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短视频使用研究

2024-02-18 14:25赵冉
新闻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短视频留守儿童

赵冉

【摘   要】短视频作为“竖屏时代”革新式的信息传播形态,捕获全年龄段人群,农村留守儿童也成为短视频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通过调查H镇中学和小学10岁至14岁学生的短视频使用与满足情况,发现H镇学生使用短视频时,主要为获得知识满足、娱乐满足、社交满足、认同满足以及情感满足。短视频平台和内容生产者应该根据留守儿童短视频使用需求,生产、制作农村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作品,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合理利用短视频,化媒介为资源,促使留守儿童更好成长成才。

【关键词】留守儿童;短视频;使用与满足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LSJCX22149)。

2023年4月,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共同发布了《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达到了4177万人,占全部留守儿童的62.4%。[1]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关爱的情况下,将更多的需求转向媒介。短视频以其信息丰富、社交体验强、沉浸感等特点占据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刷短视频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留守儿童作为短视频的特殊受众,是基于特定需求而进行的媒介接触与选择。接触的结果有两种,满足需求或未满足需求。根据调查,近八成使用过短视频的农村留守儿童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沉浸其中。视听结合的短视频打破了媒介使用壁垒,各年龄阶层用户沉浸于短视频海洋。本研究通过对湖南省H镇农村留守儿童的短视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希望了解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农村留守儿童短视频使用现状,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找到健康合理使用短视频的良方。

一、调查方法与资料获取

本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父母其中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的農村户籍未成年人。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其中四川、安徽、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超70万,形势较为严峻。[2]本研究选取湖南省H镇作为调研地点,对镇上初一学生和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年龄跨度10岁至14岁。为了更好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短视频使用情况,增进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作者于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在H镇开展志愿支教,并于半年后进行回访,发放调查问卷597份,收取有效问卷555份,其中男生288名、女生267名,男女比例均衡,有效回收率92.96%。留守儿童486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87.56%,留守儿童占比高。两所学校接受调查的同学里,有96.22%的同学都使用过短视频,仅有21名同学没有使用过短视频。数据表明,研究地点选取具有典型性,H镇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样本。

二、农村留守儿童对短视频的使用与满足

1974年卡兹等人正式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大众接触媒介是一个从选择到满足再到修正印象的过程。在此之前,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等人也对“使用与满足”展开过调查研究,不同媒介的使用动机各有不同,相同的是都想从媒介中获得某种满足。短视频作为近年来火爆的新兴媒介,使用者从中获得不同层次满足,张海涛等学者认为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内。[3]因此,短视频因短小精悍、移动休闲等特点适应用户需求,也使农村留守儿童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多重满足,影响其媒介接触行为。

(一)视听结合满足知识需求

儿童时期是求知欲最为旺盛的阶段,对于山村乡镇的留守儿童而言,视听结合的短视频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了其对信息的需求。与书本相比,能够通过多感官协同处理的短视频远比单纯的文字和图片更具有吸引力,同时也更便于理解。而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短视频,与电视相比,打破孩子们在特定空间和时间对于信息内容的接受,易得性特征提升短视频的吸引力。同时短视频丰富的内容资源,包罗万象,许多过往无法通过书本和电视所获取的内容在这里唾手可得。正读小学五年级的王同学是班级班长,成绩名列前茅,他说他喜欢在快手上看一些知识类视频,有很多都是他没见过的,甚至是学校老师也回答不上来的,使用短视频对增加他的课外知识大有帮助。喜欢看知识科普类短视频的留守儿童占到23.97%,对于还不擅长主动学习的留守儿童来说,这已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同时还有36.14%的留守儿童认为使用短视频的主要原因是满足好奇心,视频里面有很多他们没见过的东西。这无疑也是留守儿童在短视频平台中获取知识的一种表现。

