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

  • 跨文化视角下葛浩文的四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以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为例*
    过程。三、《生死疲劳》译文中的翻译策略研究3.1从语言习惯思维出发葛浩文在谈及对《生死疲劳》翻译感受时认为,“译者如何将源语作品译入目的语文化,如何应对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7]10译者基于语言习惯的考虑,意识到原文的创作特征和语言风格,有意识地在译语输出方面作出适应性变化,即“不同的自然和社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对客观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必然造成表达思想内容在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5期2023-10-09

  • 布迪厄场域理论视域下的葛译《生死疲劳》翻译策略与方法
    葛浩文翻译《生死疲劳》为莫言在2012年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效助力。目前视《生死疲劳》为葛浩文翻译策略转向期的研究对象并运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的研究较罕见。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惯习、资本、场域”分析《生死疲劳》英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深入阐释译者选取这些翻译策略及方法的原因和动机。研究发现,译者的动态惯习、葛浩文逐步积累的文化资本以及翻译场域整体态势都与《生死疲劳》翻译策略的选取有着不可忽视的密切关系。关键词:《生死疲劳》;布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7-29

  • 图式理论观照的民俗文化负载表达认知翻译 ——以莫言《生死疲劳》及葛译本为例
    对莫言所著《生死疲劳》中特有的乡土民俗文化负载词汇进行提取,并与葛浩文译本中的英语表达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英文化图式对应、冲突和缺省三种状态的认知翻译机制。二、文化负载词提取与分析(一)文化负载词分类奈达认为文化包括生态、物质、社会、宗教以及语言五类。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则从经济、社会、信仰和游艺(口头文学和歌舞乐)四方面定义民俗文化。将两个分类标准相融合,我们将民俗文化负载词具体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涉及劳动、土地、交通运输和衣食住等民俗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6-01

  • 狂欢化下《生死疲劳》中人与动物的关系
    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借助六道轮回的东方想象,以动物的视角讲述了从1950年至2000年间长达50年的高密东北乡历史。小说涉及关于仪式和广场的描写,这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有着较多关联之处。本文以“狂欢化”为切入点,分析《生死疲劳》中的狂欢化场景,试图探索小说中人与动物之间相对、相关、相连的奇妙关系,进而明确小说写动物实为写人、人兽本为一体的内涵。 关键词:莫言 狂欢化 《生死疲劳》 人 动物 莫言用文字搭建了神秘的“高密东北乡”世界,《生死疲劳》的故事是

    文学教育 2023年4期2023-04-27

  • 关联理论指导下《生死疲劳》中的民族特色文化英译研究
    地位。其中《生死疲劳》一书兼具世界影响力和中国古典特色,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小说中,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了六道轮回转世,但都从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西门屯这块土地。小说以动物的视角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体现出农民对于土地的眷恋。由于历史背景和写作主题特殊,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展现中国特色传统民族文化的词句描写,用以体现相关时代特征、背景信息和风土人情。《生死疲劳》的英文版本译者是著名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作为一位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6期2022-11-27

  •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叙事特征与艺术张力
    37012《生死疲劳》是莫言著名的社会讽刺批判小说。小说叙述了从解放后到20世纪末的50年中,中国农村的故事。小说主要围绕农村的社会环境进行艺术展现,在叙事主角和叙事视角的设定上,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大量采用动物和转生的视角,使故事的阐述更加离奇,也更具有震撼力。《生死疲劳》这种不同于一般叙事方法的独特艺术,产生了丰富的艺术张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解放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农民复杂的精神世界。一、《生死疲劳》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一)《生死疲劳》的创作背景《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11-23

  • 目的论视角下葛浩文译《生死疲劳》的文本对比
    )一、引言《生死疲劳》是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将中国传统六道轮回融于小说叙述中,以动物的眼界描述了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生死疲劳》这一书名来源于“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作者莫言的代表作《生死疲劳》等屡获国际大奖,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名为LifeandDeathAre WearingMeOut,由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葛浩文翻译。葛浩文具有深厚的汉语文化知识,翻译汉语文学作品时如鱼得水。他在汉语文

