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源白金宝遗址历史文化内涵及保护利用

2023-12-29 00:14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肇源县白金遗存

张 振

(肇源县博物馆,黑龙江 大庆 166500)

白金宝遗址位于肇源县境内,面积18万平方米,历经三次考古发掘,是松嫩平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白金宝遗址历史背景

1964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嫩江下游左岸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时,在肇源县发现白金宝遗址。1974年春、夏两季,进行了复查和铲探,同年8月至10月首次发掘。

白金宝遗址坐落于肇源县民意乡大庙村白金宝屯北,嫩江左岸的二级台地上,高出江面约20米,台地西南部较为平坦,南北较宽,东西较窄。在南北长450米、东西宽400米的区域范围内散布着许多陶片、蚌壳等,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4°27′13″,北纬45°29′40″,海拔高程为153—160米。

白金宝遗址首次发掘,遗存丰富,地层明确,出土的陶、铜、骨、蚌、石等器物群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松嫩平原上具有代表性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考古学称为“白金宝文化”。

二、白金宝遗址考古发掘及文化价值

白金宝遗址于1974年、1980年和1986年,先后历经三次考古发掘,是松嫩平原上第一次正式科学发掘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嫩江、松花江流域青铜时代的经济面貌、文化特征、社会性质以及族属关系和文化渊源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考古发掘情况。白金宝遗址是1964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嫩江下游左岸进行考古调查发现的, 迄今正式考古发掘共进行过三次。1974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第一次发掘前,曾对遗址进行复查和勘探。同年8月在遗址的东南部开5×5米探方6个,发掘面积150平方米。清理房址2座,灰坑10个,窑址1座。此次发掘报告,依据“出土的陶、骨、蚌、石等器物群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提出命名“白金宝文化”。1980年第二次发掘,发掘区位于遗址中部偏西,共布探方13个,揭露面积350平方米,发现房址1座,灰坑37个,出土陶器、骨器300余件。第二次发掘,积累一定数量实物遗存,未见公开报道。1986年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系前身)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共布5×5米探方35个,发掘面积1053.6平方米,清理房址54座,各式灰坑327个,灰沟3条,隧道3段,出土完整和可复原陶器400多件,还有一批石、骨、蚌、陶、铜质料的工具和饰品等器物。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大,所获实物资料丰富,较为全面揭示了白金宝遗址文化面貌[1]。

2.考古学文化性质。白金宝遗址是松嫩平原面积较大,延续时间长、保存基本完好的大型遗址。该遗址历经三次发掘,尤以第三次发掘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据《肇源白金宝:嫩江下游一处青铜时代遗址的揭示》报告,第三次发掘共发现四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第一期遗存文化特征与1992年肇源小拉哈遗址第二期遗存基本相同,属同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小拉哈文化”,年代跨度为夏至早商。第二期遗存具有小拉哈文化向白金宝文化过渡阶段的某些特征,命名为“白金宝二期文化”,时为晚商时期。第三期遗存为白金宝遗址,1974年首次发掘并已命名的白金宝文化,分布在以嫩江下游和哈尔滨以西的松花江流域段为中心的较广阔的区域内,年代在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前后。第四期遗存文化内涵超出了白金宝文化的范畴,属于汉书二期文化,年代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时期。

3.历史文化价值。白金宝遗址历次考古发掘简报、报告及相关学术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探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学术研究成果。1974年白金宝遗址次发掘,出土器物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松嫩平原上具有代表性的青铜时代遗存,1980年发表的简报将这次发掘所见遗存定名“白金宝文化”。1986年白金宝遗址第三次发掘,进一步确立遗址的分期、性质、文化年代,小拉哈文化、白金宝二期文化(古城类型)、白金宝文化、汉书二期文化递嬗关系,白金宝文化源流考证,建立了松嫩平原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较完整的考古文化发展序列。白金宝遗址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的研究,白金宝文化的聚落形态,经济类型,分布范围,结合农业和渔猎并存的生业关系,发达的制陶业,青铜制造技术的出现,以及受周邻文化影响,族属关系等,清晰勾画出白金宝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区域文明形态的形成及松嫩流域古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而深刻阐释了白金宝遗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三、白金宝遗址现状和保护情况

白金宝遗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历经两次文物普查,三次考古发掘,历史文化内涵日益丰富,文化作用日益凸显,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下,通过有关文物管理和保护部门的努力,自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取得良好的文物保护成果。

