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

  • 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两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堂译本(以下简称林译)1948年由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米切尔译本(以下简称米译)1988年由哈珀与罗出版公司(Harper and Row)出版,均受到西方读者的广泛喜爱(1)。所选语料在原文本的中国文化、译者身份、翻译理念、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以及译本目标受众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赋予了译者风格对照研究特有的价值。(二)研究问题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涵盖语言与非语言特征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指词汇、句法、语篇等,而后者包括翻译策略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10-24

  • 胡适日记阅读札记两则
    了落实。胡适读“林译小说”胡适的读书史,与胡适的思想史、学术史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交集关联,这一点早已为读书界之共识。但胡适对于阅读对象的态度,却并非只有肯定认同,尤其是持续不变的肯定认同这一立场态度,这一点则有必要进一步细查深究。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的胡适与林纾,俨然是一对敌人。林纾的《妖梦》《荆生》以及《致蔡鹤卿太史书》等文本,其中对于胡适及其白话文学思想主张的深恶痛绝和攻讦诋毁,令人印象深刻。一九二八年二月,在致曾孟朴的一封书札中,胡适谈到了晚清以来

    书城 2023年5期2023-05-02

  • 林译小说的“定论”与真相
    展”以及“最近的林译小说——某种不安的新趋势”三个方面勾勒出一个多世纪以来林纾及其翻译小说在中日两国的评介史。林纾是晚清文学翻译巨匠,最早将外国文学引入中国,林译小说滋养了包括鲁迅、胡适等在内的一大批近现代知识分子。然而,最早对林纾进行批判的正是深受林纾影响的那些早期新文化运动领袖们。从胡适最早在《新青年》杂志撰文批判林纾的“古文之不宜废”开始,再到钱玄同和刘半农所撰“双簧信”,直接将矛头瞄准林纾,称其为“桐城谬种”,对其翻译小说亦进行重点批判,随后蔡元培

    书屋 2022年12期2022-12-28

  • 钱钟书“化境”论之“诱”字的深度诠释 ——兼论深化“化境”论研究的“打通事理”的方法
    谈普遍现象,后谈林译作为具体现象。读了译作,读者对于源语文字、文学、文化产生了学习、了解和探寻的兴趣和欲望。这是常规和普遍的诱导方向,即“诱进”。“‘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同上)。关于翻译的诱导作用,一般都是这么理解的,而在常规情况下也是如是作用的。具体到林译小说诱导的方向,钱先生延续了上文思路进行论析,指出林译小说“诱进”的史实一面。林译小说作诱饵,诱导读者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已经是文学史公认

    外语研究 2022年3期2022-11-17

  • 林纾魏易合译“林译小说”的艺术魅力
    家,他古文式的“林译小说”语言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评价。“林译小说”几乎家喻户晓,“林译小说”在近代小说翻译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其中不少名作都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可以说林魏合作的翻译小说颇具代表性,是“林译小说”中的精品。一、林纾、“林译小说”与魏易的关系林纾本人不懂外文,他翻译小说必须与精通外语者合作,而魏易正当其时,成为林纾最重要的一位合作者。魏易是林纾最得意的助手之一,林纾非常喜欢魏易,二人合作特别默契,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11-11

  • 论中国形象的“自塑”和“他塑” ——《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之比较
    察,通过对比分析林译和布译来展开对中国形象的自塑和他塑研究,并阐述其意识形态的异同。1 独具魅力的中国女性形象女性形象是中国形象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可以代表中国女性的风采,更能展现出一个国家的风范。在《浮生六记》中,女性形象属于最独具特色的描写。不论是形象外表还是性格特征,陈芸身上似乎留下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女性的烙印,也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备受推崇的女性形象代表。但相较西方文化中的完美女性,二者似乎相差甚远。译者对这样的差异又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以下分析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3-17

  • 林译小说研究计量可视化分析(2000—2021)
    高的研究价值,“林译小说”一词也逐渐具有了特殊的指代意义。对林译小说译作的研究至今已横跨百余年,相关文献众多。根据时间段的不同,该领域研究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点。21世纪以来,林译小说的文献资料更加完备,西方翻译理论和文化理论也逐渐引入,肖志兵[3]、陈晓月[4]指出,在过去二十年里,多视角、多元化的林译小说研究层出不穷,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极大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鉴于此,该文研究立足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2000—2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期2022-03-15

