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分别采用三种疗法临床干预的回顾性研究

2023-07-03 03:54王世辉陈颖张宁刘增兵王金广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腓骨踝关节螺钉

王世辉 陈颖 张宁 刘增兵 王金广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组成,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高的特点,是重要的人体承重关节,但容易出现损伤[1-3]。下胫腓联合的韧带系统和踝关节内、外侧结构一起维持踝关节功能的稳定性,当踝关节损伤时,易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如果治疗方法不当,则会造成关节炎及踝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4]。踝关节骨折是非常普遍的关节内骨折,其临床表现包括疼痛、畸形、水肿和瘀血等,部分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在固定后,仍会出现下胫腓联合结构不稳定的现象[5]。和踝关节周围其它软组织相比,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影响最大,而下胫腓联合损伤不仅能够单独发生 (即仅下胫腓联合损伤而不伴有骨性结构的损伤 ),还能合并诸多并发症同时发生[6-8]。因此,踝关节损伤后,如何维持和恢复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是问题关键所在,其诊断治疗一定要仔细。如果预后欠佳,则易出现关节持续的不稳定、肿胀、疼痛以及骨性关节炎,对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9]。本研究以 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7 月我院骨外科 318 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螺钉固定、锚钉线固定以及Endobuton 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患者,对比 3 种方式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1)符合《踝关节外科学》[10]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标准:经 X 线踝穴位片和前后位片上测量胫骨前结节外侧缘与腓骨内侧缘之间水平距离 (TFO)和胫骨远端后外侧缘与腓骨远端内侧缘之间距离 (TFCS ),踝穴位片和正位片 TFO ≤6 mm,TFO ≤ 腓骨宽度的 42%,正位片 TFCS ≥6 mm 或踝关节 CT 平扫胫腓骨结构异常,则提示存在胫腓联合损伤分离者;(2)术中经 Hook 试验存在胫腓联合不稳定者;(3)年龄 18~65 岁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 排除标准:(1)经 X 线检查存在陈旧性损伤者;(2)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3)合并骨质疏松症者;(4)合并开放损伤、肢体其它骨折等者;(5)既往有下肢外科手术史者。

二、一般资料

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 1 组 (106 例,采用螺钉固定 )、对照 2 组 (106 例,采用锚钉线固定 )和观察组 (106 例,采用 Endobuton 带袢钢板弹性固定 )。3 组患者在性别、患肢、受伤机制、损伤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病例资料均衡性好,可比性强 (表1 )。

表1 3 组患者基本情况 [ n,(%)]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 n, (%)]

三、分组治疗

采用硬膜外麻醉、腰麻或全身麻醉,将患者踝关节骨折牢固固定后进行 Hook 试验,确认下胫腓联合分离且不稳定。

1. 观察组 (应用 Endobuton 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 ):患者入院后经 X 线片显示右腓骨下段骨折 (图1a )、踝关节脱位 (图1b)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图1c ),手术行右腓骨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下胫腓联合复位 Endobutton 带袢钢板固定术 (图1d、e ),术中切开皮肤暴露骨折断端,复位腓骨下段骨折以金属接骨板给予固定后彻底清理下胫腓联合内血肿及软组织,以大“C”形钳复位下胫腓联合。C 型臂透视确认复位效果良好、两侧踝穴对称后于下胫腓联合近端 1 cm 处以 3.5 mm 钻头于腓骨外侧平行于踝关节面,沿由后向前 30° 角钻孔,穿透 4 层皮质后沿钻孔置入导针,选择袢长度合适的袢微型钢板(袢的长度偏长时,将袢的两端相互套叠来缩短袢,常需多次交叉套叠 ),于导针内侧尾部穿入爱惜邦缝线用于导引和调整钢板位置,导引线由胫骨内侧穿出,并通过导引线将钢板导入内侧袢钢板;牵拉高分子袢侧的导引线,同时通过钢板侧导引线来调整钢板位置,使钢板与胫骨纵轴平行并紧贴胫骨皮质与腓骨外侧的高分子袢形成卡锁结构,通过旋转钢板使高分子袢缠绕并达到所需张力,抽紧袢线予以打结,避免高分子袢从钢板上脱落,术毕常规冲洗及缝合切口,用短腿石膏托外固定 4 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2 个月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术后 1 年8 个月取出内固定 (图1f、g ),踝关节无疼痛,屈伸功能良好。

