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体温的“正常”与“异常”

2023-12-12 17:34汪丽华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主管护师
食品与健康 2023年10期
关键词:降温体温人体

■汪丽华 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 主管护师

人类这种恒温动物,为什么体温总是在37℃左右呢?构成生命体的基本成分为蛋白质、脂肪、糖等,蛋白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和细胞膜中的某些部分,其活性会受温度影响。因此,人体的大脑和下丘脑前部形成的体温调节中枢,能够保证体温相对恒定,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正常情况下,一旦“检测”到体温发生“异常”,大脑中枢会及时调节——如天热时人会大量出汗散热,保证体温恒定;天气冷时,皮肤会出现鸡皮疙瘩,骨骼肌进行节律性收缩,提示应该穿衣保暖。体温异常升高,则说明人体可能出现了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当体温异常降低,则说明机体的能量不足,进入了休克等疾病衰竭期。

体温偶有“异常”属“正常”

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身体的产热与散热,协调维持体温处于正常范围内。无论年龄、身高、体重是多少,人的正常体温范围基本都是37℃左右。当然,具体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体温范围有一定幅度的差异:0~2 岁为36.4~38.0℃,3~10 岁为36.1~37.8 ℃,11~65 岁为35.9~37.6℃,65 岁以上为35.8~37.5℃。

人体体表不同部位的温度也会存在一定区别,越接近躯干中心或头部的部位,体表温度就越高。不同部位体温的正常范围为:直肠温度36.6~37.9℃,腋下温度36.0~36.9℃,口腔温度36.3~37.4℃。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的真实体温。

虽然绝大多数正常人的体温调节中枢能调控体温,维持其动态平衡的状态,但在环境变化、保温措施、生理期、饮食等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体温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寒冷的环境会让体温一定程度下降。女性生理期前后的体温会发生波动。女性排卵后,体内激素发生变化,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暂时升高。人在吃饭时体温也会普遍升高,这是因为摄入食物后,身体会释放大量的热量。所以,测量体温一般要在饭后30 分钟后进行。

上述这些情况都属于暂时的体温变化,人体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至正常范围,与疾病无关。

遇到“发烧”该咋办?

体温异常升高即我们常说的“发烧”,是身体应对细菌、病毒的免疫反应。发热能够抑制体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免疫细胞的功能,帮助我们对抗疾病。以感染导致的发热可分为细菌性感染发热与病毒性感染发热。

细菌性感染发热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侵袭人体导致体温升高,患者通常有怕冷、头疼头晕、全身乏力、扁桃体红肿、流浓涕等症状。而病毒性发热的罪魁祸首则是病毒侵袭,病毒随着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并粘附在鼻腔,随着体液扩散至全身,刺激免疫系统,引起体温升高。患者的常见症状是流清涕、无浓痰,咽喉痛等,感染有群发性。

发热会给人体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心率加快、消化功能减弱、疲倦嗜睡等。而持续性的高热可能引起惊厥、脑组织缺氧等严重并发症,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持续高烧损害身体健康。

1.测量体温:如果出现体温升高、咽喉痛、咳嗽、胸闷、疲惫无力等情况,患者在前往医院之前可先行居家观察,用电子温度计测量腋下体温。如果测量结果超出正常范围,不要过于着急,可以先考虑导致体温升高的原因——是不是运动、机体应激、环境温度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如果是上述原因导致体温升高,“患者”可适当休息,多喝水,少外出,每隔2 个小时监测1 次体温。如果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就说明没有感染疾病。如果患者持续发热,而且不适症状加重,则应及时采取退烧措施。

2.物理降温:当体温处于37.5~38.5℃时,建议先进行物理降温,帮助缓解身体不适。可用温水浸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也可以用降温贴帮助身体散热。对于发热的儿童,可以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让孩子多喝水,通过出汗带走一部分热量。

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发烧可以用盖被子的方式来退烧,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在发烧时本身温度就偏高,用被子捂住全身只会让人体难以散热,无法达到降温的效果。

3.药物降温:使用物理降温措施20~30分钟之后,应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如果没有退烧,且体温达到了38.5℃以上,应考虑使用退烧药与物理降温配合。目前常用的退烧药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选择一种药物即可,按照药物说明书服用,服药后及时补充水分。12 岁以下的儿童应选择儿童专用药物,禁止服用成人药物。如果儿童对口服退烧药不耐受,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栓。

4.及时就诊:如果发热持续不退,使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效果均不明显,且患者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近到发热门诊就诊,查找发热病因,给予对症处理。

前往发热门诊后,医护人员会为患者进行体温检测,并询问各项信息,完成预诊分诊后,患者可以进行挂号。专科医师会对患者的相关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并根据具体症状及病情进行血常规、肌红蛋白、D-二聚体、流感抗原、胸部CT 等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之后,若病情较轻,医师会开具对应的治疗药物。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则需要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诊疗。

适当让自己“热”起来有利健康

体温升高并非只有害处,适当的让身体“热一热”,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不适症状,让身心更舒畅。

1.适当运动:运动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途径,慢跑、骑自行车、跳绳、瑜伽等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具体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应该依个人身体情况而定,运动到感觉后背发热、脑门略微出汗,体温升高0.5~1℃时即可。以免运动强度过大,出现肌肉拉伤、呼吸困难等情况。

2.喝点姜茶:生姜中含有姜辣素,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增加排汗,具有温中散寒、驱寒除湿的效果。如果夏日长时间吹空调、吃冷饮导致身体不适,喝一碗暖暖的姜茶或姜汤,让身体热起来,不仅可以发汗镇痛,还能缓解感冒症状。生姜与红枣搭配做成姜枣茶,则具有驱寒除湿、滋养脾胃的作用。

3.热水泡脚:用热水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每次泡脚的水量应没过脚踝,水温不宜过高,时长控制在20 分钟以内,泡到身体微微出汗时即可。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搭配艾草、藏红花、姜等中药泡脚,起到针对性的保健效果。

猜你喜欢
降温体温人体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动物降温有妙招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