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人物故事在重大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2024-02-18 14:25张瑞
新闻世界 2024年2期

张瑞

【摘   要】新闻写得好,故事是个宝。写好新闻故事,人物是最关键的核心部分。好的人物故事,是新闻报道中的点睛之笔,也是最吸引读者注意的内容。因此,要想推出一篇有温度的新闻报道,首先要能捕捉到鲜活的人物素材,讲出有温度的人物故事。本文以安徽省2023年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的新闻事件为背景,通过媒体另辟蹊径推出系列人物报道为例,阐释了人物报道在重大新闻题材报道中的闪光点,这是今后在类似重大题材系列报道中可以借鉴并运用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淠史杭工程;人物故事;重大新闻报道

2023年是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1958年,党和人民戮力同心,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治水壮举,形成了“人间天河”淠史杭。2023年8月19日,纪念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设65周年大会在主战场六安市隆重召开。大会期间,各主流媒体充分运用各种新闻体裁,多方面报道这一重大新闻主题。其中,以人物为主要抓手,通过相关人物报道,回望烽火岁月,再现战天斗地场面,达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此,以六安市《皖西日报》开辟的一系列人物报道为例,探究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写好人物故事的重要意义。

一、场面宏大,以人物串起主线

六安地处江淮分水岭,其治水历史跨越千年。千百年来,在兴修水利、变水害为水利的道路上,皖西人民一路艰辛、一路探索,与天斗、与地斗,不断书写着水利传奇。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根治水患成为治国安邦大计,淮河流域综合治理被纳入其中。1958年,中共安徽省委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依托治淮建成的几大水库群,建设一个跨越江淮分水岭两侧、横贯皖中,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灌区组成的特大型灌区——淠史杭。

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如何迅速切入报道选题,皖西日报迅速组织记者,以史实里的人物为突破口,即1958年8月19日,时任淠史杭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六安专署专员),在横排头工地上挖下了第一锹土,由此开启了这场历时14年的伟大工程序幕的连续报道。在接下来的系列报道中,以“黄继光”“刘胡兰”“铁姑娘”等命名并组建的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等历史人物故事纷纷跃然纸上……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彰显了皖西人民顽强拼搏的力量,也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为此,2023年记者们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同步,着力为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营造隆重、热烈、浓厚的舆论氛围。深入挖掘、宣传报道淠史杭工程建设历史过程中的火热场面、感人故事、以及建成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历史贡献,擦亮“淠史杭”名片,唱响红色旋律,凝聚新时代幸福六安建设强大精神力量;全面展示六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弘扬淠史杭工程建设过程中孕育出来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精神;全面展示全市上下传承发扬淠史杭精神的新时代火热实践、精彩答卷;生动反映广大干群发愤图强、赶超发展的奋进故事,进一步扩大提升六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影响力。

在具体操作中,皖西日报新闻中心组织骨干力量重点聚焦宣传淠史杭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故事和事迹,生动再现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六安干群矢志不渝、迎难而上、艰苦拼搏、创新创造的奋斗故事。从2023年7月10日起,皖西日报统一开设了“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专题专栏,推出《我与淠史杭的故事》子栏目,组织记者、专家组成专门小组,沿着淠史杭灌区之路,挖掘、整理、采访淠史杭工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见证者等人物;开设《人间天河 丰收之源》子栏目,全面反映淠史杭工程发挥的防洪、灌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等综合功能;开设《专家谈淠史杭》子栏目,邀请水利、党史、社科等方面的专家,系统阐述淠史杭工程的建设意义、建设情况及淠史杭精神的深刻内涵等。为加强融合报道,创新方式方法,皖西日报还广泛运用各种宣传资源、传播载体,充分利用短视频、动漫、图说、H5、VR等手段,推出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的融媒体产品,切实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曾希圣、赵子厚、黄昌栋、刘美三、许芳华……这些决策者、设计者和建设者,用青春和热血,筑造了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皖西日报拟定采访小组,多路并进,通过先辈后人的回忆,结合史料,挖深挖细,将他们的汗水、泪水甚至生命汇入时间长河,成为难以忘却的回忆跃然纸上,形成了弥足珍贵的情怀、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二、以人为本,用回忆讲好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媒体记者以专栏《对话淠史杭工程建设者及后代》为抓手,写活人物,讲好历史。

