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隐蔽的 “新型家庭暴力” 打击孩子的一生

2024-04-27 15:41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4年11期
关键词:勒索通知书佳佳

本刊编辑部

你是否听过类似的话:“妈妈为你连工作都放弃了,你竟然只考了这样的分数,太令妈妈失望了!”“爸妈天天省吃俭用,把最好的都给你了,你得对得起我们才行。”事实上,这样的“苦情教育”,反映出一种有害的互动模式——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描述的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它由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提出,指关系中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来控制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你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最亲近的人,會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

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往往容易对孩子产生情感勒索。这样的心理控制可能从上辈人开始就“流行”起来,进而代代相传、广泛存在。此前,一则“妈妈偷走录取通知书阻挠女儿入学”的新闻引人关注:17岁的重庆女孩佳佳在高考后计划报考中央戏剧学院,但母亲执意让她报读重庆本地的定向师范生,佳佳偷偷修改了志愿,如愿被自己期待的学校录取。得知真相后,母亲偷走了女儿的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本等关键证件。更多报道细节显示,填志愿的最后一天,佳佳把自己反锁在房里,但妈妈拉拽门把手、踢门,后来把门砸出一个坑……类似的情感勒索和控制,不知在多少家庭上演,令孩子的心灵背负重压。

情感勒索因其隐蔽性而常被忽视。在亲情的外衣下,“勒索”变成一种强有力的操纵方式,父母通过诉苦、示弱甚至自虐的方式“绑架”孩子。小小年纪的孩子需要共情父母,继而羞愧、说服自己言听计从。可伴随自我的成长和觉醒,孩子最终会产生剧烈的内在冲突。情感勒索俨然成了一种“新型家庭暴力”,不打不骂,却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深刻的阴影。

那么,情感勒索为何会发生?背后折射出哪些根源问题?如何才能走出情感勒索的怪圈?本期“聚焦”,我们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纠正以爱之名的伤“心”教育。

猜你喜欢
勒索通知书佳佳
欢乐的歌
入学通知书
情绪勒索:警惕以爱之名的伤害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遭遇勒索
勒索
获奖产品介绍:对勒索病毒说不
——美创科技“诺亚”防勒索系统向勒索病毒“宣战”
工地上的他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