(二)个性化推送满足娱乐需求

玩是儿童的天性,娱乐需要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收看短视频的重要原因。喜欢就看,不喜欢就往上滑走,没有复杂的操作方式,降低了用户门槛,而算法的强势加入隔离了留守儿童不喜欢、看不懂的内容,个性化推送帮助他们在休闲娱乐方面持续得到满足。当被问到“使用短视频对你有什么帮助?”,62.55%的留守儿童都认为是休闲娱乐,还有不少留守儿童通过观看短视频来缓解学业压力。短视频不要求掌握传统技能(比如识字能力),因此年纪较小的儿童也能轻松上手,理解观看的视频意义。短视频针对儿童浏览习惯,推送个性化内容页面,给孩子们带来沉浸感、体验感。有38.21%的留守儿童觉得“每次只想刷一会短视频,结果却花了很长时间”,只有21.35%的学生不同意这个说法。

(三)网络互动满足社交需求

短视频的互动性和内嵌性使得其能够成为用户之间的社交纽带,并产生超越虚拟网络的社交链接。调查发现,在使用短视频的留守儿童中,有73.97%的留守儿童都有点赞、评论、留言、转发等互动行为。H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楚楚平时接触智能手机的机会不多,但是班上唯一拥有智能手表的同学,她经常在微信、快手等平台加好友,大多是身边的同学朋友,然后互相分享视频。很多同学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才能接触到智能设备,而楚楚每天都可以把在短视频上看到的东西分享给身边人。关于分享视频的好处,初一的蕊蕊说:“我可以把视频分享给闺蜜,然后下次两个人一起去打卡。”对于她们来说,使用短视频存在两种社交结果,前者是利用智能资源,成为同龄人的信息中心,增进了与身边同学朋友的紧密感;后者是通过线上社交共享,稳固与线下好友的关系,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除了维系身边好友感情之外,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也能使留守儿童超越地域限制,寻找到属于自己趣缘的群体。随着平台社交功能的加强,短视频成为一种社交货币,简化关系维系的成本,有23.97%的留守儿童认为短视频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

(四)自我展演满足认同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对短视频的使用并非是被动的,数字化世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面向社会的舞台。留守儿童的用户身份也正在转变:从观看他人到展示自我,成为短视频平台的表演群体之一。小牛同学是班里表达能力较好的孩子,经常在快手上发布短视频,她说最开始自己是不愿意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照片的(许多留守儿童发布的短视频是自拍照配上文字),后来发布短视频是为了锻炼自己,让自己多一点勇气,有时看到别人点赞,就更加自信了,愿意多发多分享。留守儿童观察模仿短视频呈现出的人物形象,在其他用户的观看和评价中找寻自己身份,并不断将“主我”与“客我”融合调整,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中寻求认同,构建自我。采访中,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表示,发布短视频或者在网上的互动行为,仅仅是为了增加粉丝,自己也不知道具体意义,但是就是希望粉丝多一点,也是为了“刷存在感”。在这类孩子的快手账号介绍栏和作品栏里,常会出现“粉丝破1000,我就……”“有关必回”“不关注就不是朋友”“点点赞帮帮忙”此类文字。

(五)即时陪伴满足情感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弥补了亲情上的需求缺失。调查中,有63.24%的孩子是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还有2.52%的留守儿童跟大娘、阿姨等其他亲戚一起居住,也有少部分孩子是自己独居。12岁的小李平时是住宿在学校,周末或者节假日回家也是一个人居住。小李认为短视频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帮助就是减少孤独,她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账号名称是“小李抱着小熊睡觉”,她说:“有时候晚上一个人在家很害怕,玩短视频的时候我就忘记害怕了,玩着玩着就睡着了。”对于小李来说,短视频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家人或者朋友。由于一个人居住,她还会通过短视频来学习炒菜,经常观看日常生活类、技能提升类短视频。平时与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的蕊蕊也表示,平时跟祖辈没什么话题。如果爸爸妈妈在身边,可以把好玩的事情分享给他们,也没必要上网了。当被问到短视频是否提升了幸福感时,蕊蕊说:“爸妈不在的时候,还是提升了幸福感的。爸爸妈妈过年回来的时候,其实我对短视频也无所谓。”短视频的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带给留守儿童较强的心理安慰,极大程度弥补无人陪伴的遗憾。