    现代英语 2022年5期2022-11-20

  • 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形象变异
    其代表作 《生死疲劳》 荣膺美国纽曼中国文学奖、日本“第17 届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等多项殊荣,这部小说讲述了地主西门闹的六道轮回经历,审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该作品植根于莫言“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这片热土上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莫言曾在诺奖颁奖典礼上表示,他希望把“‘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一直被西方读者视为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途径之一,文学作品英译本中塑造的中国文化形

    名作欣赏 2022年32期2022-11-16

  • 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形象变异
    ,以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英译本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变异的表现及其原因。研究发现,英译本中的中国文化形象融合了目的语文化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译者受到社会集体想象物、情感因素以及语义转换失误等因素影响。关键词:形象学《生死疲劳》英译形象变异葛浩文中国当代作家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摘得诺奖桂冠的中国籍作家,在全国乃至海外华人世界掀起了一阵争相追捧其作品和中国文学的热潮。其代表作《生死疲劳》荣膺美国纽曼中国文学奖、日本“第17届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1期2022-05-30

  • 莫言《生死疲劳》叙事创新研究
    秀摘 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一本讽刺性小说,该小说在继承与创新卡夫卡的荒诞美学的基础上,融入我国“六道轮回”的佛教和儒家思想内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该小说在主题选择、情节设计以及动物视角寓意叙事和语言风格上均有创新。关键词:生死疲劳;叙事;创新;荒诞美学《生死疲劳》是莫言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本书只用了四十三天就完成了四十三万字的初稿写作,但是莫言却在人物原型和情节设计中构思了43年。在受到佛教”六道轮回”壁画的启示,设计了西门闹的

    客联 2022年8期2022-05-30

  • 关联理论翻译观视域下《生死疲劳》中的山东方言英译研究
    来了挑战。《生死疲劳》是莫言的集大成之作,其浓厚的山东高密方言色彩通俗有趣,是莫言2012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之一,加之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英译本使莫言的作品在海外名声大噪,国内外学者纷纷将研究焦点转向莫言作品。方言自身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其英译离不开语言学、翻译学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国内方言翻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从地域方言来看,研究者主要围绕文学方言、地方方言(如温州、北京、东北、绍兴)等展开方言翻译研究。就研究语料而言,文学作品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5-22

  •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语翻译研究
    ”。本文以《生死疲劳》相关内容介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学作品英语翻译面临的困境,并从对原作的忠诚以及改写两方面阐述了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语翻译的研究策略。关键词:莫言小说 《生死疲劳》 英语翻译《生死疲劳》是莫言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作品,而在中国本土,销量与接受度最高的却是其《红高梁家族》《丰乳肥臀》等作品。《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于2008年出版后,迅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不少国际大奖,这一成功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葛浩文的英语翻译。本文以莫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5期2022-05-15

  • “物”我合一: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延拓
    4030)《生死疲劳》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与民间叙事创作思路,以六道轮回这一东方式想象铺写了1950年至2005年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农村发展图景,最后落在乡村的城镇化上与现实进行勾连。这其中,土地改革,家庭联厂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作为小说关节点重新标定与铺写情节,这样史诗性的叙事对作家来说是极富挑战的。以多重视角叠加的方式呈现中国农村的变革,映射出作者对土地、生命与人性的思考。一、“物”人合一的叠加叙事视角(一)动物叙事的异化与延展。“动物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2-03-18

  • 生死疲劳》与《变形记》异化比较
    变形记》与《生死疲劳》在异化的方式、表达以及主题上有所不同,而造成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的不同,其深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造成了不同的异化。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异化的不同进行比较,并对造成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进行阐述,来加深人们对这两部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关键词】《生死疲劳》;《变形记》;异化【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今古文创 2022年6期2022-02-25

