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 方式创新 立项突破
——以蚌埠市蚌山区为例谈如何发挥区域教研的支撑作用

2023-08-19 17:33孔令翠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0期
关键词:研讨教研活动

孔令翠

(蚌山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安徽蚌埠 233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区域教研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急功近利,教研风气不正;教研方式老套,实效性不强;面对区内重点工作,往往束手无策等。

一、文化浸润潜移默化,营造氛围外围保障

教研不是圣地,也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教研环境,蚌埠市蚌山区倾力打造教研文化——“竹文化”。因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合乎教研的精神,所以把“竹子”作为教研文化物化的一种形式。根据竹子的特征和古往今来对竹子的赞美文字,提炼出竹文化的内涵:正直、虚怀、坚韧、创新、善群、担当。

(一)正直

竹以直为美,象征正直。正直两个字可以分开来理解:“正”,即正气,教研需要正气,特别是各级各类的评选都需要正气,需要做到公平公正;“直”,可以理解为“直来直去”,说话不拐弯抹角。教研员和教师谈课时,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思、所想和老师们交流。教学研讨需要“直”,学术交流需要“直”,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真诚地“交心”。

(二)虚怀

著名画家李苦禅在画竹的同时写诗赞竹道:“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不管教研员还是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在教学研讨时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不要掺杂任何世俗的东西,也不是谁是领导谁说得就对,教研需要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三)坚韧

有些薄弱学校的领导经常这样说:“我们学校硬件没有人家好,教师没有人家多,我凭什么超越?”教研才是真正的王道,只有教研才会有真正的出路。在这一点上,应该像竹子学习,郑板桥有诗云:“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革命先烈方志敏道:“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四)创新

人们常用成语“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既形象生动,又是再贴切不过的。一夜春雨过后,竹林中湿润的地面裂开了一道道缝隙,缝隙中钻出来一只只笋尖,要不了多久,它们便将换一身青翠的披挂,亭亭玉立,把片片竹林装点得更加郁郁苍苍。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教研需要创新,没有创新,教学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善群

我们常常看到一片竹林,很少看到一根竹子。不管是教研室、教导处还是教研组,都是一个集体,要像竹子一样互相提携,共同提高。比如上海在评特级校长时,看的不是你这个人做了些什么,关键是看你的团队做了些什么,你在团队中做了什么。而不像有的课题组在结题的时候,资料汇编成了某个人的专著,这是不对的,试问:你有没有带动你这个团队共同进步?所以,课题组的负责人指导、协调、督促的作用不是一个教师所能代替的。

(六)担当

竹可做成竹简,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对于教师来说,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负责任,是为学生的未来设身处地考虑,不能因为外部的因素干扰而放弃了责任;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说,要对自己分管的学科负责任,当好学科带头人,是对学校的责任担当,让这所学校因为自己而与众不同;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来说,无论是写论文、案例,要真实,做到不抄袭、不下载,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担当,教育呼唤真实的教研。

二、创新方式别有洞天,魅力教研引人入胜

(一)参与式教研,做教研活动的主人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学问本身并不教人如何运用它们,学问的运用之道乃是一种在学问之外,又高于学问的智慧,必须通过体验,通过观察,才能得到。”因此,让教师做教研活动的主人是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我们策划的小学数学“轻负高效,智慧课堂”研讨活动,先安排两位教师上观摩课,然后按校分组讨论,形成评议意见,接着各个学校抽签决定一名代表上台评课。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发挥了每个人的主动性,因为参会的每个教师都要认真听,认真记,积极参与讨论。

再如“高效课堂体验式培训走进中心校”活动,先由参加全国教学观摩活动的两位教师分别做学习汇报,然后通过现场“独立设计教学片段→分组交流,集体备课→教学展示”几个环节让老师们现场体验高效课堂的理念。这样多次的教研活动形成了参与式的教研模式,老师们养成了只要参加教研活动就会积极参加研讨的好习惯。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分组讨论让每个人都敢说、愿意说,大家平等地交流、对话,互相碰撞各自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人,改变了以往教研员“一言堂”的传统模式。

(二)变换活动形式,突出亮点

教研活动年复一年地开展,基本上也就这么几种形式,如果没有创新,教师难免有厌倦情绪。如果精心策划,可以收到“年年岁岁花相似,教研活动今不同”的惊喜。比如同样是复习研讨活动,既可以邀请专家对试卷命题的原则、方向和设想进行解读,也可以对复习阶段的几种课型(单元复习课、总复习课、试卷分析课)进行观摩研讨,还可以以模拟检测为载体撰写质量分析报告,召开研讨会。

(三)系列教研活动,重磅出击

对于难点问题,一次教研活动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此时就可以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就纵向而言,可以分阶段就本学科同一个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比如许多数学教师上公开课时很少选计算课,认为计算课教学内容简单,很难出彩。就可以围绕“数与计算”专题,开展系列研讨活动,如“数与计算”的专题研讨课、“数与计算”教学案例评选、计算教学案例展示等。从课堂实践到课后反思,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中有方法的探讨、有思想的感悟、有理念的提升,不仅让老师们树立了上好计算课的信心,更使老师们明白:计算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会算的层面上,它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等重要任务和丰富的内涵。计算课和其他课一样也能上得多姿多彩!

