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节的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以“构造地貌的形成——褶皱”为例

2023-08-19 17:33唐宝琪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0期
关键词:岩层知识点融合

唐宝琪

(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 安徽六安 237000)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教育融合信息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旨在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袁秀利等认为融合的目标是有效改善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整体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及其相互影响,能够有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如实体教育结合网络信息教育、传统教育结合现代信息教育。基于环节的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改善地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褶皱”为例,探讨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一、兴趣导入,激发活力

适当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设计尤为重要。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水平的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快速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导入可以让学生更快更主动地集中注意力。

(一)课堂实录

本节课的导入中,教师播放视频《世界名山》,映入眼帘的世界名山,让学生深感震撼,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看完视频后教师设问:“这些山地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形成的原因是不是都一样?”学生认真思考回答。教师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的成因,顺利引入本节课内容:构造地貌的形成——褶皱。

(二)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山的形态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山的不同形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如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形态、不同的山体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等。学生由此产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发出感叹,充分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二、观察中融合,动手动脑思路清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观察的作用。通过对自然事件的观察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的观察中我们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如天气、时间、安全性等。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聚焦观察事物,通过动画演示、图片展示等方式突出教学内容。

(一)课堂实录

什么是褶皱?教师给出褶皱的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作用下,岩层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教师通过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什么是褶皱。同时教师充分运用身边的素材,用纸张或书本引导学生做挤压运动,观察纸张或书本的变化。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动画演示,回答什么是背斜和向斜、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判断,层层递进,得出结论。从岩层形态上看,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岩层的形成过程,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得出结论: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新沉积的在上,最先沉积的在下。教师展示挤压后的岩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背斜岩层中间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岩层中间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教师播放自然界中背斜山、向斜谷的实例图片,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地貌形态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二)教学分析

背斜和向斜均是岩层受力弯曲。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动画及书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背斜和向斜及岩层的新老关系。本节内容的重点之一是判断向斜和背斜,教师让学生从岩层形态、新老关系、地貌形态上具体观察背斜和向斜,更好地发挥了观察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推进了课堂教学。与此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归纳的方法,落实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三、实验中融合,突破重难点

实验是获取真理最直接的途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客观直接地获取知识,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原因,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现实中的地理实验较难组织与实施,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容易出现混乱,并且实验结果往往容易受外界要素影响。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通过Power Point展示实验图片或视频,也可从网上选取模拟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并得出实验结论。

(一)课堂实录

教师提出疑惑:“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吗?”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讲解现实中往往会形成地形倒置的反地貌,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投影实际生活中地形倒置的地貌,结合书本27页图2.16,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反地貌”。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展示海绵在不断受到挤压后的状态,提醒学生观察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在长期受到外力挤压作用后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观看实验后讨论得出:海绵向上弯曲处受张力,出现了裂缝,向下弯曲处受压力,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教师总结:海绵向上弯曲处相当于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受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谷地;而海绵向下弯曲处类似向斜槽部,由于受挤压力的作用,岩石较坚硬,不易侵蚀,保留下来形成山地,从而形成我们说的地形倒置。教师用动画演示地形倒置过程。

(二)教学分析

地形倒置在本章节中较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反地貌比较抽象难懂,单纯的机械记忆效果并不理想。通过模拟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认知,使其能够很好地理解相关现象形成的原理,充分落实了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目标。正地貌与反地貌实际图片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四、反馈中融合,并实际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曾说道:“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充分利用地理课堂上教与学的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新课程理念下,融合信息技术,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并及时反馈,将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实录

实际教学中,对于向斜背斜的应用,教师拿出一个空的瓶子并设问:“如果向一个空的矿泉水瓶里倒入三分之一的水、三分之一的油和三分之一的气,摇一摇后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水在下,油在水上,气在最上。”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加深印象,同时将油水气实验的案例引入背斜和向斜的学习中:假设现在我们是工程师,思考应在什么地方寻找油、气、水。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进行讲解:“由于背斜、向斜岩层形态上存在差异,我们在背斜处找油、气,在向斜处找水。”由此引入隧道和坝址的选择,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结合动画演示进行讲解:“在背斜处建隧道,因为背斜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排水较好,利于施工,安全性较高;此外,背斜岩层向上拱起,穹隆构造,比较稳定。在向斜处可以建坝,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的作用,岩石坚硬,更稳固,安全性更好。”

(二)教学分析

背斜、向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本章节中非常重要,比如油气水的分布、隧道的修建、坝址的选择等。是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也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反馈。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这一知识点的内容简单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巩固了这一知识点,做到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五、练习中融合,巩固知识点

当堂练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难易适中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知识点,加深记忆,而且能够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使其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目前,智慧课堂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我们应充分运用其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

(一)课堂实录

教师利用智慧课堂软件布置当堂练习,让学生在线完成并提交,及时反馈。教师可以随意抽取某位同学的练习并当堂给予解答,同时可以根据正确率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知识,及时巩固,查漏补缺。

(二)教学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堂小练的结合能够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及时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通过以上“构造地貌的形成——褶皱”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达到教学目标,使教育教学环境从单调枯燥走向丰富多彩。作为新时代的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使其成为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工具,从而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六、信息技术运用在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及相关措施

(一)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

网络是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具有传输信息快、容量大等特点,但是一些不良信息也充斥其中。此外,面对庞大的资源库,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因此,我们需提高眼见,有效甄别相关信息,整合资料。

(二)运用意识淡薄,缺乏实践

实际教学中教师缺少运用现代化教育资源的意识,缺少相关的经验和能力,无法真正高效地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高中生的教育需要有一个方向性的指导,使用网络资源也要基于现阶段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制作课件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但目前只有少数教师可以熟练地运用网络设备和网络资源,大部分教师虽然使用网络资源的方式程式化,没有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划相结合,不仅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化学习,反而增加了学习负担。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形式花哨,注意力难以集中

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尺度未能准确把握,导致学生难以聚焦教学重难点,沉溺于信息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脑海中对知识点的记忆弱化,对多媒体信息记忆深刻,造成教学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尺度,不能过于花哨,要突出重难点,促进教学顺利高效进行。

我们要根据学情认真分析,适当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猜你喜欢
岩层知识点融合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地球故事之复理石岩层
《融合》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