  • 从《生死疲劳》看莫言的创新
    莫言认为《生死疲劳》全面代表自己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这部历时四十三天完成的惊人之作,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笔者认为这也是莫言文学创作的里程碑之作。本文从主题、结构以及叙事和语言四个方面分析莫言在《生死疲劳》 所做的创新,从而为读者更深入了解莫言的文学风格、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文章第一部分从土改、轮回两方面分析莫言在小说主题上的创新;第二部分从文本结构与叙事结构上分析小说结构上所做出的创新;第三部分则从动物视角与寓言叙事两方面分析莫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1期2021-11-30

  • 莫言文学世界中的现实梦景
    的中国人。《生死疲劳》是莫言魔幻现实小说中的代表作,以生死轮回展示不同人与动物的生活与体会,以其诙谐幽默、轻松搞笑并夹杂方言的语言叙述,生死轮回的魔幻色彩与独特的社会历史、现实生活视角,展示了一个在他笔下自成体系、自成完整一脉的奇幻世界。而将历史现实的真实生活与生死轮回的神秘想象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奇幻、命运注定、怪诞离奇、天马行空、奇妙空灵的特性。关键词:《生死疲劳》;神秘主义;现实梦景;生死轮回;命运一、《生死疲劳》中轮回交替的叙

    客联 2021年9期2021-11-07

  • 莫言对卡夫卡荒诞的接受与发展
    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体现出莫言对卡夫卡式荒诞美学的接受。同时,莫言没有盲目复制卡夫卡,而是嫁接西方技巧发展民族特色美学路径。在特定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他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内涵,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悲悯式”写作风格,是中国文学领域守正创新的典范。关键词:莫言;卡夫卡;荒诞美学;《生死疲劳》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奥地利伟大的现代派作家、“荒诞文学之父”,荒诞性既是他的创作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年9期2021-10-13

  • 从语料库视角分析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翻译中语态与时态的显化与隐化
    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时显著地多使用了被动语态,原因是汉语和英语本身的语法差异和单词惯用法不同;葛浩文显著地多使用了一般过去时,少使用了进行体,来契合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共有特征,增加历史沉重感。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被动语态;一般过去时;进行体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087小说翻译的内省式研究属于微观手段研究,并不能从全貌上反映译者的翻译手段。本文拟从语料库视角探究葛浩文(Goldblatt)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2021年9期2021-08-14

  • 以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及符号矩阵理论为视角解析《生死疲劳
    吴韩菊一、《生死疲劳》的“行动元模式”分析法国的叙事学家格雷马斯以语言学为模式,力求先找出故事内部基本的二元对立关系,再据此推演出整个叙事模式,并提出了“行动元模式”与“符号学矩阵”理论。在格雷马斯看来,“行动元是谓词结合的产物,它存在于每一个微观的世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三组相对应的行动范畴:主体和客体、发送者和接受者、辅助者与反对者。任何模式都是经过简化的,在实际的叙事文本当中,情况远比呈现的模式复杂得多。在故事当中,主体和客体是最重要的功能关系,其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7期2021-08-09

  •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对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与英美小说语料库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差异性对比,尝试验证以小说为题材的英译本中翻译共性的表现程度。研究结果印证了大部分的翻译共性假说,但也证实了汉英语言差异、体裁限制、译者风格以及源语渗透效应等因素对于翻译共性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汉语小说的英译文本具有独特的“翻译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体特征。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诞生于1950年代,这种新的研究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语言学研究中个人主义倾向所带来的局限性。国内学者杨惠中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9期2020-11-05

  • 评价理论视域中《生死疲劳》英译的翻译批评
    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管窥基于价值学的评价理论体系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活动,从活动涉及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着手分析隐藏在背后的力量,以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为参照,客观分析翻译批评活动。关键词:评价理论 主体 客体 翻译批评活动 《生死疲劳》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096-03文學作品一直是体现民族文化底蕴的代表之一,是各个国家在不同社会和时代变迁的结果。由于文学作品的虚构性,

