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心“魔”

2024-05-10 07:01李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叙事疗法双相情感障碍认知行为疗法

李盼

摘要:一名高二女生曾在初中遭到同学经常性的辱骂形成心理伤害,对同学的眼神、语言和动作等都变得异常敏感,甚至出现情绪失控和跳楼未遂,后经医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教师全面了解信息后,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辅助叙事疗法中的外化技术,帮助她识别非理性认知,重塑新认知,解离情绪,并学会控制情绪,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重获人际支持,实现自我成长。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叙事疗法;外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4-0043-05

一、个案概况

小Y,女,16岁,高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无重大疾病史。小Y自述人际关系不佳,班级同学们都不喜欢自己,看到大家都是成群结队地交流玩耍,很热闹,就觉得自己总是一个人会很奇怪,时常因为融不进大家感到苦闷、孤独、悲伤。上高中以来,整天小心翼翼,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生怕同学背后对自己有负面评价。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对与同学的小摩擦过度反应,会突然出现情绪失控。

家庭情况:父母均为外地人,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做外贸,家庭经济情况尚可。平时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对其生活上的关心不是很多,但是母亲对她的学习要求比较高,曾经期待她能考上重点高中,她没有做到。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在上小学,因年龄相差较大,平时和妹妹很少交流。

重要生活事件:小Y在读小学以前是在老家由奶奶带大的,后来因为读小学才来到现在的城市。初中时,曾有几名男生经常辱骂和嘲笑她,比如说她脏兮兮的、长得黑等,导致她经常情绪不佳,还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吵架了,后来因此而决裂。高中以后,在班上听到有同学“内涵”自己,就感觉特别不舒服,出现一次情绪失控,和同学大吵一架。国庆节前期因为与同学发生一点小摩擦,感觉空气都凝固了,后来爬上栏杆要跳楼,被同学和班主任拉下来了。

班主任反映:小Y平时在班级中比较沉稳,不是特别爱讲话,但是容易和别人有小摩擦,有时候会情绪突然失控,看起来很崩溃。上次竟然爬上栏杆想跳下去,于是联系了家长将其带回。去医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服药稳定后复学,由学校心理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跟进。

二、分析评估

(一)自身性格因素

性格较内向,从幼儿园开始就喜欢一个人玩,不擅长与人交流,遇到事情心中的委屈和苦闷也不会主动诉说,容易产生冲动行为。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和变化,情绪会有两极化和冲动性,尤其是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时,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二)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小Y从小和奶奶住在老家,6岁以后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工作比较忙,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并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关爱,内心十分孤独、敏感。母亲在学业上要求严格,曾因考试没考满分而受到母亲的责备,对父母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三)负向内归因的思维模式

对于情境事件的发生,小Y有明显的不良思维模式,常常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的,做负向的能力归因。比如在和别人聊天时,如果对方只简单回复,她就会马上陷入自责内耗的情绪中,并认为一定是自己说的话没抓到对方的兴趣点,责怪自己不会说话让对方不开心,然后会努力地去迎合别人,导致自己情绪非常低落、精神疲惫。

(四)失败的人际交往经验

小Y内心的苦闷需要宣泄,特别渴望朋友的支持,但由于本身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影响,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加上初中时被男同学辱骂和嘲笑,又跟唯一的好朋友决裂,对人际交往产生了恐惧,导致情绪进一步压抑。

三、辅导目标和辅导方法

(一)辅导目标

短期目标,宣泄不良情绪,加强情绪掌控力,减少冲动行为,降低自杀风险。

中期目标,改变非理性认知,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缓解人际关系紧张,获得社会支持。

长期目标,加强自我认知,学会悦纳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实现心灵的成长。

(二)輔导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简称CBT)基本假设是,我们对事实的认知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负向的认知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而认知是由童年经历、社会期待、父母期望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想要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就需要通过个案概念化找到来访学生的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及补偿策略)、核心信念并进行改变,形成新的替代思维,再通过家庭作业巩固练习,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叙事疗法是一种后现代心理疗法,将生活经历和故事作为关注的对象,认为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问题本身,而非个人。外化技术通过将人和问题解离,心理教师协助来访学生通过深度思考、挖掘资源、寻找能量等客观地处理问题本身。

四、辅导过程

(一)建立信任,形成个案概念化

初次在辅导室见到小Y,眼前的小女孩穿着干净整洁,走路和说话都比较快,除了脸上的表情略微不开心,看不出这个乖巧的小女孩有过情绪和行为失控。

我向小Y介绍了辅导室的保密原则后,问她为什么过来接受辅导,她默不作声,没几秒就开始掉眼泪,整个人一下子松掉了。我迅速拿了纸巾递给她,用手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告诉她觉得难过就哭出来吧,这里是安全的。小Y慢慢卸下了防备,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情绪平稳了以后,她开始了倾诉。

小Y:我前几天爬上栏杆想跳楼,被班主任拉回来,后来去医院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吃药了一段时间,现在复学了。班主任叫我过来接受心理辅导。

心理教师:你不愿意过来,但是老师让你来,所以很委屈,是吗?