图1 Endobuton 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术Fig.1 Endobutton elastic fixation with looped steel plate

2. 对照 1 组 (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 ):患者入院后 CT 检查示右内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 (图2a )、后踝骨折 (图2b ),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断端,彻底清理踝关节间隙内血肿及软组织后行右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图2c、d )、下胫腓联合复位金属螺钉固定术 (图2c、d ),术中以2 枚空心金属接骨螺钉固定右内踝骨折后以大“C”形钳复位下胫腓联合,C 型臂透视确认复位效果良好、两侧踝穴对称后于下胫腓联合近端以 3.5 mm 钻头于腓骨外侧平行于踝关节面、沿由后向前 30° 角钻孔,穿透 4 层皮质后拧入 1 枚全皮质金属接骨螺钉予以维持下胫腓联合复位,术毕常规冲洗及缝合切口,用短腿石膏托外固定 4 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0 周左右手术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3 个月负重功能锻炼,踝关节无疼痛,屈伸功能良好。

图2 胫腓金属螺钉固定术Fig.2 Tibiofibular metal screw fixation

3. 对照 2 组 (锚钉线固定下胫腓联合 ):患者入院后经 X 线片显示右腓骨下段骨折 (图3a、b )、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图3a ),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断端,彻底清理骨折断端及踝关节间隙内血肿及软组织后行右腓骨下段骨折及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下胫腓联合损伤锚钉线固定术(图3c、e ),以金属接骨板固定复位后的腓骨下段骨折、2 枚空心接骨螺钉固定内踝骨折、1 枚空心接骨螺钉固定胫骨远端外侧骨折,以大“C”形钳复位下胫腓联合,C 型臂透视确认复位效果良好、两侧踝穴对称后于胫骨远端外侧拧入锚钉,以锚钉线修复周围韧带及关节囊组织维持下胫腓联合复位,术毕常规冲洗及缝合切口,用短腿石膏托外固定 4 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3 个月负重功能锻炼,踝关节轻度疼痛,屈伸功能较好。

图3 胫腓锚钉线固定术Fig.3 Tibiofibular anchor wire fixation

3 组患者通过 Hook 试验确认下胫腓关节无分离且稳定后,缝合切口。3 组患者手术后均采用消肿、消炎治疗并定期复查。

四、调查内容

记录手术相关指标、踝 - 后足功能各维度评分、临床相关指标,并对 3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临床疗效评定参照《足踝外科学》[11]拟定:(1)优:患者骨折部位完全愈合且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良:患者骨折部位大部分愈合,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3)差:患者骨折部位大部分或完全未愈合,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变化。其中,优良率 = (优例数 + 良例数)/ 总例数×100%。

五、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s描述,3 组间比较F检验,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3 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显著多于对照1 组和对照 2 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 1 组和对照 2 组患者 (P<0.05)(表2 )。

表2 3 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s)Tab.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related indexes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s )

表2 3 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s)Tab.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related indexes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s )

注:与对照 1 组比较 aP<0.01;与对照 2 组比较 bP<0.01Noti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1, a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 bP<0.01

分组手术时间 (min)术中出血 (ml)住院时间 (天 )对照 1 组 (n = 106)92.84±8.31107.05±15.2613.52±2.01对照 2 组 (n = 106)91.75±8.09109.61±15.0713.28±2.14观察组 (n = 106)109.34±9.63ab 122.40±18.62ab 9.37±1.89ab 3 组比较 (F / P 值 )384.110 / 0.000429.203 / 0.000116.130 / 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 0.968 / 0.154 1.229 / 0.138 0.842 / 0.305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13.355 / 0.000 6.565 / 0.00015.486 / 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14.399 / 0.000 5.497 / 0.00014.100 / 0.000