例如,在各路新闻报道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重点报道的仍健在的当年施工建设者——85岁高龄的“刘胡兰战斗连”连长许芳华。许芳华的家在舒城县干汊河镇,杭埠河岸边,周瑜城脚下。在她的印象里,修建淠史杭工程以前,当地每年不是发大水就是干旱,农田里的庄稼经常颗粒无收。每次一发大水,村子就会被淹,年幼的许芳华不得不跟着父母背井离乡讨生活。当年,修建水库的消息一发布,新婚仅三天的许芳华就来到龙河口水库修建工地,把新婚时穿的花棉袄一脱,光着脚板,专找重活干,从不叫苦叫累。

记者从这一角度入手,多次驱车来到许芳华家中和她谈心,“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水库修好,造福子孙后代。”许芳华告诉记者,她当时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挑土,她每趟都比别人多几锹,每天都比别人多跑几个来回。因此,在水库修建工地上,她一个月入团,三个月入党。工地指挥部从来自舒城县成千上万名女同志中挑选120人组建“刘胡兰战斗连”时,大伙一致选她当连长。并且,要强的她还带领“刘胡兰战斗连”的姑娘们和“董存瑞战斗连”的小伙子们比赛挑土、拉石磙,结果姑娘们大获全胜。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善于引导被采访对象回忆“高光时刻”,让被采访对象打开记忆的闸门,主动向记者讲述那个年代激动人心的往事,比老套的一问一答式的采访更为顺利。

再如,善于激起建设者后代的“共鸣”,用他们的回忆还原历史——原淠史杭工程总指挥赵子厚之子赵洪,在记者采访时深情回忆起父亲“一生治水,情系淠史杭”的点点滴滴。

作为这项伟大壮举的总指挥,赵子厚为淠史杭工程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不是在办公室研究工程事宜,就是在工地上忙碌。记者引导赵洪回忆起小时候,姥姥总是在夜晚的灯光下为父亲做厚底鞋的场景入手。这是因为,他当年的年纪小,最常干的就是放学回家后帮姥姥打麻线。后来,赵洪才渐渐了解到,当时为了选择渠道的最佳路线,父亲总是带领指挥部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一起实地测量。跋山涉水,徒步勘测,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底。

“一步步走,一步步看,一点点勘测,这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風令人敬仰!”采访到这里,赵洪眼里满是敬佩之情。在赵洪看来,淠史杭工程最终能修建成功,是因为老一辈人始终秉承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如果没有革命精神,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投建如此大的工程连想也不敢想。其次,就是要有科学态度。老一辈淠史杭人绝不是乱干蛮干,而是秉持科学态度,在干中学,在干中通过创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正是因为有了这两点,才使得老一辈淠史杭人成就了中国水利史上的这一伟大壮举。”

在采访中,记者没有正面描述老一辈建设者的工作场面,而是通过后人的回忆,做好人物专访,形象生动地报道出了工程建设之辛苦,使文字更有活力,报道有血有肉,比堆砌史料更吸引读者眼球。

三、凡人点滴,树形象立意深远

不仅仅要关注重要人物的采访,通过回忆讲好人物故事,还原历史事件,新闻媒体还要善于抓住一些平凡的劳动者,通过“凡人小事”,以小切口传递宏大报道题材中的点滴温暖。

在淠史杭开工建设65周年系列报道中,新闻媒体抓住了工程中当年的“学生娃”这一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当年全员战斗、人定胜天的宏大场面——在六安市叶集区境内的平岗岭,参与当年建设的芮泽祥那时候还是一名学生,现年已经83岁了。记者得知这一线索后,立即从这个“普通劳动者”人物入手开展采访。