  • 晚清民初文学翻译的高峰 —— 百年林译小说研究评述
    外国文学作品,“林译小说”也逐渐成为一个有特殊指代的名称。1899年由王寿昌口译,林纾以文言转录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甫一出版便获得强烈反响。这是第一部林译小说,也是中国系统译入外国文学名著的开始。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林纾在教书之余,不间断地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译作达一百八十余种①参见:马泰来. 林纾翻译作品全目[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一、林译小说研究史略林译小说研究,始自林译小说问世之初,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大致可分为三个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2-04

  • 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孙子兵法》英 译 本 对 比 研 究
    版本(下文统称“林译版”和“贾译版”),通过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实证分析方法,对其策略与技巧的分析来探讨存在的相应问题,旨在为今后相关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翻译文本开始出现不同于过去的特点和要求,功能翻译理论在德国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莱斯(Katharina Reiss)、弗米尔(Hans J.Vermeer)、曼特瑞(Justa Holz-Ma

    滨州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12-02

  • 林纾译作书名的批评话语分析
    交流的先行者,“林译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西洋文学的代名词。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虽然享有“译界之王”和“译才并世数严、林”的赞誉,林纾却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翻译家。文献显示,学界从多元视角对林纾、林译作品及其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和评价。有的从翻译理论与方法的角度进行评价和论述[1-2];有的基于文学理论视角,从译著的文学性、忠实性、创造性和现代性方面进行评价[3-4];有的从语言学角度肯定其文言译作的语言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5-6]。十多年来,学界越来越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29

  • 认知识解视角下中原文化典籍《逍遥游》英译本比较研究
    译版本(以下称“林译”)把它译为“AHappyExcursion”,华兹生(Waston)的翻译版本(以下称“华译”)把它译为“FreeandEasyWandering”,理雅各(Legee)的翻译版本(以下称“理译”)把它译为“EnjoymentinUntroubledEase”。通过对以上3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译者的语言特点和风格,从不同角度对典籍外译进行探讨,对归纳出典籍外译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认知识解理论与翻译Langacker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11-12

  • 从中国文化输出角度浅议古文英译策略
    m source林译:The Peach Colony有人认为戴维斯将桃花源的“源”理解错误,选择了簡单的直译,而林译中colony意为移民队、殖民地,这个译法体现了文中为躲避战乱举族逃亡隐居的一个群体,理解和表达都非常到位;但戴维斯的版本也并非错译,只是在探究“源”这个字的意义的基础之上,结合原文渔人从溪水的源头发现桃花源的情节选择了“source”一词,两者角度不同,林译更加西化,容易被西方人接受,而戴译则保留了神秘的东方色彩。(二)保留原文风格与结构

    今古文创 2021年30期2021-08-28

  • “狂人”“/小传” ——鲁迅与“林译小说”的初遇,兼及《狂人日记》材源问题
    924)翻译的“林译小说”系列,恐怕是吸引青年留学生周树人走向异域世界、触发文学兴趣的最初的光源吧。尽管这形式强劲而内涵微弱的光芒未必正确,也未必深刻。同样是新鲜而陌生的异域世界,各种母语译本以及译者序跋所自带的熟悉而亲近的中国问题、中国气息、中国意识,是外文书刊所不可能具备、无法替代的,因而更能引起危机时代青年人的共鸣。这也解释了一个让人心生困惑的问题:尽管中文译本可能或确实有种种令人不满的漏译误译之处,尽管外语程度此后已进步到可以独立阅读乃至动手译介外

    东吴学术 2021年1期2021-04-14

  • 林纾及“林译小说”若干疑问探究
    “译界大师”;“林译小说”由口述者和他共同完成,口述者作为真正的译者却常被隐身;“林译小说”已成为“意译”风格的范本,然而这“意译”笔法究竟由谁造成亦众说纷纭。本文拟从林纾及“林译小说”的若干疑问入手,分析其被学术界忽略的原因,揭示特定历史时期下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翻译行为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反观“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中华文化外译。一、林纾其人其译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

