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逻辑内涵、影响要素与提升策略

2023-10-21 17:33周勤琴庄鸿远
教育观察 2023年21期
关键词:保育员保教幸福感

周勤琴,崔 强,庄鸿远

(1.安徽省肥东县实验幼儿园,安徽合肥,231600;2.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3.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安徽合肥,230041)

一、引言

保育员是幼儿园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育员在幼儿园中扮演着照顾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均有着重要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1]有学者对幼儿园保育员人口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保育行业存在用人缺口较大、流动性大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保育员职业幸福感不高。[2]

职业幸福感是支持保育员进行专业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前提。202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明确要求,支持保育员专业发展,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让保育员有归属感和幸福感。[3]职业幸福感是保育员持续担任自身职务并承担工作的精神支柱,是支持保育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重视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提升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在阐释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逻辑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现实因素,并提出促进保育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相应策略。

二、逻辑内涵

(一)含义

职业幸福感由自我认知、身心健康、情感、职业、社会交往五个维度构成。职业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体系。[4]自我认知维度是指个体对自己接受新信息和专心工作的能力的看法。身心健康维度指的是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关注。情感维度主要包括情绪体验、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职业维度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抱负、专业胜任力、自主性。社会交往维度主要包括个体的人际关系。在从事自身工作时对这五个方面产生积极的、肯定性的评价,个体将会体验到职业幸福感。[5]总之,职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本身、职业价值、职业效能、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态势的认可度与主观感受。[6-7]有研究者认为,保育员职业幸福感应该包括工作情感、自我认知、工资待遇、园所环境、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和社会支持这几个方面。[8]

(二)结构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包括物质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及精神幸福感三个递进的层次。[9]保育员职业幸福感即保育员在幼儿园从事保育这一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由工作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体验构成。作为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承担者,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同样应当建立在物质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并以精神幸福感为终极追求。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可以从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在主观认知层面,保育员需要认识到自身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包括工作自主感、工作成就感及自我实现感等。在情绪体验层面,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应包括工作环境舒适感、人际和谐感、工作愉悦感、道德心安感。

综上所述,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主要由保育员身份认同感、工作满意感、人际和谐感、场所舒适感四种感受联结而成,同时包含物质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及精神幸福感等。当完成适度保育工作,工作本身、工作成果及收益得到认可,保育员便会自发产生平衡感和舒适感。

三、影响要素

保育员职业幸福感受个人要素、学校管理要素和社会要素影响。[10]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不仅需要提高其职业认同和工作满意等个人要素,还要具备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幼儿园管理要素,以及正面的职业角色认知和社会支持等社会要素。

(一)个人要素

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个人要素是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感。职业角色认知偏差导致保育员自身对保育工作认同度不高。工作满意感低导致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较低。

职业认同感间接影响保育员的职业认知。职业角色认知偏差会降低保育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期待,间接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调查结果显示,保育员多为家庭妇女,也多为初次就业者,缺少正确的职业观念,容易受社会认知偏差影响,导致对保育员职业角色产生认知偏差。[2]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保育员收入较低、社会地位较低,较难实现自我价值,容易忽视自身工作价值,进而无法产生职业荣誉感,职业认同感低。

工作满意感直接影响保育员的人际和谐感和场所舒适感。现阶段,保育并重原则没有较好地落实,社会广泛形成了幼儿教师为主、保育员为辅的观念,保育员被边缘化。[11]同时,保育员的工资待遇远低于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导致保育员产生心理落差,人际和谐感失衡。个别幼儿园将保育员工作局限于卫生消毒、物品管理等工作。[12]保育员在保教工作中丧失了主体地位,在工作场域的场所舒适感降低。

(二)管理要素

从管理层面来看,幼儿园对保育员职业幸福感建设不够重视,忽视了保育员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生存与发展的保障是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管理要素。

幼儿园忽略了保育员的生存需要,其职业幸福感受到了较大影响。幼儿园管理仅将保育工作视为对幼儿生活的照料和安全的防护,忽视了生活教育内容,在实践中存在重教轻保的问题,致使幼儿园保育与教育存在事实上的分离。[13]幼儿园对保育员的工作价值不够重视,保育员职业及其工作价值无法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尽管保育员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重要主体之一,但在实践中并未得到重视。[14]工资待遇低严重影响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有研究指出,保育员对自己的工资待遇非常不满意。[2]有研究证明,月收入越高,保育员的幸福感越强。[15]保育员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因而职业幸福感不高。

幼儿园忽略了保育员的发展需要,工作缺乏吸引力,保育员职业幸福感得不到提高。由于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地位低于教育工作,保育员及其工作价值不受重视,导致幼儿园并未将保育员培养纳入幼儿园师资整体发展规划,使得保育员职业发展前景渺茫。[16]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往往将保育员视为班级教育工作的辅助者,保育员在幼儿教育话语权、发展空间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其发展需要未得到重视。3—6岁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保育员除了要做好卫生清洁、安全防护,在一日生活上给予耐心细致的照料,还需要辅助教学,对幼儿开展教育引导。由于工作机械烦琐、工作压力大,保育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17]职业倦怠是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保育工作有机械、重复、繁重的特点,容易引起保育员的职业倦怠,使得保育工作缺乏吸引力,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

(三)社会要素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角色认知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重要社会因素。