二、3 组患者治疗前后踝 - 后足功能各维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反常步态、踝后足稳定性、前后运动、后足运动、足部对线、地面步行、功能与自主活动及支撑情况、最大步行距离、疼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 1 组和对照 2 组患者 (P<0.05)(表3 )。

表3 3 组患者治疗前后踝 - 后足功能各维度评分的比较 (±s)Tab.3 Comparison of ankle hind foot function scores of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

表3 3 组患者治疗前后踝 - 后足功能各维度评分的比较 (±s)Tab.3 Comparison of ankle hind foot function scores of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

分组反常步态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3.20±0.365.62±0.71a6.8260.000对照 2 组 (n = 106)3.23±0.395.70±0.75a6.0120.000观察组 (n = 106)3.18±0.346.23±0.81abc7.424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583 / 0.5609.462 / 0.0006.967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582 / 0.5570.798 / 0.305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416 / 0.6925.831 / 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995 / 0.2074.943 / 0.000分组踝后足稳定性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2.86±0.205.28±0.62a6.8260.000对照 2 组 (n = 106)2.91±0.245.33±0.67a5.8900.000观察组 (n = 106)2.90±0.226.19±0.80abc8.008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1.651 / 0.1007.054 / 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1.648 / 0.1040.564 / 0.551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1.385 / 0.2159.257 / 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317 / 0.8018.485 / 0.000分组前后运动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3.69±0.516.03±0.78a6.6000.000对照 2 组 (n = 106)3.72±0.556.08±0.81a5.7440.000观察组 (n = 106)3.70±0.547.26±0.85abc8.665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412 / 0.6806.230 / 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418 / 0.6720.458 / 0.645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139 / 0.96710.977 / 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267 / 0.83410.347 / 0.000分组后足运动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2.15±0.304.19±0.48a5.7540.000对照 2 组 (n = 106)2.17±0.334.25±0.52a5.0630.000观察组 (n = 106)2.18±0.325.33±0.73abc7.667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462 / 0.64313.466 / 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462 / 0.6430.873 / 0.334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704 / 0.41213.434 / 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224 / 0.89112.406 / 0.000分组足部对线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4.58±0.627.41±0.86a7.9830.000对照 2 组 (n = 106)4.55±0.687.50±0.92a7.1800.000观察组 (n = 106)4.60±0.598.27±1.02abc8.933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336 / 0.7366.652 / 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336 / 0.7360.736 / 0.312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241 / 0.8766.637 / 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572 / 0.5405.771 / 0.000

表3 3 组患者治疗前后踝 - 后足功能各维度评分的比较 (±s)Tab.3 Comparison of ankle hind foot function scores of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

注:组内比较 aP<0.01;与对照 1 组比较 bP<0.01;与对照 2 组比较 cP <0.01Notice: Intra group comparison a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1, bP <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 cP<0.01

分组地面步行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1.96±0.213.23±0.27a3.5820.000对照 2 组 (n = 106)1.94±0.183.05±0.31a2.7020.000观察组 (n = 106)1.90±0.233.98±0.50abc5.063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746 / 0.45617.616 / 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744 / 0.3584.508 / 0.000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1.983 / 0.05413.589 / 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1.410 / 0.08216.276 / 0.000分组功能与自主活动及支撑情况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5.41±0.776.49±0.89a3.0460.000对照 2 组 (n = 106)5.50±0.826.43±0.92a2.2640.000观察组 (n = 106)5.45±0.737.14±1.02abc4.113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825 / 0.4096.480 / 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824 / 0.4070.483 / 0.578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388 / 0.7154.944 / 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469 / 0.6525.322 / 0.000分组最大步行距离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2.11±0.393.72±0.51a4.5410.000对照 2 组 (n = 106)2.15±0.373.76±0.55a3.9190.000观察组 (n = 106)2.14±0.404.23±0.67abc5.087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767 / 0.4436.250 / 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766 / 0.4460.549 / 0.473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553 / 0.5496.236 / 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189 / 0.9125.582 / 0.000分组疼痛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24.96±2.6330.19±3.08a14.7520.000对照 2 组 (n = 106)25.03±2.7130.28±3.21a12.7780.000观察组 (n = 106)25.10±2.6535.46±4.50abc25.216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191 / 0.8489.973 / 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191 / 0.8480.208 / 0.898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386 / 0.7219.950 / 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190 / 0.9049.648 / 0.000