    现代交际 2020年16期2020-10-09

  • 生死疲劳》的创新型新历史观叙事形式
    要]莫言的《生死疲劳》以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作为背景,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深入挖掘《生死疲劳》叙事形式的创新,莫言将历史叙事大背景放置于20世纪中期,同时糅合和民间立场、多元叙事、传统章回体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既表现了传统叙事的张力,又契合了现代小说精神,体现出一种新历史观的叙事形式。这种新的历史叙事为小说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指引作用。[关  键  词]莫言;《生死疲劳》;新历史观;叙事形式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叙事形式上所做的探索和创新是十分成功的,我们可

    名家名作 2020年7期2020-09-26

  •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
    在葛浩文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对个性化翻译,误译与节译的应用。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叛逆;《生死疲劳》作者简介:肖梦琳(199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12012年,莫言作为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以动物的视角叙述了1950-2000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历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2020-07-26

  •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视角
    6037]《生死疲劳》叙述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1世纪初约五十年的中国农村的发展史,准确地说是1950年至2005年间的历史。这五十年包括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联产责任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等等。小说讲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地主西门闹含冤入地狱,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到大头儿蓝千岁的故事,并以多重视角呈现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展现了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及其所传达的人性欲望。“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

    名作欣赏 2020年24期2020-07-12

  • 莫言作品中的动物书写
    ”。文章以《生死疲劳》为例,分析莫言作品中的动物书写,解读莫言对现代人性的深刻思考。关键词:莫言;《生死疲劳》;动物;人性在莫言发表的第一篇小說《春夜雨霏霏》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春天蜜蜂采蜜场景,此后,莫言的作品中总是喜欢描写动物,不管是数量和种类繁多动物的直接出场还是采取动物化的艺术手法,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关于动物的描写。在《生死疲劳》中,更是直接让动物成为故事的主角来演绎一个个时代的兴衰。著名学者张清华先生曾经说过:“在当代,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像莫言这样

    大观 2020年5期2020-06-22

  • 浅谈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
    要:莫言的《生死疲劳》用轮回的结构来叙述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压迫下而展开的反击。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语言三个方面来对《生死疲劳》的叙事进行研究。关键词:生死疲劳;莫言;叙事艺术作者简介:王昕晴(1995-),女,吉林长春人,澳门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1前言:本文从叙事艺术的角度来分析《生死疲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2020-05-26

  • 生死疲劳》:对野性的呼唤
    伯舟莫言的《生死疲劳》,围绕在土地革命中受冤而死的西门闹六道轮回而展开,用动物的视野,展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性复杂多变、潜隐幽深,章节穿插着莫言理想中的乡土中国。文本中提到许多敏感的历史事件,如土地革命、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正是这些触碰历史底线的素材,真实地再现了跨度五十年的高密乡——乡土中国的缩影,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吸收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以与人同质异构的“西门闹”视角,“动物与人”平等互看。我认为,《生死疲劳》中最成功的,是莫言将人所具

    神州·上旬刊 2020年5期2020-05-11

  • 变译理论视阈下莫言小说英译方法研究
    重心。正因《生死疲劳》的文学价值和葛译《生死疲劳》的代表性,本文选取葛译《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以变译理论为指导,主要从增译、减译、改译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英译方法,进而为中国近现代文学译介提供方法论指导。研究表明,变译理论指导莫言小说英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变译理论;莫言小说;英译方法研究;葛浩文;《生死疲劳》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变译理论视阈下莫言小说英译变通手段研究——以葛译《生死疲劳》为例”(项目

    卷宗 2020年4期2020-04-21

  •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阐释 ——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
    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中译者主体性的阐释《生死疲劳》作为当代文学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极具重要的文学意义与艺术品味。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所经历的一幅画面,表达了中国旧时代农民淳朴的心灵,充满对生命的挚爱,并且恰到好处地将历史与文化、魔幻与现实融为一体,一度曾受中国读者的狂热追捧。翻译学家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一经问世,便让这部作品走向世界,成功地将中国故事告诉西方读者。葛浩文打破传统,并非拘泥于文本之间简单的一一对应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3-03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法研究
    莫言的包括《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蛙》《四十一炮》《爆炸》《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以及《师傅越来越幽默》在内的创作。借助纯熟的翻译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创作之后,在美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并因此荣获了“纽曼华语文学奖”。葛浩文利用其双语文化能力,充分发挥译者中心作用,展开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使译本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在对莫言小说英译本《生死疲劳》研究中,相比较大多数学者从认知叙事学、顺应论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研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2-25

