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站位构建全新视野的时代影像

2024-02-18 14:25唐娟娟
新闻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

唐娟娟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安徽纪录片创作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大局以及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生动、真实记录历史现实,用心、用情讴歌时代风采,深情、深刻展现人民心声。创作者们书写新时代主题,深挖徽文化内涵,推出了一大批兼具思想性、时代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斩获中国新闻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金熊猫奖、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创优评析奖等重大奖项,“徽派纪录片”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关键词】徽派纪录片;融合创新;影像表达

一、记录,用影像见证历史、铭刻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纪录片行业发展迅猛。有着“国家相册”之称的纪录片承担起了记录时代影像的重任,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力量、传递中国价值,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的阔步前行。

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期间,安徽纪录片作品一直紧扣主题主线,题材多样,佳作频出。《大黄山》《中国文房四宝》《千年包公》《天下徽商》《刘铭传在台湾1884-1891》等作品多次登陆央视,成为蜚声业内的经典之作,斩获众多国内国际大奖,有力地推动和弘扬了安徽传统文化的发展,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地呈现了新时代安徽的社会风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用纪实光影讲好讲透党的百年征程、百年经验成为年度纪录片创作的主基调。《八月桂花遍地开》《百年壮歌》《信仰的力量》《惊涛》《画里青阳》《金刚台上妇女排》《江南解放第一城》等一大批红色题材纪录片登陆荧屏。这些作品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热情讴歌当代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新气象,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开拓了党史教育生动课堂。艺术表达手段的创新不断提升了纪录片的影像质感、拓展了画面层次和表达空间,多种传播手段的应用则是赋予党史纪录片新的生命力,极大地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1]

近年来,安徽纪录片聚焦“三农”题材创作,真实的表现方式和独具魅力的影像风格使得“三农”纪录片在主题选择、价值趋向及表现手法上愈发多样化。创作者们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深入乡村挖掘创作素材,脚踏实地进行艺术创作,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记录、捕捉和呈现安徽乡村发展新貌,推出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三农”题材纪录片。《小岗纪事》《大湾村的笑声》《点亮》《本草的呼唤》《云走璜尖的日子》《最好的我们》等纪录片,采用年轻观众喜爱的纪实手法,秉持“小人物、大情感、正能量”的创作原则,展示了安徽脱贫攻坚历史成就和乡村振兴发展图景。

百姓眼中看变革,烟火气里新时代。安徽纪录片人致力挖掘地域文化的优势资源,注重艺术表达和精神引导,不断突破美学表达的高度,极大地提升了安徽纪录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进阶,融合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的日渐深入和国际传播新格局的形成,纪录片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安徽纪录片人开始注重对选题的深度挖掘和探索,注重与影视、多媒体等行业的技术交流,纪录片创作进入一个跨越式革新时代。

纪录片《大黄山》是继中国纪录片联盟成立后,安徽广播电视台与央视合作推出的首部作品。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随行带出的唯一一部纪录片就是《大黄山》。主席出访期间,该片在哈萨克斯坦哈巴尔电视台播出。《大黄山》获奖众多,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世界山地纪录片评委会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重大奖项。[2]

2016年,大型文化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卫视。该片清晰展现文房四宝演进的历史脉络、蕴含的丰富情感、厚重的文化传统以及纷呈的现实生态,以全新的视角梳理极具象征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做了新的表述。该片荣获2016“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人文类最佳系列片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奖项,参展法国戛纳电视节、墨西哥电视节等国际交流活动,其音像制品和文房四宝礼品套装等衍生品也颇受市场青睐。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纪录片《小岗纪事》,让观众重温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决定性时刻,看到了40年来小岗村的新变化、新生活和以小岗人为代表的“新农民”身上执着坚韧、吃苦耐劳、健康向上的精神。该片入选2018年度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第十三届纪录片创优评析社会类一等节目、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系列片十优作品。记录“扶贫者”与“脱贫者”真实故事的《大湾村的笑声》,以大湾村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幅脱贫攻坚的“山乡写意图”,饱含着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暖心力量,留下了一段温情脉脉的脱贫攻坚影像。