三、3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胫腓间隙显著小于对照1 组和对照 2 组患者,下胫腓重叠距离显著大于对照 1 组和对照 2 组患者 (P<0.05)(表4 )。

表4 3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 (±s)Tab.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related indicators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

表4 3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 (±s)Tab.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related indicators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

注:组内比较 aP<0.01;与对照 1 组比较 bP<0.01;与对照 2 组比较cP<0.01Notice: Intra group comparison a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1, bP <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 cP<0.01

分组生活质量评分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45.28±3.6268.19±5.07a64.6230.000对照 2 组 (n = 106)45.11±3.7868.63±5.16a57.2470.000观察组 (n = 106)45.09±3.6068.09±5.55a64.877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335/0.7370.627/0.53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334/0.7390.626/0.492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383/0.7120.137/0.965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039/0.9960.734/0.381分组下胫腓间隙 (cm )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6.57±0.544.38±0.28a6.1770.000对照 2 组 (n = 106)6.51±0.594.30±0.32a5.3790.000观察组 (n = 106)6.55±0.623.89±0.24abc6.474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774/0.43913.712/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772/3361.937/0.060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250/0.83513.680/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481/0.62110.553/0.000分组下胫腓重叠距离 (cm )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 1 组 (n = 106)4.21±0.639.03±0.89*13.5960.000对照 2 组 (n = 106)4.28±0.669.14±0.95*11.8290.000观察组 (n = 106)4.30±0.609.95±0.83*ab13.7520.0003 组比较 (F / P 值 )0.791/0.4297.801/0.000对照 1 组 vs. 对照2 组 (t / P 值 )0.790/3120.870/0.246对照 1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1.065/0.1147.783/0.000对照 2 组 vs. 观察组 (t / P 值 )0.231/0.8826.108/0.000

四、3 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治愈人数显著高于对照 1 组和对照 2 组患者 (Z= 52.628,P<0.05)(表5 )。

表5 3 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n (%)]Tab.5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n (%)]

五、典型病例

例 1,女,32 岁,既往体健,车祸伤及右踝关节入院,X 线片显示右腓骨下段骨折 (图1a )、踝关节脱位 (图1b)及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图1c ),手术行右腓骨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下胫腓联合复位 Endobutton 带袢钢板固定术 (图1d、e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2 个月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术后1 年 8 个月取出内固定 (图1f、g ),踝关节无疼痛,屈伸功能良好。

例 2,女,45 岁,既往体健,扭伤右踝关节入院,CT 检查示右内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图2a )、后踝骨折 (图2b ),手术行右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图2c、d )、下胫腓联合复位金属螺钉固定术 (图2c、d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3 个月负重功能锻炼,踝关节无疼痛,屈伸功能良好。

例 3,男,54 岁,既往体健,摔伤右踝关节入院,X 线片显示右腓骨下段骨折 (图3a、b )、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图3a ),手术行右腓骨下段骨折及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下胫腓联合损伤锚钉线固定术 (图3c、d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3 个月负重功能锻炼,踝关节轻度疼痛,屈伸功能较好。

讨论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而下胫腓联合在维持踝关节稳定性和重力传导上起关键作用,因此,踝关节骨折易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12]。踝关节损伤后,如何维持和恢复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是临床治疗的关键,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若对下胫腓联合损伤认识不到位或处理不当,会影响踝关节功能的恢复,造成不良预后[13-15]。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是控制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关键因素,即便是轻度解剖复位不良也能造成踝关节功能不良[16]。下胫腓联合不稳定或复位不良会改变胫距接触压力,进而对关节面软骨造成损害。因此,在开展踝关节骨折手术过程中,骨折固定完成后测试下胫腓联合稳定性时,若提示不稳,则须进行下胫腓联合固定[17]。