  • 论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人化动物”形象的幽默性
    的,其中在《生死疲劳》中塑造“人化动物”形象就是他构建幽默的一种独特方式,本文重点就是分析这种“人化动物”形象所具有的幽默性。从两个方面重点阐述“人化动物”形象所富有的幽默性:一是利用陌生化的叙事角度制造幽默效果;二是利用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制造幽默效果。笔者结合《生死疲劳》中的幽默语料,对陌生化的叙事角度及语言形式所造成的幽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使读者更好地认识“人化动物”形象所富有的幽默性,更好地把握莫言小说的另一重要的艺术特色——幽默。关键词:莫言;“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6期2020-01-29

  •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视角
    摘 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章回体的形式讲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地主西门闹经过六道轮回投胎为大头婴儿的故事,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呈现了中国农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1世纪初约五十年的发展史。从中莫言对于人性欲望和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借动物视角、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内外双重视角及视角转换等得以映射。关键词:《生死疲劳》 叙事视角 人性 生存意义《生死疲劳》叙述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1世纪初约五十年的中国农村的发展史,准确地说是1950年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8期2020-01-21

  • 生死疲劳》的空间构形与心态结构
    0)莫言在《生死疲劳》中以西门闹的视角为主体,建构了一个在建国后各种改革的特殊背景下的“高密东北乡”,以及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心态进行了探索。小说批判了权力与欲望对人的异化,传达了在历史境遇中对人生命运的反抗精神。西门闹游荡于阴间、人世界、动物界的多层空间之中,以不在场的在场者参与了高密东北乡的各种生活变革。那么,在这一系列的生活变革的描写中,多层空间是怎样构形出来的?多层空间下高密东北乡的人们的心态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一、《生死疲劳》中的基本构形要素对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8期2019-12-29

  • 话轮转换系统视角下的权势关系分析
    注。莫言的《生死疲劳》运用了谵妄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建国初期农村的社会现实,小说中人物的话轮转换往往体现出不同的语用意义。本文采用话轮转换理论,对《生死疲劳》中人物之间的会话进行研究,讨论了人物之间的权势关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话轮转换的控制受会话双方权势关系的影响,具有权势的一方往往控制着话轮。换言之,会话双方的话轮转换能体现对话者的社会角色及其之间的权势关系。【关键词】话轮转换;权势关系;话轮控制;《生死疲劳》【作者简介】孙丽敏,上海大学外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13期2019-12-23

  • 生死疲劳》中的隐喻翻译研究
    他的代表作《生死疲劳》植根于中国的土地文化,围绕着土地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六道轮回,在这不断的转世中,以不同的视角,观看并体验了自解放以来的五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生死疲劳》最出名的译本就是葛浩文的《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一本好的著作,加上一个好的译者,成就了《生死疲劳》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莫言小说的研究,对《

    文学教育 2019年17期2019-11-26

  • 从《生死疲劳》 到《蛙》——探讨《蛙》 的动物意象
    扭曲解离。《生死疲劳》也是如此。写到《蛙》时,莫言收起了他一贯的浓墨重彩的叙事,反而采取了一种克制、简洁的笔调,展示近六十年波澜壮阔的中国计划生育史,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关怀和对自身灵魂的深刻反思。笔者认为这样一个风格的变化其实体现了莫言从虚幻到现实的过渡——从对荒诞景象的狂热描述到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本症结,深刻反省个人灵魂。一、谈《蛙》与《生死疲劳》莫言在《蛙》的《代后记》 里面讲到他先开始创作《蛙》,不得已停笔后创