2019年,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徽商、徽州和徽文化的纪录片《天下徽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打破时空观念,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徽商,再现了徽商传奇故事,引发了关于“徽派文化”的討论热潮。该片采用串珠成链的方式精雕细刻,在对“徽商”文化记忆的再现和研究中,将“徽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暗合,并将其打磨成了一种精神符号。制作团队历时三年,横跨亚、欧、美三大洲五个国家,在全球大背景下全面考察徽商的兴衰沉浮,对“徽商精神”解读和弘扬极具现实意义,是一部展示徽商历史的恢弘全景剧。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地域经济与时代进程之间的联系,安徽纪录片人致力讲好中国故事、安徽故事,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照中,抓牢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话题,拓展思维、深耕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国、新时代安徽的面貌。

三、坚守,“纪录皖军”工匠精神蜚声业内

安徽纪录片人把握时代脉搏,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呈现出多类型齐头发展的格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徽派纪录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徽派纪录片”连年登陆央视、安徽卫视和各大主流网站。从2013年《大黄山》《成本华:一个被遗忘的抗日女兵》开始,2014年《淮河六章》,2015年《叶飞》《难以抵达的终点》,2016年《千年包公》《中国文房四宝》,2017年《隐秘战士》《黄山短尾猴》,2018年《小岗纪事》,2019年《天下徽商》《紫蓬山》《叶连平》,2020年《刘铭传在台湾1884-1891》《大湾村的笑声》《春天的战疫》,2021年《八月桂花遍地开》《百年壮歌》《信仰的力量》《小岗纪事2》,2022年《祁红中国香》《惊涛》,2023年《明中都》《潮涌长三角》……“徽派纪录片”保持着每年稳定的生产质量和数量,成为我国当下重要的纪录片流派,与京派纪录片、海派纪录片、湘派纪录片、粤派纪录片、渝派纪录片等纪录片流派一起,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华章,创作团队也被业界冠以“纪录皖军”的美誉。

2019年,安徽省广播电视局正式启动“皖美呈现——影像安徽记录计划”。四年来,紧扣时代主题、突出精品意识、坚持人才引领、注重创新发展。策划了“重大主题记录计划”“突发事件记录计划”“红色文化记录计划”“脱贫攻坚及全面小康记录计划”“百村记录计划”等系列创作活动,组织安徽纪录片人创作出《离家八千里》《网红老陈的转身》《向水而生》《三姑娘上岸记》等100多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2019年11月,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成立,贯通长三角纪录片制播合作,沟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国际播出平台,整合各大网络平台及MCN新媒体端口。以项目为支撑,以活动为纽带,逐步构建国内+国际、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纪录片提案、创作、交易、传播平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纪录片委员会组织全省各地电视台拍摄抗疫相关素材,安徽广播电视台统筹策划制作。3月,纪录片《春天的战疫》播出,这是全国省级台中率先推出的全景式反映抗击疫情的纪录片,后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在委员会的倡议组织下,2021年安徽16市广播电视台共同摄制了航拍系列微纪录片《皖美地平线》,以快节奏的镜头语言,独特的视角,全景式展现小康路上江淮大地上发生的巨变和美好。

2020年11月,“讲好中国故事的影像书写”——安徽纪录片创作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合肥举行,安徽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上的专业化探索和创新得到业界肯定。进入新时代,“徽派纪录片”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正以开放的姿态投身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的潮流。

四、探路,营销新思路助力多向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纪录片不论是在电视媒体、电影院线还是日益强势的新媒体平台,都有着令人欣喜与振奋的表现,人们直观地感受到纪录片市场勃发的生机和暖意。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有着优秀传承和成熟经验的“纪录皖军”,责无旁贷开始为纪录片的繁荣发展与市场化进程摇旗助力,探索多元领域的发展之路。