小Y:(想了一下)来也是可以的,我也觉得我需要心理辅导,我确实很委屈,但是不是因为这个,是因为班级里的人际关系。

心理教师:发生了什么让你这么委屈?甚至还爬上楼梯要跳楼,那你现在还会有这个想法吗?

小Y:(微微一笑)没有,我当时是因为冲动,其实我并不是真的想要跳下去,我爬上栏杆的那一刻还是有点害怕的。

该生之前有过跳楼未遂的经历,所以建立关系后,首先对其进行了自杀评估。在确定现在的情绪稳定,没有自杀风险的前提下,我开始收集资料并进行个案概念化。

心理教师:你刚刚说到你很委屈,因为人际关系,具体是因为什么?你愿意说说吗?

小Y:我跟别人聊天聊不下去,经常是我主动发很多消息,对方就回复一个嗯。为什么我们寝室里其他女生都可以和自己的朋友聊很久,我跟别人聊天就很容易把天聊尬?

心理教师:当你发消息给对方,却只收到一个嗯的回复时,你脑海中是怎么想的?

小Y:(低下了头)我又说了好多话让人烦,她都烦到不想理我了。

通过横向概念化发现,小Y在出现和对方聊天,对方只回复一个嗯时,就会产生委屈、难过的情绪。因为她认为,一定是自己人际交往技巧差,说错话或者不会说话,无法迎合对方才让对方很烦的,所以只回复了嗯,这就是小Y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自动思维。

接下来,通过箭头向下技术挖掘自动思维背后的核心信念。小Y认为融不进大家是丢人的,所以特别努力找话题,特别努力从别人的反馈中判断自己是否融入,以此来表明自己人际关系的优劣。如果融不进去,说明自己是不可爱的,不受人欢迎的,也是无能的,学不会人际交往技巧。

后来又详细聊了聊小Y之前的经历、家庭关系等各方面信息,了解清楚以后发现,该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与过去的经历有较大关系,包括失败的人际交往经历、应对策略、自卑心理等,最终形成个案概念化。如图1所示。

最后,我给小Y留了家庭作业,让她回去想一想,自己还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情绪失控,当时脑海中又有什么想法出现。通过这种自我觉察帮助她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自动思维,便于后期改善,同时也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降低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

(二)人“魔”解离,加强情绪控制

鉴于小Y目前遇到问题时情绪难以自控,出现冲动行为,第二次的辅导主要采用叙事疗法中的外化技术,围绕情绪和行为控制进行干预。具体的操作步骤是:首先,请小Y对自己的情绪命名,将人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其次,探讨问题对人的影响程度,厘清情绪带来的各种问题,并评价问题对人的影响;最后,加强对情绪的掌控,增强自我认识。

心理教师:上次让你思考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情绪失控,今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好吗?首先你说一说影响你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小Y:有时候我控制不住自己,如果别人多看了我一眼,我就会想到他是不是感觉我很奇怪,随后我会越想越难受,情绪就出来了,会突然发怒。同学们都害怕我,议论我,我也不想这样。

心理教师:如果给你的问题命名,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小Y:魔鬼吧,冲动是魔鬼,我的情绪和我的行为就是魔鬼,我也控制不住。

心理教师:这个魔鬼给你生活的哪些方面造成了影响?

小Y:影响我的人际交往,影响大家对我的看法和评价。每次它出现,我都控制不住自己,我很想溫柔示人,和大家有说有笑做朋友,但是它的出现让大家远离我。

心理教师:它影响了你的人际交往,这是消极的影响。那你想想看,它的出现有没有积极的一面?

小Y:可能同时也保护了我,让我远离了我不擅长的人际交往。又或者提醒了我,我的情绪控制力不足,人际交往技巧差,需要改善。

心理教师:所以魔鬼的每次到来都是对你发出的信号,提醒你重新看待自我,改善自我。

通过外化技术,小Y跳出情绪困扰问题的怪圈,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问题,了解自己的需求,增加对自我的认识。当小Y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奇怪的人,不再认为自己有问题时,才能够更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认知觉醒,突破思维束缚

两周后的第三次辅导时,我询问小Y是否遇到人际交往问题,并对自己当时的情绪强度进行0-100评分。小Y打了50分,表示整体上对自己的情绪有了一定控制,所以我开始对小Y进行认知干预,尝试寻找新信念代替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心理教师:这两周情况如何?