目前下胫腓联合固定的方式繁多,从最初的刚性固定如金属螺钉、可吸收螺钉开始,到近年来出现的弹性固定如弹性胫腓钩、人工韧带、自体韧带、缝合锚技术等,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下胫腓联合需要采用混合固定[18-20]。刚性固定和弹性固定各有优劣,刚性固定需要二次手术取出螺钉,术后易出现断钉、下胫腓联合二次分离、畸形等并发症[21];弹性固定不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强度,无法维持下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且腓骨在矢状面上的活动与下胫腓螺钉相比会有所增加,进而对下胫腓联合韧带的修复造成一定影响[22-24]。

目前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技术是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其核心是在保证复位的前提下维持下胫腓正常的解剖结构,即在无加压作用下,避免复位丢失及维持关节稳定性[25]。关于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技术的分歧,包括螺钉数量、螺钉直径、固定高度、固定骨皮质层数和取钉时间等。Thompson和 Gesinkh[26]利用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在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时与直径 3.5 mm 螺钉相比,直径 4.5 mm螺钉并无优势。McBryde 等[27]利用生物力学试验证实,下胫腓螺钉固定高度在胫距关节上方 2 cm 时临床疗效最佳。Bekerom 等[28]提出,下胫腓螺钉固定高度应在胫距关节面上方 2~4 cm,且平行于关节面,使用 2 枚螺钉固定合并腓骨近端骨折时更稳定。另有研究表明,与 3 层皮质 (腓骨 2 层、胫骨1 层)相比,螺钉穿过 4 层皮质 (腓骨 2 层、胫骨2 层)固定的稳定性更佳,但螺钉断裂的风险也随之增加[29-30]。

本研究分别采用螺钉固定、锚钉线固定以及Endobuton 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其中,螺钉固定的稳定性强,可稳定下胫腓联合,但该固定方式属刚性固定,胫腓的生理微动丧失,有螺钉断裂、松动的风险,且须行二次手术取出螺钉,而在取钉时也易造成相应的损伤。同时,固定过早拆除易造成下胫腓联合再分离,过迟拆除易引起关节僵硬、下胫腓联合骨化等[31]。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弹性固定允许微动,可增强踝关节稳定性[32],避免螺钉固定后断钉,无须取出内固定物,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与螺钉固定治疗的效果相当。Endobutton 带袢钢板内固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3]:(1 )固定方式为弹性固定,抗疲劳性和韧性强,可实现关节微动,与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学特点更相符;(2 )可避免螺钉断裂、松动的发生,无须取出内固定物,因此无须行二次手术,避免二次创伤;(3)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快,可提早进行负重训练;(4 )该术式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疼痛小等。但Endobutton 带袢钢板内固定抗旋转能力较差,尽可能采取低位固定。

本研究对 3 种固定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 1 组、对照 2 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住院时间更短,而对照1 组、对照 2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Endobuton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手术时间较少,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多,住院时间短。究其原因在于,Endobuton 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手术过程中需穿入袢牵引线、翻袢及加压打结等,步骤多,因而手术时间延长,则会引起术中出血量增多,加之手术时间超过 90 min 后放松止血带也会增加手术出血量。但该术式术后恢复快,可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观察组治疗后治愈人数高于对照 1 组、对照2 组,且观察组踝 - 后足功能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1 组、对照 2 组,而对照 1 组、对照 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3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下胫腓间隙小于对照 1 组、对照 2 组,观察组下胫腓重叠距离大于对照 1 组、对照 2 组。结果提示,与螺钉固定术、锚钉线固定相比,Endobuton 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术疗效佳,有助于恢复患者踝 - 后足功能,改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而3 种术式治疗后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与采用螺钉和锚钉线固定相比,采用 Endobuton 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更佳,能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踝 - 后足功能恢复,改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值得推广实施。

猜你喜欢
腓骨踝关节螺钉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一种浮动不脱出螺钉组件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经腓骨前方外侧入路结合外固定架治疗Gustilo Ⅲ型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末节指骨骨折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
26例下胫腓螺钉断钉取出临床分析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
不脱出螺钉联接结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