    名作欣赏 2020年27期2020-09-18

  • 林译”百年评说与我国现当代翻译批评场域的自主化历程
    与标准,也影响了林译评说的历程。但如果把这种翻译批评的变化单纯地归因于意识形态的更替,却显得过于简单。一方面,它不能解释翻译批评活动本身的复杂性,比如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对林译的批评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但改革开放后的意识形态并没有完全颠倒;另一方面,它还轻而易举地否定了翻译批评在面对被操控时会产生对抗的可能性,比如在意识形态的强势控制下,钱锺书先生仍然敢于公正地评价林译。因此,本文借用社会学家布迪厄有关资本、惯习、场域等概念来探索林译评说百年流变更加复杂

    外国语文 2019年2期2019-12-27

  • 林译中的弊病谈林纾在中国翻译史的地位
    翻译史,一方面,林译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另一方面,林译中有目共睹的弊病也被译界严格指摘。然而,通过梳理林纾的生平和林纾跻身译界的背景,分析林译小说备受读者欢迎的鲜明特色和时代精神,揭示一代翻译奇家对当今学术界、翻译界以及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启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不懂外语的林纾林纾中举后7次考取进士皆以失败告终,政治上属于守旧派,但在文学翻译上,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先锋者。1897年,《巴黎茶花女遗事》的翻译开启了林纾的译书生涯,

    文学教育 2019年26期2019-11-27

  • 林译中的弊病谈林纾在中国翻译史的地位
    照传统翻译标准,林译小说颇多弊病,然而,林纾译坛泰斗的地位无以撼动,其译作也成为中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对我国近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林纾 翻译弊病 评价 地位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翻译家,翻译引进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带领中国读者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界。然而,一个举世皆知的事实是林纾既不懂外语,更不懂翻译。林纾走进了中国翻译史,一方面,林译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另一方面,林译中有目共睹的弊病也被译界严格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9期2019-10-06

  • 对《挪威的森林》两个中译本的再思考
    《挪威的森林》;林译;赖译;功能对等理论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0517110《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早期代表作之一,该作品自1987年由讲谈社出版发行后,现已经被翻译成三十六国文字,畅销全球并引起了“村上热”和“挪威的森林”现象。该书拥有多个汉译本,其中,以大陆翻译家林少华和台湾翻译家赖明珠的译本最受大众接受也最为人称道。但如此畅销的两个译本却受到了学界众多批评家的质疑。关于两种译本的比较,有学者从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

    银幕内外 2019年5期2019-09-10

  • 现代文人对林译小说的三种态度
    人或多或少都受过林译小说的影响,但他们对林译小说却持有不同态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批评和否定,二是赞扬和肯定,三是矛盾和中性。本文以现代文人对林译小说的接受和评价为出发点,全面审视现代文人对林译小说的接受心态,并极力阐述这些复杂心态背后的文化和时代成因。作为跨代文人,林纾身上具有明显的新旧时代冲突的二元对立性。他一生以古文立世,不但创作因袭古文,还操用文言译述了一百多部外国小说,乃至当时“士大夫言文章者,必以纾为师法”[2],对清末文言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3-18

  • SFL翻译环境理论在汉英多译本对比研究中的应用 ——以《孔乙己》的六个英译本为例
    i(以下简称为“林译”)(Lin 1935:3-4);4)未署名的译本The Tragedy of K’ung I-Chi(Anonymous 1936:2-3);5)美国记者斯诺和姚莘农合译的K’ung I-chi(以下简称“斯译”)(Snow 1936:44-50);6)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K’ung I-chi(以下简称“杨译”)(Yang & Gladys 1960:40-46);7)美国著名汉学家威廉·莱尔的译本Kong Yiji(以下简称“莱译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1-30

  • 从接受美学理论试探译文中归化的限度
    りでは食えない。林译:一是鼻子长带来的实际不便。首先一条是吃饭时,一个人招架不住。文译:一个是因为鼻子长确实不便当。首先,连饭都不能自己吃。分析:林译将原文「独りでは食えない」译为“招架不住”虽然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期待视野[1],但却背离了原文的意义。汉语中,“招架不住”并不是一个成语,但,它是我们常用的日常四字用语,其被释义为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可以看出这是在相互作用中,对弱势一方能力的消极确定,但在原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是内供和尚自身的一种自立能力