收视数据表明,有着深刻立意、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地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要增加年轻观众的黏性,就必须通过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来达到让观众耳目一新的效果。近年来,技术赋能使影视创作驶上发展快车道。“徽派纪录片”创作将电影美学风格带入作品,利用4K摄影、航空摄影、特殊摄影等先进设备,融合最新的后期包装技术、数字影像虚拟、动画设计创作、原创音乐制作等手段,创新视频艺术样式。[3]

2020年,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1884-1891》一经播出便备受关注。在影像史学的表达上,该片将鲜明的历史元素与独特的动画构思结合,以百年前法国铜版画和清朝手绘图为蓝本,对人物肖像、战争地图、军队战舰、历史场景等进行再现,通过二维、三维特技使130多年前的铜版画、白描画“活”了起来。在音乐音效制作上,从对不同型号、口径的炮声进行精细复原,到对战场上不同军队、不同距离厮杀声的模拟,再到对不同等级舰艇声音的区分重现都细致入微,打造出一部“听得见”的历史。《刘铭传在台湾1884-1891》推出仅3个月,网端受众付费点击量便突破3000万次,位居优酷视频历史纪实热榜第一名,入选2020年度传统电视榜“十大最受市场欢迎纪录片”。该片一举囊括2020年度国家广电总局国产优秀纪录片系列片奖、中央档案馆2020年度“十大纪录片收藏作品”、中国电视艺术最高奖“星光奖”提名作品等奖项。

优秀的纪录片彰显主流价值,有“正能量”“大情怀”,是网络平台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近年来,“徽派纪录片”作品开始努力打破圈层、冲出地域限制,尝试跨屏传播。

2021年1月,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建党百年重点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登陆央视纪录频道,成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献礼建党百年的纪录片作品。随后,陆续在安徽卫视、央视频、哔哩哔哩、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央视国防军事频道等平台播出。节目台网联动,播出效果显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报道200多篇。微博话题#八月桂花遍地开#阅读量达到5284.6万,居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一周纪录片报告》话题篇周榜第一。学习强国平台全国首页6次重点推荐,广电时评、广电独家、纪录中国等20余家行业公众号对该片进行积极评介。在“TV地标(2021)”中国电视和网络视听综合实力大型调研成果中,《八月桂花遍地开》荣获“年度优秀纪录片”。

随着大众生活节奏及信息获取速度不断加快,影像传播生态发生改变,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纪录片形式应运而生。安徽纪录片人开始探索微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路径,并作出积极尝试。

2020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参与国家广电总局大型战“疫”纪录片项目《今日龙抬头》。该片是全国三十多家省级电视台500多名电视工作者的一次集体志愿行动的成果,片中的36个故事叙事有致,人物形象生动,有质感,有烟火气,凸显了众志成城、共同战“疫”的精神内核,该片获评2020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系列片。2022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参与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全国各省级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在全国各省级卫视和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同步播出的系列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以第一视角通过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百姓故事传递家国情怀。其中,安徽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我的大湾村》以金寨县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余静的视角讲述了大湾村的脱贫故事,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4]

一段光影可以横跨百年。纪录片有着记录真实的力量,这种力量蕴含在漫长岁月之中,历久弥坚。“徽派纪录片”乘着国家发展的东风,走进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创作的最好时代。为国家存史,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媒体融合的趋势为纪录片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纪录皖军”主动拥抱新媒体,借力新媒体,从思维转型到跨屏传播,不断突破自我,探索“出圈”之路。“徽派纪录片”正以国际化和高站位构建全新视野的时代影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努力诠释新时代的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

注释:

[1]周晓东.主旋律历史纪录片的创作和中国精神浸润[J].电影文学,2022(15):89-92.

[2]程丹.纪录片《大黄山》创新性创作刍议[J].当代电视,2014(07):43-46.

[3]李耿暉.全网融合背景下的主流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生态构建[J].惠州学院学报,2022,42(03):124-128.

[4]何一鸣.短视频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3):143-145.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
浅析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
校企协同的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促进
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