社会角色认知是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保育员往往被视为照顾幼儿生活琐事的角色,这在无形中贬低了保育员的职业角色。[18]社会往往将保育员角色与保姆、清洁工等职业相联系。在有关法律法规和理论表述中,保育员也是区别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人员,往往不被视为教师。有研究认为,保育员会被幼儿园教师取代,将会由教师负责幼儿保育工作。[19]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对保育员角色认同度并不高。

社会支持也是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我国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但是保育员职业幸福感建设缺乏社会支持。保育员在资格准入、培训研修、职称评定等方面缺乏职业晋升渠道,难以保障职业吸引力。在“国培”等专业发展文件中,尚未将保育员纳入专业培训与发展体系。[20]由于缺乏社会支持,保育员的薪资待遇、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得不到保障,因而职业幸福感难以提升。从事保育工作是保育员谋求个人生存发展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手段,经济回报是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职业幸福感建设获得社会支持,经济回报、社会地位、职业前景等方面都得到满足,会提高保育员对保育工作的价值认同,并促使他们自觉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好地发挥自身在保育工作中的作用。

四、提升策略

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需要立足于保育员社会地位的提升,提升保育员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感等个人心理要素;要健全幼儿园管理要素,保障保育员的生存与发展;要明确保育员专业角色,改善保育员社会支持等社会要素。

(一)立足地位提升,提升保育员心理资本

社会地位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1]提升教师心理资本的策略主要有增强专业自信、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培养韧性等。[22]同样,提升保育员心理资本,有必要提升其社会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保障和提高其薪资待遇,以提升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工作满意感。

一方面,要努力改善保育员的生存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保育员的生存环境,需要提高保育员的社会地位。第一,幼儿园管理者要尊重保育员的正当需求,主动帮助保育员消除职业倦怠,提升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23]第二,幼儿园要提高薪资待遇,建立升职提薪机制,保障保育员的薪资待遇,提高其生活质量,提升其职业幸福感。[24]第三,弘扬崇尚劳动精神,提高保育员的工作热情,提升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

另一方面,要激励保育员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等心理资本。第一,保育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科学的保教知识,积极提升自身心理资本,树立正向的职业认知,增强专业进取心。第二,幼儿园要搭建保育员专业发展平台,落实保教并重的理念,营造平等的人际关系,为保育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肯定保育员的劳动成果,提高其职业成就感。[23]第三,社会要积极宣传,提升保育员的职业声誉,引导全社会形成对保育工作内容的正确认识,形成尊重保育员的良好氛围,提高保育员的社会地位。[25]

(二)健全管理要素,保障保育员生存发展

保障保育员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提高对保育员职业幸福感支持,健全幼儿园管理的各个要素,为其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一方面,健全工作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保育员的薪资待遇。第一,幼儿园需要建立保育员长效的薪资增长机制,定期评估保育员工作,对表现优异的保育员予以奖励。第二,幼儿园要合理安排工作,减少重复、低效的工作,降低保育员的工作强度,缓解保育员的职业倦怠。第三,幼儿园要完善保育员激励机制,健全幼儿园管理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提高保育员的公平感,激发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和专业认同。

另一方面,探索专业化发展路径,增强保育员职业吸引力。第一,幼儿园要完善保育员的入职培训与职后培训,探索促进保育员专业成长的多元路径,明确保育员工作的职业发展前景,增强其职业吸引力。第二,幼儿园要注重家园合作,保教宣传,着力改善家长对幼儿园保育工作的认知,促使家长尊重保育员,支持保育工作,提高保育员在班级工作的场所舒适感。第三,幼儿园要民主管理,推动保育员与其他岗位工作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保育员的人际和谐感。

(三)明确专业身份,改善保育员社会支持

职业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有着重要关系。[26]改善社会支持、优化收入分配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一种重要实践路径。[27]保育员是幼儿园保教活动实施的主体之一,明确其专业角色,提高其社会支持,对于提升保育员职业幸福感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保育员职业身份应定位为专业技术人员。为顺应国际保教一体化趋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第一,落实保教并重的基本原则,在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造实践中改变保教分离的状况,逐步确立保育员的专业职责和法律地位。第二,在保育员的资格准入、职称晋升、专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政策,突破现今保育员专业发展限制、职业幸福感不高的现实困局。第三,借鉴先进做法,尝试建立保育员的职前学历教育制度,提升其学历层次,建立支持保育员学历提升的制度。

另一方面,改善保育员的社会支持,提升其职业幸福感。第一,从法理与制度上明确保育员的专业地位,给予其物质、精神、制度层面的保障,提高保育员待遇。第二,幼儿园将保育员建设纳入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规划,推动保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幼儿园教师一体化培养,提升保育员的专业化水平。第三,幼儿园管理者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场所环境,坚持开放、包容、鼓励的态度支持保育员团队建设,提高保育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

五、结语

职业幸福感影响保育员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保育员队伍的稳定性,对幼儿园师资质量提升有深远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平衡感和舒适感交织的心理认知和情绪体验,受保育员个人要素、幼儿园管理要素和社会支持要素影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需要提高保育员社会地位,增强其心理资本要素,保障其生存与发展需要,明确其专业身份,健全其工作激励和改善其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当前保育员职业幸福感提升仍存在诸多现实因素干扰,未来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在职前培养、学历教育、待遇保障、职业发展等方面改善保育员的生存环境,提高其职业幸福感。

猜你喜欢
保育员保教幸福感
幼儿园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及提升策略
科研引领科学保教
区域性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的审视
——基于武汉光谷地区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保育员工作现状研究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贫困地区幼儿园保教过程科学化的重点指向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浅谈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