    大东方 2018年8期2018-09-10

  • 论叶渭渠和林少华译《伊豆舞女》的翻译技巧
    来探讨一下叶译和林译《伊豆舞女》的顺译与倒译之特点。例1私は二十歳、高等学校の制帽をかぶり、紺飛白の着物に袴をはき、学生カバンを肩にかけていた。叶译: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制帽,身穿藏青碎白花纹上衣和裙裤,肩挎一个学生书包。林译:我二十岁,头戴高中校帽,身穿深蓝色带碎白花纹的上衣和裙裤,肩挎书包。分析:例1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日语中置后的动词“制帽をかぶり”“袴をはき”“学生カバンを肩にかけていた”在翻译成中文时,将动词提前了并译为“头戴制帽,身穿裙裤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03-30

  • 关于《斜阳》译本的对比研究
    少华的翻译简称“林译”。以下从5个翻译的技巧方面并举例对译本进行分析。例1:気取るという事は、上品という事と、ぜんぜん無関係なあさましい虚勢だ。王译:拿腔作调是一种浅薄的虚张声势,和“高雅”二字风马牛不相及。林译:阴阳怪气,虚张声势和优雅风马牛不相及。例1的两个译文中,译者都采取倒译的方式将“あさましい虚勢”的翻译提前,王译采取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译文稍显生硬,而林译用两个四字熟语表达较为流畅,笔者认为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翻译成一个四字熟语“装腔作势”;此外,

    文化产业 2018年17期2018-03-08

  •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的范本。关键词:林译;汪译;《庄子·逍遥游》;比较一 、《庄子》及其英译本庄子(约前369一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1948年, 林 语 堂 在《 中 国 与 印 度 的 智 慧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中,写了《庄子,神秘主义者和幽默家》(Chuangtse,

    大观 2017年11期2018-01-08

  • 林纾译《伊索寓言》百年未解底本之谜新探
    的热点一直聚焦在林译小说方面,而原作底本的发掘尤其是困扰学界的难点。林纾与严复子侄合译的《伊索寓言》已经面世100余年,底本情况尚不明究底。对照分析美国博士Hill用英文翻译的三则林译寓言,我们发现了“嫌犯”原来是乔治·汤森翻译的ThreeHundredAesop’sFables。伊索寓言; 林译; 原作底本一、飘洋来华,伊索寓言由林译定名伊索寓言早在明代就已传入中国。据刘树森介绍,“上溯到17世纪初叶,利玛窦、庞迪我与金尼阁三位来自欧洲的传教士”,都曾译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4-04

  • “操纵理论”视角下林译小说研究
    操纵理论”视角下林译小说研究丁芸(香港理工大学,香港 999077)林译小说生于中国处于巨变的时期,迎合了时代需求,并对中国的文学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安德烈·勒费弗尔的操纵理论出发,认为操纵林译小说有两点重要因素:意识形态以及目的语诗学。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分析,从宏观角度上阐释了林纾采取翻译策略的必然性及合理性。林译小说;操纵;改写;意识形态;诗学在中国文化的变革史中,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名字是林纾(1852—1924)。无论在文学史、翻译史、思想史以及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31

  • “林纾翻译”的再思考
    他的合作者们。“林译”中“译”重在模式,是译化模因的突变。关键词:林纾;语内翻译;林译;译化模因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16-03本文重点探讨翻译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一个奇迹式的人物---林纾,“林纾的翻译”是否颠覆了“翻译”或是“翻译家”又或是“译者”的概念呢?“林纾翻译”在当时是否也是一种翻译进化的表现呢?为什么没有传承呢?CKNI中国知网上,关于“林纾”的论文一万余篇,大多数的论文都把林

    人间 2016年33期2017-03-04

  • “林纾翻译”的再思考
    他的合作者们。“林译”中“译”重在模式,是译化模因的突变。关键词:林纾;语内翻译;林译;译化模因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16-03本文重点探讨翻译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一个奇迹式的人物---林纾,“林纾的翻译”是否颠覆了“翻译”或是“翻译家”又或是“译者”的概念呢?“林纾翻译”在当时是否也是一种翻译进化的表现呢?为什么没有传承呢?CKNI中国知网上,关于“林纾”的论文一万余篇,大多数的论文都把林