耄耋之年的芮老精神矍铄。采访时,记者并没有直奔主题开展访谈,而是跟随芮泽祥从家来到两公里处史河岸边的切岭,陪老人家在切岭渠道边散步,老人家不自觉地就回想起那些年在工地上的劳动场景。芮泽祥老人当年是淠史杭工程的参与者、建设者,现在是幸福生活的受益者、见证者。记者稍一引导,提及当年修建平岗切岭工程,老人家就打开了话匣子:“平岗切岭在我们平岗乡的平岗村,也就是现在平岗街道的芮祠新村。当时,我们全家齐上阵,包括父母、哥哥整天都战斗在平岗切岭。”芮泽祥全家出动参与其中,那时他还是一名初中生,放学后第一时间就赶到工地上,跟着大部队一起抬土。“1958年我18岁,我升初中的那一年,那时候小学六年制。我那时候是边上学,边到平岗岭干活。放学后第一时间就到工地上跟大人一起干活、运土。”芮泽祥清晰地记得当年他放学后去参加劳动的场景。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老人回忆自己当年虽然年纪小,但凭着一股韧劲,和其他工友一样穿着草鞋,即使脚底磨出血了也坚持干活。“为了鼓舞士气,干活的时候大家就一起喊口号。”芮泽祥一边翻看着他的手抄本,一边向记者娓娓道来那段气吞山河、战天斗地的历史。

还有一个例子,是1958年淠史杭工程开建时才19岁的黄定稳。穿着草鞋,扛着沉重的测量仪器,在淠河总干渠上从事测量工作的黄定稳就这样用他的双脚丈量了崎岖坎坷的各级渠道,为这项伟大工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记者找到现年84岁的黄定稳,退休后的老人家经常去家门口的河渠边走走,看碧水流过一道道河渠,滋润着一片片农田。对于他亲手参与修建的淠河总干渠,他有着很深的感情。一回忆起当年投身淠史杭工程建设时的情形,他的依然思路清晰。“那年我19岁,在中派电灌站、淠河指挥部担任学员,学习测量‘扛尺子’,那时候条件非常简陋,‘花杆子’没有刻度,只能靠人来回‘翻杆子’测量,一杆子2米,一杆一杆地翻,出门测量都是靠双脚走,一天走几十里路很正常。”工程建好了,需要管护。自1963年起,黄定稳扎根于大潜山管理所金鱼坝管理段30多年,从事工程后期的建设与管护。当时渠道两岸道路不通,土质护坡遍布着近一人深的雨淋沟,尤其在雨天查险时,稍不留神就掉进沟里,再爬上来时已是满身泥水,黄定稳依旧靠着双脚走遍各级渠道。“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我很高兴,觉得自己当年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黄定稳感慨地说。

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者记录下了这样一个个饱满的人物故事。在一系列的报道中,正是因为当初有许许多多像芮泽祥、黄定稳这样的普通基层建设者,他们在淠史杭工程修建过程中无私奉献,战天斗地,才有了今天滋润我们幸福生活的“甘泉”。记者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侧面展现了当年皖西人民战天斗地的淠史杭精神。

淠史杭开工建设65周年是个大题材,在系列报道中,皖西日报的记者充分讲好人物故事,以“原汁原味”的回忆录,再现了当年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是这次新闻报道中的一大亮点。由此可见,讲好人物故事,运用好人物专访,可以为宏大的主题报道锦上添花,是今后开展系列报道可以借鉴的手法之一,它能够直观、形象、生动地还原场景,既能把上世纪一方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辛、排除万难,修建举世瞩目的“人间天河”全景展示的同时,又展现出在新时代老区干群勠力同心、斗志昂扬,传承和发扬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

(作者:皖西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编辑)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