小Y:上周有一天我请假了,走之前回教室里拿东西,我收拾东西的时候觉得大家注视着我,我顿时感觉特别难受,好想找个缝隙钻进去。之前同寝室关系比较好的女同学也看了我一眼,我真的好难受。

心理教师:你觉得难受,你当时在想什么?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小Y:我当时想,他们肯定觉得我很奇怪,不喜欢看见我这个怪人。脑海中他们用手指着我,叫我怪物,我很害怕。

遇到刺激情境的一瞬间,脑海中出现的语言和画面反映出小Y的自动思维,就是觉得大家在评价她,不喜欢她,说她是怪物。自动思维中的内容并没有真实发生,只是小Y由于之前的创伤经历等形成的一种自动化的想法。可以采用控辩方证据技术对其自动思维进行纠正,分别询问小Y支持和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并寻找替代思维和行动改变计划。如表1所示。

通过控辩方证据技术,小Y意识到同学们对她是有关心的,并不是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同学们都不喜欢她。从而形成新的替代思维,并作出行为改变,尝试和大家相处,尝试学习交往技巧,如控制脾气、温和讲话、微笑等。并要求她将谈到的人际交往技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尝试做一些改变,并努力收集同学对自己的反馈,加以记录。如果有自动思维出现,就用控辩方证据表梳理想法,寻找替代思维和行为计划。

(四)树立信心,实现自我成长

在第四次辅导中,小Y一看到我就开心地拿出自己的家庭作业,表示自己每天都会收集同学对自己的反馈,并据此重新审视自己,有负面想法的时候也会开导自己了。记录这件事让自己的情绪有了宣泄,也让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和同学友好相处上,就不会想太多了,只是有时候收到同学的负面反馈还是有点难过。这一次辅导主要是帮助小Y树立信心,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心理教师:老师发现你这次来开心好多,脸上的表情也阳光了,你做得真的很棒,老师也为你的改变而感动。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Y:我是被初中的时候收到的负面评价打击得没有信心了,但是我现在观察人缘好的同学都是怎么跟人交流的,并尝试跟大家讲话时微笑。我发现大家对我并没有恶意,也并不觉得我是怪物,我还收到了正面的反馈,谢谢老师。但是有时候我收到负面反馈时,还是会难过。

心理教师:那你是怎么处理负面反馈的?

小Y:我从中反思,能改正的我尽力改,有些东西改不了的我也没办法。比如有个同学说我衣服脏,其实是我衣服上面有笔油。我学习的时候尽量注意,但有时候就是会不小心弄脏衣服,没办法马上换,那我只能先上课。

心理教师:你学习还是很认真的,老师觉得你很棒。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喜欢,也不可能只收到正面反馈。你之前提到大家不喜欢你,你觉得自己是怪物,不可爱,这是你的负性核心信念。它就像一个过滤器,让你只对负面信息敏感,只关注消极事件,来维护“我不可爱”这个核心信念,看不到正面反馈,导致你每次看到负面消息就会有情绪波动。但是你已经用行动证明了,大家对你还是关心的。

小Y:是的,谢谢老师。

因为小Y还是比较喜欢学习的,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之后的辅导中,我主要帮助小Y规划了学习目标,采用SMART目标制定法帮助她找到方向,做出具体规划,实现自我成长。

五、效果与反思

经过四次心理辅导,小Y的情绪失控有了明显的改善。即使收到负面反馈,她也不会轻易发怒,不会做出爬上栏杆要跳楼这种冲动行为了。小Y的班主任说,现在班级里的学习氛围很好,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这也是可以帮助小Y调整状态的重要因素。孩子的父母自从知道孩子要跳楼后,也逐渐对其有更多关心和照顾了,母亲也会主动询问女兒的学校生活如何,亲子关系也有一定的改善。

该生有明显的不合理认知,采用CBT疗法改善其认知,产生了较好的辅导效果。但是对于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来讲,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患者,情绪的波动性更大,对情境刺激反应特别敏感,经常在辅导室里面好好的,走出辅导室尤其是晚上一个人的时候就容易有波动,这个时候如何帮助学生学习觉察自己,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叙事疗法,可以暂时将她自己和情境剥离,以第三方的视角更加客观地察觉不良思维并与之对抗,正所谓助其自助。

表面上看起来该个案是人际关系辅导,其实背后隐藏着很深的不良信念和自卑认知。心理教师在做辅导的时候要多加分析,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表象发掘背后的本质,并根据学生随时的变化和成长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辅导方法,制定符合学生现状的辅导目标,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月新. 学校心理辅导中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概念化示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6):48-51.

[2]陶新华,万金智. 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预防和疗愈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6):59-61.

[3]王琦. 摆脱不良人际关系的苦恼——初中生焦虑情绪辅导案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5):47-50.

[4]孙心悦. 我不想失去“唯一”的朋友——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初中同伴交往个案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1):49-52.

[5]郭召良.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编辑/张国宪 终校/高 珺

猜你喜欢
叙事疗法双相情感障碍认知行为疗法
从“单一故事”中走出来
叙事疗法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员中的应用
叙事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奥氮平用于非精神分裂症治疗及不良反应国内研究进展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叙事疗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