    人间 2016年33期2017-03-04

  • 从文本类型谈《声声慢》的英译本比较
    声声慢》;雷译,林译,许译一、引言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晚年的杰作《声声慢》抒发了自己饱经磨难和家破人亡的悲痛情感,流露出对北宋灭亡和丈夫离世的哀愁。该诗语言独特,脍炙人口,广泛流传,被许多译者译成其他文字。本文参照莱思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尝试对其中较为典型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二、理论背景文本类型理论首先由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莱思(K.Reiss 1923--)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1971/2000)一书中提出,根据语言功能,莱思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4期2016-05-30

  • “吞食”与“滋养”:食人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林译解读
    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林译解读□文月娥[湖南科技大学 湘潭 411201]食人主义认为“翻译是一种输血”,主张“吞食”并创造性地改写原文,把外来文化融入本土的文化模式和传统,以此丰富和滋养本土文化。该理论为阐释林纾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原文选择来看,林纾翻译的是“强者”文化;从翻译策略来看,林纾采取的是“食人”翻译策略——改写;从“食人”的效果来看,本土文化从其翻译中获得“滋养”与“力量”。食人主义;林译;改写;吞食;滋养引言林纾(1852~1924),一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3期2016-03-07

  • 林译《伊索寓言》改写研究
    湖241000)林译《伊索寓言》改写研究冯维维(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伊索寓言》不仅是向读者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也是一本生活的教育丛书,书中的“草木鸟兽问答之言”通过简短的讽喻小故事来体现生活中的真理。林纾欲通过运用文章作法做来翻译这本意义深刻的寓言,以此警醒国民,同时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林译这一方法做了很好的阐释。然而目前并没有从文章布局的层面对林译《伊索寓言》的改写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因此本文试从改写理论出发,探讨林纾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12-19

  • 从“游戏之作”到“林译小说” ——林译活动背后的赞助人因素研究*
    “游戏之作”到“林译小说” ——林译活动背后的赞助人因素研究*徐修鸿(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林纾的翻译生涯中先后存在三位重要的赞助人,分别为魏瀚、汪康年与高梦旦。魏瀚对林纾的赞助造就了被谦称为“游戏之作”的《茶花女》译本;汪康年重印《茶花女》并公开发售,营造了《茶花女》不胫走万本的辉煌局面;高梦旦则借助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力,大力推广“林译小说”品牌。从“游戏之作”到“林译小说”,随着赞助人影响力的提升,林译活动中的商业味道日趋浓烈,

    疯狂英语(双语世界) 2015年4期2015-04-17

  • 人治精神与商业选择的契合——从商务印书馆对“林译小说”的赞助谈起
    在商务印书馆对“林译小说”的长期赞助过程中,中国社会特有的人治精神与商务印书馆的商业选择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林纾与高梦旦的私人情谊帮助“林译小说”轻松地进入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计划,而商务印书馆对“林译小说”这块招牌的成功商业运作,一方面提高了林纾的经济地位和文学身份,另一方面也给自己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利润。双方长期、稳定的感情纽带,加上持续双赢的商业模式,确保了商务印书馆和林纾的合作长达十多年之久。[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

    疯狂英语(双语世界) 2015年3期2015-04-17

  • 人际功能视角下林译《浮生六记》之性灵展示
    人际功能视角下林译《浮生六记》之性灵展示谭晖(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浮生六记》是中国“性灵”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环,对“性灵”的展示是其译本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林译本在《浮生六记》的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其“性灵”展示的研究尚不多见。林译本通过从语气和情态、呼语等方面对原文人际意义对等的实现,向读者展现了人物的才华之灵、个性之灵、情趣之灵以及情感之灵,因而也实现了原著的“性灵”文学之价值特征。这些研究也表明系统功能语法在翻

    城市学刊 2015年6期2015-03-21

  • 谨防无意中以讹传讹 ——例谈学界对钱钟书“讹”论之可能误读
    起一些抗腐作用,林译因此而免于全被淘汰。”作为译文读者的钱钟书先生发现,正是这样的“讹”,让他“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王军平、赵睿,2014:13)从上下文来看,有关论者将林译之“讹”分为三类,即“语言文字上的漏译误译”、“注解的错误”和“对原文故意的增删”。其中,最后一种有时也另表述为“增添原文所造成的错误”(王军平、赵睿,2014:12-13)。这样划分虽无不可,但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即“注解的错误”不应与另外二类相提并论,因为他们