    名作欣赏 2019年8期2019-09-26

  • “创造性叛逆”:莫言《生死疲劳》英译特点及启示
    读者欢迎的《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莫言“御用”英译者葛浩文的个性化翻译。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文学作品被引入一个新的接受环境而导致了“叛逆”,翻译的“创造性”赋予了作品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使得原作跨越国界得以传播。个性化翻译是创造性叛逆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研究《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个性化翻译,包括对原作的背叛、删减等,指出该英译本的英译特点和风格,并非有悖于传统的“忠实”原则,而是一种深度忠实,是现阶段中国与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9-10

  • 翻译伦理视角下解读《生死疲劳》英译本
    研究葛浩文《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从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以及承诺伦理这五类伦理对《生死疲劳》英译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提高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水平,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关键词:《生词疲劳》;翻译伦理;中国文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莫言通过生死轮回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变迁,表现了农村改革的喜怒悲欢。以安德鲁彻斯特曼翻译伦理学为指导,本文将探究葛浩文版《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特点,从而探究中国文学英译本翻译策略,促

    青年时代 2019年19期2019-08-30

  • 论《生死疲劳》中的乡村景观书写
    学理论分析《生死疲劳》中西门屯相关乡村景观书写,根据乡村景观的位置、距离、方向研究,解读虚构世界中乡村景观对作家的意识形态再现。关键词:《生死疲劳》;乡村景观;核心位置作者简介:张之帆(1983.6-),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比较文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2一、《生死疲劳》的研究现状所有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在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2019-07-30

  • 生死疲劳》中的隐喻翻译研究
    摘要:小说《生死疲劳》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农村与土地,这其中包含着大量隐喻表达,这也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隐喻是小说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表达方法。文章以莫言的《生死疲劳》为原文本,以葛浩文的英译本《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作为切入点,主要从动物隐喻,黑色隐喻和俗语隐喻三个方面,选取一些典型的句子或短语,来分析小说《生死疲劳》的隐喻表达。关键词:《生死疲劳》 隐喻 翻译 文化1.引言莫言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6期2019-06-18

  • 从《生死疲劳》到《蛙》
    《蛙》是与《生死疲劳》交替完成写作的,通过两个文本的对读可以发现两部作品的联系与区别,深入探究作品《蛙》中“蛙”这一动物意象的使用。关键词:《生死疲劳》 《蛙》 动物意象有人说《蛙》是莫言作品中“口味较轻”的一部,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贬斥《蛙》的语言过于“不节制”,如果那些人看看莫言之前的作品,可能会改变这种观点。比如《檀香刑》里面对种种酷刑极度直接的描述,描写的冷静与残酷不是“血淋淋”一词可以形容的,那是一种几乎非人类的对人类肉体的扭曲解离《生死疲劳》电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3期2019-04-10

  • 六道轮回 生死疲劳
    要:小说《生死疲劳》借助“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再现了农民蓝解放、地主西门闹一家复杂多变的生活,反映了中国乡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幻。一打开书,扉页上引用了一句佛教的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由此奠定了《生死疲劳》一书带有强烈的佛教的轮回思想意味的基础。关键词:生死疲劳;狗精神;牛犟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生死疲劳》借助“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再现了农民蓝解放、地主西门闹一家复杂多变的生活,反映了中国乡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幻。一打开书,

    读天下 2019年3期2019-04-03

  • 翻译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功不可没。《生死疲劳》属于莫言乡土气息的作品之一,描绘了20世纪的农村景象。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因此,文学作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是翻译者的重要研究任务。在翻译美学视角下,进行《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有利于翻译者强化自身翻译美学运用能力,增强《生死疲劳》作品文学价值的同时,实现《生死疲劳》在西方国家乃至世界的更有效传播。一、翻译美学的基本概述在我国历史中,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孟子与老子等著名古代思想家,都曾提出过美学思想方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2-21

  • “惯习”“资本”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 ——以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为例
    意义。小说《生死疲劳》[1]于2008年先后获得了第二届红楼梦奖和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但不同视角下对该英译本的翻译过程和接受情况进行分析的研究仍有待丰富。本文拟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出发,以其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惯习”(habitus)[2]52和“资本”(capital)[3]46为指导,将惯习与文本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相联系,不同资本的分配与译本接受相结合,通过分析惯习和资本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具体应用,考察社会学视角下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启示。布迪厄认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15

