞飞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任务的综合性课程。在组织教学时,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以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为例,探讨开展生活化教学、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内涵

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在开展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在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选取有效的生活教学资源,呈现丰富的学习活动形式,让课堂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有效地感知、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在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核心素养。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借助生活中某些具体事例、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调研、实际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愉悦地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生活化教学有助于书本知识与现实需要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生活化教学突出教学行为与学生生活的紧密关联,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作为同时具备生活乐趣的完整自然人,借助教学行为,链接各自的生活意识与生命态度,将科学知识与人文世界、现实生活完美融合,让知识获取与生活经验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发展的生 活过程。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

将生活化教学理念付诸行动,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建构生活化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心的话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从厘清生活化教学目标开始,通过生活教学情境创建、生活化教学案例导入、生活化教学活动开展以及生活化教学评价等环节设计,真正促使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实施。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

(一)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和人格修养、法治素养。这门课程的设置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师在组织生活化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选取、利用生活资料,从中感受教材内容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程度,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核心素养。

以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课时《守护生命》的教学为例,因为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有哪些,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在开展这一课时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于生命领域的探索和思考较为缺乏,笔者先有效地唤醒学生内心对生命的切实体验,让学生珍视生命、爱护身体,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伊始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从而能有效引入新知——爱护身体,笔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有哪些因素影响我们的生命质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多个层面一一罗列,如生病、害怕、污染、暴力事件、自然灾害等诸多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一说如何才能克服上述因素的影响。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交通安全意识和实践的角度、如何抵御自然灾害的角度等,阐述了自己的个人经验,最后学生形象认识到可以通过关爱自己身体、关注自己的情绪来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在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明确之后,要想建构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还应关注学习氛围的营造,即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这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营造,比如:从生活化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取,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凸显,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鼓 励,师生的有效互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教学的轻松,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影响我们生命质量的因素后,为了让学生形象地认知遇到自然灾害应如何开展自救这一主题,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消防员的24小时》,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消防员所作所为的个人见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致浓厚,思维活跃,结合平时学校开展的消防演练活动,自由畅谈个人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设置,学生普遍认为难度不大,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想表达、展示,所以学习自信心增强,学习氛围浓厚。他们表达了自己对消防员这个职业的尊崇,感叹他们工作的危险和艰辛,这激发了学生对消防员 生命守护的情感共鸣。此时,笔者适时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当我们遇到火灾时应当采取哪些可以自救的方法。此问题一抛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从记住出口、明辨方向、匍匐前行、不入电梯、滑绳自救等途径分享个人的认识,很好地掌握了基本的自救方法。

(三)导入生活化教学案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所以为了有效凸显教学的特征,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在组织生活化教学的时候,笔者会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体认知,选取一些具有启迪性、典型性的生活化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案例,以丰富的形式开展案例学习,从中进行“小案例、大道理”的启迪教育,从中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介绍一些基本自救自护方法的时候,为了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警惕意识,笔者适时地导入了一系列有关的案例,其中很多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的。在引入案例的基础上,笔者启迪学生思考、探讨以下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给了我们哪些警示、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哪些因素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其中最大的威胁是哪一类。学生在观看实例、视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地进行探讨、分析,笔者最后进行适时的总结:“守护生命需要防患于未然,面对一些灾害、灾难时,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救护意识,提升自己的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珍视生命、守护健康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懂得了爱护生命,学生的法治观念素养和健全人格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四)丰富生活化教学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之一是知识具有综合性,所以在开展教学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灵动实效的教学活动是体现生活化教学生动性、高效性的助推力。教学活动的选择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教师应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督促学生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阅读、分析、探讨、辩论、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守护生命》这一课时,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守护健康的意识,认识到守护生命还要养护精神,笔者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即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层面的浅认识中,对于具体的如何爱护身体、养护精神还没有形成意识,设计了视频欣赏活动、材料解析活动、案例分析活动、小组讨论活动、故事分享活动等诸多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和潜能。例如,在学习“养护精神”时,笔者首先组织了材料解析活动:展示巴金散文的内容,其中写道“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其内涵,使学生认识到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从而有效地引入养护精神内容的学习。紧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精神感冒》,并鼓励学生思考:精神感冒是否需要治疗,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精神少感冒、不感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他们旁征博引,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有些学生认为精神感冒要不要治疗取决于两点因素:一是病情的轻重;二是个人的心理承受和自我调节能力,笔者对其观点给予肯定。对于“如何让我们的精神少感冒、不感冒”这一问题,笔者结合培根的一段哲理性话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从追求内心真善美和守护精神家园两个层面来总结,培养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素养。

(五)关注生活化教学成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任务,那么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成效如何,就应围绕这一核心任务,从多个层面进行衡量、了解。评价中要实行多元评价模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适时的跟踪评价,让学生、教师都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关注程度、师生互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多方面,对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进行评价。

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的基础上,为了有效检测学生对于自救自护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状况,笔者开展了一场“安全知识赛一赛”活动,让学生思考“如果校园内发生了火灾、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六个小组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小组讨论、个人陈述、互相补充、选取代表发言等一系列活动。在小组探讨时,笔者适时地给予点评、指正、鼓励,发现学生的亮点,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最后,笔者引导学生互相点评对方的观点,从而让学生知道,只有我们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才是真正的爱护身体。

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践不仅有利于打造灵动高效的课堂,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与潜能,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可行的教学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应用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紧密融合,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建构不同教学途径,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切实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