1.白金宝遗址自然环境。白金宝遗址位于肇源县民意乡大庙村白金宝屯,东距肇源县城50公里、民意乡政府6公里,南距嫩江2公里,东南15公里为嫩江与松花江汇合处三岔河口。白金宝遗址重点保护区面积18万平方米,现为耕地。台地呈西北、东南走向,因雨水常年冲刷,东南缘形成四条南北向断沟,剖面暴露较厚的文化层堆积。遗址周边田林交错,风光秀美,南侧有树龄逾百年的带状榆林公园和天然浴场新新湖,北侧台地高耸,其下千顷稻田环绕。白金宝遗址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相毗邻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衍福寺双塔和照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青山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他什海古城址,辽金出河店古战场址等10余处古迹旧址与之遥相呼应,西南与吉林省大安县东山头遗址隔江相望。

2.白金宝遗址保护情况。白金宝遗址作为松嫩平原具有代表性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自发现以来就引起专业考古及学术界共鸣,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实施了有效保护。目前,文博学术界公开发表的有关探讨白金宝遗址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论文章多达30余篇。1980年,黑龙江文物考古工作队发表《黑龙江肇源白金宝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199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发表《黑龙江肇源白金宝遗址1986年发掘简报》;2009年,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系发表《肇源白金宝:嫩江下游一处青铜时代遗址的揭示》[2]考古研究报告。1981年白金宝遗址成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晋级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肇源县委、县政府以白金宝遗址保护为己任,通过逐年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有效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等方式,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文物部门持续巩固和加强文物保护组织、文物保护范围、文物遗址档案、文物保护标志等文物“四有”建设,按规定开展检查巡查,定期评估遗址总体保护状况。据统计,按照黑龙江省文化厅的要求,肇源县文物管理部门于2005年、2012年、2019年,先后三次划定白金宝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以县政府文件形式对外公布;2007年、2012年、2022年,在遗址的西北角和东南角竖立国保标志碑三块,建设控制地带周边安装界桩30个;2017年,县文物部门建立了专门的白金宝遗址文物保护档案。2019年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统一组织划定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本体、重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位置层次清楚,矢量数据规范,政策依据充分,为遗址依法保护创造了法理条件,进一步提升了白金宝遗址保护工作水平。

四、白金宝遗址建设及发展建议

肇源县民意乡是大庆文物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以白金宝遗址为中心,方圆十几里,衍福寺、大青山遗址、他什海古城址、出河店古战场址等众多文物古迹,光辉灿烂;新新湖浴场、榆林公园、“十里直江”、茂兴湖、白银中华湿地、三岔河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因此,综合施策,加强治理,深化文物与旅游资源融合,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成立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白金宝遗址是田野遗址,现为耕地,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目前,县级文物管理部门,乡村两级组织主要职责是遗址的安全监管,遗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难于落到实处。鉴于白金宝遗址的重要文化价值,县级文物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变更遗址土地性质,变农业用地为文化用地,按照白金宝遗址的文物保护级别,成立专门的白金宝遗址管理机构,切实加强遗址的日常管理、安全防护和项目谋划工作,藉以推动遗址的长远建设和发展。二是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规划。一个好的文物保护规划有利于文物的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结合白金宝遗址的考古学文化价值和实际保护状况,制定白金宝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将有力提升白金宝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水平,全面推动区域文旅融合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物保护规划要充分体现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重点考虑遗址自然侵蚀和人为干扰因素,全面统筹区域内遗址、遗迹,景区、景点,做到建设项目整体谋划,分类设计,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三是实施精准的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白金宝遗址的建设和发展,需本着规划先行、综合施策的原则,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采取统筹协调,部门联动的方式,加大遗址保护力度,积极推动考古发掘,全面加强遗址周边环境治理,逐步改善区域内道路、水域、林草,以及沿途绿化等生态条件,增加文化旅游服务设施,为高标准做好白金宝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和建设工作创造先决条件。四是创建白金宝文物保护展示示范区。白金宝遗址面积大,延续时间长,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作为具有松嫩流域本土文化特征,典型性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是大庆的历史文化符号。加大白金宝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力度,创建白金宝文物保护展示示范区,必将为提升大庆文化知名度,推动大庆文化城市建设,促进大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各级党委、政府应顺势而为,迅速抢占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机,充分运用好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积极与专业考古科研院所、院校合作,建立白金宝遗址考古教学与科研基地,利用大庆地区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富集的优势,争取考古发掘项目落地,开展考古研究,丰富白金宝文化内涵。同时在示范区内规划建设白金宝文化博物馆,与省级文物部门沟通,回流白金宝遗址三次发掘出土文物,以物示意,立体打造白金宝先民刀耕渔猎生活的壮美景象,再现白金宝人聪明才智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白金宝遗址作为松嫩平原代表性青铜时代遗存,历经三次考古发掘,文化内涵丰富,本土文化特征鲜明,是大庆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因此,做好白金宝遗址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对传承大庆历史文明、增强大庆文化自信,推动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大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肇源县白金遗存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英雄史诗《硕诺巴特尔》的社会关系论探讨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
肇源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肇源县河蟹主要增养殖模式及推广策略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肇源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我的挚友白金申中国篮球先驱者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