  • 基于语料库的《生死疲劳》熟语英译研究
    歇后语等。《生死疲劳》以宏大的想象力给读者带来一段有关生死轮回的历程,是莫言文学创作成熟期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他获国际大奖最多的一部作品[4]。该小说中汉语熟语俯拾皆是,尤以成语、惯用语为最,最能体现莫言小说的“乡土语言”特色。基于此,本文将以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四类熟语为考察对象,统计分析它们在《生死疲劳》中的使用样数、频数及翻译方法,以数据为支撑,论证葛浩文的熟语翻译方法和翻译观,为其它类似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对比,也为翻译教学和熟语字典编纂提供参考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2-15

  • “创造性叛逆”:莫言《生死疲劳》英译特点及启示
    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英译本,通过分析葛浩文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探讨其作品的译介风格和特点,思考创造性叛逆与“忠实”原则的辩证关系,希望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一、《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好的译者总是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艺术才能去再现原作,但是当译者把原作引入一个新的接受环境时,信息的丢失、增添和变形不可避免。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2-10

  • 跨文化视角下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处理
    00)一、《生死疲劳》中关于民族特色文化的描写《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高密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描绘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状态。小说以一个宏大的叙事体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风貌,其中关于民族特色风俗的描写内容丰富。首先,小说借鉴很多民间文学的内容。小说文本第1章中出现的牛头马面,阎罗王、判官、孟婆等人物的形象,都是借鉴民间志怪小说的元素。另外,整篇小说的主线以西门闹为主人公经过一世为驴、一世为猪、一世为狗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01-30

  • 生死疲劳》中英文本颜色词对比研究
    序大致为:《生死疲劳》(2006)、《红高粱家族》(1987)、《丰乳肥臀》(1995)、《天堂蒜薹之歌》(1988)、《酒国》(1993)、《师傅越来越幽默》(1999)。其中《生死疲劳》是莫言斩获国际大奖最多的作品。[1]《生死疲劳》中颜色词种类繁多,数量丰富。“颜色词”即描述色彩的词汇,不管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都是极其活泼的词汇,可以为读者创造一幅色彩画面,令其投入当中,体会作者所创造的感官世界。但正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体系,表示同一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11-16

  •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生死疲劳》葛译本章节名的翻译
    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劳》和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探讨译者在翻译章节名的时候是如何适应与选择、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三个维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是如何转换的。关键词:《生死疲劳》;生态翻译;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作者简介:刘诗雯(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专业翻译硕士。[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2引言:《生死疲劳》(2006)是莫言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1期2018-10-22

  • 生死疲劳》葛译本中的误译、漏译分析
    【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故事主要内容是西门闹讲述了他投胎为畜生时的感受,以及他为人时一家和单干户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的故事。而在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文本中存在大量的误译和漏译。通过对译文误译、漏译事例的分析,深度剖析译作与原文的距离,对原文情感传达到目的语中的翻译效果,以及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要的。【关键词】《生死疲劳》;葛浩文;误译;漏译【作者简介】佟慧莉(1994.8- ),女,内蒙古通辽人,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英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7期2018-09-08

  • 第一人称讲述重构“小历史” ——对莫言《生死疲劳》历史叙事的解读
    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设置蓝千岁、蓝解放、“莫言”三个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共同讲述1950年至2000年高密东北乡西门屯西门闹、蓝脸等人的故事。与全知叙述者进行展示不同,第一人称讲述使得《生死疲劳》不再关注新中国建国以来半个世纪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等“大历史”,而是重构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普通个体的生存状态。阎连科曾说:“每一个作家面对中国巨大的现实与历史时,所有的写作其实都是一种小历史的存在。”[1]95的确,由于叙事主体的制约,作家根本无法叙述决定历史走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4-03