    外语与翻译 2015年2期2015-03-20

  • 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塑造与林译小说的传播
    书馆的品牌塑造与林译小说的传播龚琼芳(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林纾凭借翻译小说蜚声文坛,林译小说能在清末民初得到广泛传播,得益于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塑造。文章以商务印书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商务印书馆在林纾与林译小说品牌、文化品牌、教育品牌的塑造等方面对林译小说的传播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并指出商务印书馆对版权的重视也进一步维护了林译小说的品牌形象。商务印书馆;品牌塑造;林纾;林译小说;传播林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后的古文名家,但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3-18

  • 评价理论视角下《葬花辞》四种英译本对比分析
    译、杨译、许译和林译。由于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这四个译本风格迥异。采取何种标准衡量译文质量成为一大学术热点。以韩礼德为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语言三大元功能,为翻译理论提供了客观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之上,Martin 等学者提出了评价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本文拟运用评价理论,对比分析《葬花辞》原文和四个译本中的评价资源,借以评价四种译文的质量,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1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1.1 评价理论评价理论是由M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1-19

  • 操控理论视角下的林纾小说翻译之“讹错”
    在,使得人们对于林译小说忠实性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20世纪70年代欧洲“翻译研究派”的兴起,为研究林译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研究派”将翻译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研究,强调历史意识和文化观点,主要探讨译文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以及译文对译入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文化规范所产生的影响。[1]该学派的操控理论认为,文本不是语言中一个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复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8-15

  • 我国近十年林纾翻译研究综述
    年来对林纾翻译(林译)活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将林译研究分为对林译翻译本体问题的研究,对林译背后文化问题的研究,对林译现象的翻译研究以及对林译的对比研究这四大类别,并分别通过典型的研究案例分析指出了各自不同的研究范式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为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提供方便。关键词:林译;林纾;研究;特点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93-02林纾及林译作品可谓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的一朵奇葩。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2014-04-26

  • 林译本《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国内研究综述*
    周知的。据统计,林译作品有189种,包括未刊者23种[1]。其中,艾凡赫的小说Ivanhoe被林纾以独特的话语结构和叙事方式展示了汉英语言的不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通过对《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个案研究,有助于国内外学者领略这一独特翻译现象的魅力,从而了解西方的文化。一、国外研究动态林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翻译家,在国外学界颇受推崇,不但有外国汉学家在研究他,还有不少华人学者也在研究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甚至是国内研究者很少注意的。19世纪40年代末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7期2014-04-17

  • 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的文学名篇,坦言林译作品的广泛性。林纾通过译介外国文学著作,一方面使国人熟悉了许多著名的西方文学家和西方文学概况,如史各德、华盛顿·欧文、狄更司、小仲马、莎士比亚、孟德斯鸠、塞万提斯、易卜生等欧美文学大家逐渐走进了中国文坛;另一方面,林译小说影响了大批作家,争相模仿,用古文翻译西方长篇小说。近代国人开始向西方探求真理,最初只注重工艺制造,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社会科学诸如法律和文学是不受重视的,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文学还是中国的好。自从林纾和晓斋主人翻译了《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6

  • 文学家与杂志社之间的“文学经济” ——从林译小说的两则广告谈起
    学经济” ——从林译小说的两则广告谈起李直飞1刘晓红2(1.云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成都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成都610106)本文从分析《妇女杂志》上林译小说的两则广告出发,对广告、杂志、杂志社、作家、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审视,指出林纾与杂志社之间存在着的深层“文学经济”,这种文学经济在当时的文学市场是普遍存在的,进一步分析这种借助于文学而产生的经济关系对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广告;林纾;《妇女杂志》;文学经济《妇女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3-25

  • 林译小说风行原因初探
    王金双 范晓霞林译小说风行原因初探内蒙古 王金双 范晓霞林纾及“林译小说”①是中国近代文学乃至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②林纾的翻译为何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这是学术界一直探讨的热点话题。尽管在后来尤其是“五四”以后,评论家对其翻译时有诟病,但作为一名不懂翻译源语的古文大家,林译小说在当时能成为“畅销书”就足以证明其独特性及存在的合理性。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的风行,尽管主要原因是译者出色的译笔及极具个性化的“误读”,但与西方小说自身