三、留守儿童短视频使用需求的提升策略

短视频逐渐成为留守儿童媒介实践的首要选择,帮助留守儿童养成健康的使用习惯,充分发挥短视频的积极作用,满足留守儿童的多重需求迫在眉睫。

(一)短视频平台:增强公益属性、知识属性

各大短视频平台应严格监管传播内容,关心特殊受众群体,坚守社会效益,扶助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团队介入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留守儿童成长过程有许多情感和心理问题,日常生活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便转而投身网络,要鼓励知识类博主、少儿专家、公益机构、支教团队等充分创作,为留守儿童在短视频平台上建构一个客观、真实的山外世界,缩小城乡认知差距。短视频平台还可以对内容进行合理分区,针对青少年儿童设置知识专栏,依据青少年短视频使用习惯,开设迷你线上课堂,普及红色文化、艺术、科学、法律、时事政治等知识,丰富留守儿童见闻,满足不同知识需求。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不仅对内容有需求,对时间也有需求,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在假期使用短视频,短视频平台应把握留守儿童短视频使用时间的差异性,在周末和节假日对相关视频推流和扶持。

(二)内容生产者:洞悉用户需求,坚持正向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对短视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仅从知识需求来看,就有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传统文化等。内容创作者应洞悉用户需求,生活常识类短视频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学会煮饭炒菜等生存技能;安全反诈类短视频可以教会留守儿童辨别网络诈骗行为,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缺乏信心等情况,平衡好短视频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关系,在寓教于乐中减少城乡知识鸿沟。从调查来看,也有不少留守儿童对明星八卦类的短视频感兴趣,短视频创作者应该根据儿童的成长特性,抓住儿童眼球,同时积极引导其对偶像明星的认识,不仅呈现明星光鲜亮丽的一面,也应报道背后艰苦奋斗的故事。留守儿童情感需求要求生产者站在更专业的角度做留守儿童的网络“玩伴”,解决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无人说、無人听的难题,及时观测留守儿童的成长。

(三)短视频引路人:各司其职,助力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提升

农村留守儿童在短视频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学校、老师、家长、朋辈等多方发力,营造良好用网环境,提高媒介素养。农村地区媒介素养整体偏低,这对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造成直接影响。学校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媒介知识,带动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学校是大部分留守儿童唯一能够接受教育的地方,对于寄宿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看待短视频、正确使用短视频。朋辈之间影响较大,率先吸收媒介素养知识的孩子或者媒介素养高的孩子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离家远的留守儿童父母需更加关注孩子的网络实践情况,多问、多了解、多沟通,做留守儿童短视频实践的倾听者,帮助其分析短视频的内容和性质,培养少年儿童理性使用短视频的习惯。

四、结语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在短视频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短视频沉迷、网络诈骗、媒介暴力、低俗信息误导、需求层次较低,但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儿童还是能理性看待手机、短视频的双面作用,能控制自己使用短视频的时间,66.29%的学生通常在放假时才玩短视频,70.22%的学生认为“短视频有好也有坏,要看如何使用”。农村留守儿童补足自己知识不够、社交与情感等多方面的缺憾,短视频更多时候发挥正向作用。短视频充当了“家庭教师”的角色,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在课后学习到更多知识、开拓视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弥补了家长缺位的遗憾。农村留守儿童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群体,在短视频使用方面,也需要各方合力,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使用习惯。

注释:

[1]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23.

[2]杨华.精准帮扶 情有所依——关爱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J].考试周刊,2021(57):9-10.

[3]张海涛,张鑫蕊,周红磊,王兴鲁. 融合用户偏好与内容特征的短视频传播效果评价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6):81-91.

(作者: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研究生)

责编:刘纯友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短视频留守儿童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