  • 生死疲劳》文本层次研究
    力。莫言在《生死疲劳》的创作中沿用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不同的是轮回的叙述视角,讲述以农民与土地为主题的历史发展。本文将通过对其文本层次的分析来解读《生死疲劳》的文本特色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品质。关键词:文本层次 荒诞视角 现代气质 历史诉求在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研究中,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进行“音、意、面、再现客体”的划分,这与我国经学家王弼“言、象、意”的创作理论有相通之处。在童庆炳编著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分为:文学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2期2018-03-31

  • 从语言顺应论看《生死疲劳》的翻译
    、顺应论在《生死疲劳》中的应用《生死疲劳》(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是莫言于2005年创作的文学作品,其英文版于2008年出版。在该小说中,莫言站在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去解构过去的现实主义,借鉴古典小说和民间传统叙事方法,使小说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小说中话语直接引用的表达方式、隐喻的修辞手法和大量文化负载词的使用也体现了这部作品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葛浩文(Goldblatt)对莫言小说的英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2018-03-29

  • 斯坦纳阐释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四步骤,以《生死疲劳》的中英文本为语料,来分析葛浩文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译者主体性。期望研究结果有助于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生死疲劳》英译本,并且能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斯坦纳阐释学理论 葛浩文 《生死疲劳》一、引言译者作为沟通原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原文本和译文,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桥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它却一直被忽略。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 “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界开始将关注点由语言层面转移到了文化层面。由此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3期2018-03-22

  • “忠实”与“叛逆” ——以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的文化传播《生死疲劳》作为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涵盖了很多文化负载词,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色会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翻译的障碍,所以译者需要了解源语背后的文化。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2011)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of Translation)一书中把文化因素分为:生态文化(Ecological Culture)物质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3-21

  • 形式的复活:改写理论视角下的《生死疲劳》英译本
    注的焦点。《生死疲劳》经葛浩文译成英文,得以在海外出版推广,并屡获奖项。[1]葛氏《生死疲劳》英译本中有删节,也有改写。本文拟以勒菲维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对此进行阐释,分析该英译本改写背后的操控因素,以求对中国文学英译提供有益借鉴。一、改写理论:制约译者的三要素改写理论是由勒菲维尔在他的经典著作《翻译,改写和文学名声的制控》(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中提出的。作者从文化视角出发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3-19

  • 浅谈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熟语的翻译
    用。其中,《生死疲劳》在西方大受好评。在阅读原作时,笔者发现书中有大量汉语熟语,对照英译本,发现葛浩文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来处理这些熟语,充分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关键词:《生死疲劳》;熟语;译者主体性;翻译方法一、引言莫言凭借《红高粱》、《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作品成为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叙述了五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其中出现了大量熟语。汉语熟语隐含着许多文化背景信息,这给译者带去不小的困难。在传统翻

    青年时代 2018年30期2018-01-16

  • “一带一路”语境下文化负载词翻译路径探析
    浩文英译的《生死疲劳》为范例,探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路径,以期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提供参考。【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负载词;《生死疲劳》【作者简介】苏中维,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一、引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各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有了共鸣,国家间才有经贸往来的可能和保障。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石,可以为互利合作奠定民意基础。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世界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11期2018-01-09

  • 多重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生死疲劳》英译研究
    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深为英文读者衷爱,并多次获奖。那么,葛浩文是如何实现译文的跨文化共情共识功能呢?本文试图通过生态翻译理论的“适应选择”观,结合葛浩文的《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分析在《生死疲劳》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经过自然选择进入到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不断“选择”“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评价翻译中,翻译生态环境如何选择译者(译文),实现了《生死疲劳》译文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即生存立足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01-01

  • 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
    一、引言在《生死疲劳》中,地主西门闹含冤而死后经过几次转世,先后成为驴、牛、猪、狗、猴,最后成为带有先天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儿蓝千岁,向读者展现了50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曲折的蜕变史。小说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章回体和民间叙事的形式,说书式地在动物和人的视角中相互转化,向读者述说了中国农村半个世纪的巨变以及农民与土地的血肉联系。《生死疲劳》葛译本题目为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2008年由美国纽约拱廊出版社首次出版,并于20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