就横向而言,可以多学科齐头并进,比如复习课研讨、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单学科开展没有氛围,如果是多学科一起组织,就容易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机制,活动的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四)打磨精品课堂,典型引路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反思是一种经验研究。”换一个角度说,所有的教研活动都是围绕“课堂教学”来开展的,论文、案例评选是在“写课堂”,观摩课是在“观察课堂”,研讨活动是在“议课堂”,教材培训、基本功竞赛都是“为了课堂”。因此,磨出精品课,抓典型引路是最有效的教研方式之一。

(五)激活学校教研,事半功倍

“沙丁鱼效应”给教学教研工作的启示是:如果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工作、环境长期不变,犹如一潭死水,学校缺乏竞争力,教师就会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容易养成惰性。因此,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教学互动交流活动,有利于激发教研活力。例如,蚌山区每年组织的“城乡互动教学交流”活动,选派城区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一对一交流:第一节课,中心校的教师上课,选派的教师听课。第二节课,选派教师上课,中心校的教师听课。第三节课,一对一交流上课、备课、作业批改、辅导学困生等方面的经验。第四节课,集中座谈,分享收获。活动开始前,选派教师担心自己上的课不如农村教师,就会发动本校教研组的力量,选教材、听试教、找问题等。农村教师也不甘示弱,他们拼命地钻研教材,反复磨课请教高手。这种教研活动不仅给参与教师带来了钻研教材的动力,也给双方的学校带来了教研的活力。有动力,教师才会有压力,才能激发进取心,学校的教研新鲜而活力。参与学校和教师在此项活动中实现了共赢。

(六)抓住关键人员,增长效益

“二八法则”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用户、关键项目、关键岗位。在教学、教研中,抓住关键人员,就能赢得80%的胜利。

教研员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学校的校本教研不启动起来,那么教研室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因此,抓好教学管理者队伍建设,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蚌山区开展的教学管理者教学技能展示活动,让分管领导上展示课,组织大家就“新时期如何做好一个教学管理者”进行讨论,教研室对分管领导提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等要求。通过展示、研讨,引领教学管理人员做一个敬业、精明、务实、有人格魅力的管理者。

(七)提升教研成果,增强信心

一线教师做教研,研究的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他们的研究开的也许只是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如教学反思、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等。它没有教学论文那般严谨,但是一朵小花虽不起眼,而一树的小花、漫山遍野的小花、铺天盖地的小花成就了花团锦簇、落英缤纷。而教研员就是把散落在每个角落的一朵朵小花采撷出来,编成花环,展示出它最炫彩的一面。比如蚌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成果总结:在调研、指导阶段,教研室全体成员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去实地调研,帮助学校挖掘课改亮点,提炼实验特色,和学校的领导商量展示方案;在校级课改实验成果展示阶段,各校均竭尽所能地展示了课改实验工作最具特色的一面;在区级课改实验总结表彰阶段汇总推出了“教坛新星展示课”“课改工作经验汇报”,编辑了《拔节声声——蚌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成果资料汇编》,充分展示了课改实验过程中全区各校取得的累累硕果。因此,不断地总结、提升教研成果,能够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

三、重点工作立项突破,步步深入聚沙成塔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日新月异,遇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于主要问题、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可以进行项目化运作。比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教学过程管理工作、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等,步步深入,聚沙成塔,问题终能解决。比如蚌山区在各校“班班通”教学设备安装到位以后,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深度融合”是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教研室创新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坚持教研跟进,走向深度融合”的成功之路。具体步骤如下:

(一)突出应用,培训先行。多次委托高校培训中心举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深度融合研修班”等高品质培训,开阔教师视野,打开工作思路。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开展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让教师亲身体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魅力,树立典型,以先进带动后进。

(三)以赛促学,提升技能。每年举行一次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线下组织教师现场观摩,线上在网络教研群里交流讨论,混合式教研加快教师成长的进程。

(四)及时总结,巩固提高。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开展各学科教学论文、案例评选,促进教师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五)表彰激励,增强动力。开展“班班通”资源应用评比展示等活动,引导学校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提炼亮点,通过表彰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

(六)用活平台,教学教研更精彩。多次召开“资源平台使用推进会”,使用数据排行榜并每周公布,教研员开展线上教研,带动教师活用资源平台。

总之,教研工作从环境到方式再到内容都需要教研部门用心思考、精心谋划、巧妙布局,通过文化浸润、方式创新、立项突破提升区域教研的工作品质,才能真正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研讨教研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