    名作欣赏 2014年7期2014-01-28

  • 文字、文学、文化:《桃花源记》六个英译本比较
    Fountain林译:The Peach Colony杨译:Peach Blossom Springs毛译:Peach Blossom Spring黄译:Peach Woods罗译:A Tale of the Fountain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六个译文题目显示,Giles、杨译、毛译以及罗译选择了相同的侧重点,都突出“泉”,其中Giles用“The Peach-Blossom Fountain”,比杨译和毛译的“Pea

    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2013-08-15

  • 林译《茶花女》何以成功登陆中国文学
    有引起反响,唯独林译《茶花女》引发了国人对西方文学翻译和阅读的热潮。时人对此曾用“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注严复:《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载《严复集》(第2册诗文卷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5页。来形容;它一出版,“不胫走万本”注陈衍:《林纾传》,载《福建通志·文苑传》(第9卷),第26页。,“一时纸贵洛阳,风行海内”注寒光:《林琴南》,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5页。,被称为外国的《红楼梦》。林译《茶花女》何以成功登陆中国文学,学人多有阐释。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6期2013-04-06

  • 散文译作的风格再现——A Modest Proposal两种译文分析
    总体而言,刘译和林译都很成功地把握了散文翻译的大方向,从选词和句式安排方面都做到了合意、流畅,译出了原文语言幽默,讽刺辛辣的特色。本文将从词汇、语句和篇章方面对两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从中考量译文在再现原文讽刺风格上的得与失。2.1 词汇层面原文第1段的第一句话,有importune一词,《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解释为“to make repeated request to,often in an annoying or troubling way”。刘译将它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2期2013-03-27

  • 林纾小说翻译实际收入新探
    纷纷艳羡之外,“林译小说”每年不间断大量问世带来的“天”字号稿酬,同样也会让众人为之动容,甚至有伊索笔下的狐狸够不到葡萄后的那种酸溜溜的味道。一、“造币厂”一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钱钟书先生提到了林纾“造币厂”一说。前期的翻译使我们想象出一个精神饱满而又集中的林纾,兴高采烈,随时随地准备表演一下他的写作技巧。后期翻译所产生的印象是,一个困倦的老人机械地以疲乏的手指驱使着退了锋的秃笔,要达到“一时千言”的指标。他对所译的作品不再欣赏,也不甚感觉兴趣,除非

    明清小说研究 2012年4期2012-12-17

  • 和合视角下的林纾前期翻译活动
    初杰出翻译家,“林译小说”亦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林不谙外文,却以合译方式译介了163种国外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然而,对于林译,译界也充斥着指责,错译、漏译、改写、删写、文言译笔成为攻击其的靶子。笔者认为,对于历史上翻译家的研究不能仅从其译文上孤立评价,而应将其置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人文思想中全面考察。林近三十年的翻译生涯分两个时期,以1913年译完的《离恨天》为前后两期界标。本文拟以和合翻译学为视角考察林纾前期翻译活动,以期还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林译小说中思想性误读的表现形式浅论
    028043)林译小说中思想性误读的表现形式浅论王金双1,范晓霞2(1.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2.内蒙古民族大学 文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43)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除了外部的时代社会原因外,最关键的是他出色的译笔及极富个性化的思想性误读。正是学界对其毁誉交加的思想性误读,成就了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略的地位。本文拟对林译小说中思想性误读的表现形式及作用加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4-13

  • 林译小说的“信”与“讹”
    刘 菊论林译小说的“信”与“讹”刘 菊阐述了文学翻译中“信”与“达”的关系,介绍了钱钟书关于林译小说的“讹”的论述。认为翻译在实现“达”的过程中,“信”是基础,“讹”是补充。文学翻译中恰到好处的“讹”,有利于实现“达”的目标。文学翻译;林译小说;“信”;“达”;“讹”清末民初,不识外文、不曾出国的林纾,通过与人合作,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翻译界的泰斗,和唯一与严复齐名的人物”。“在开创和发展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中,林纾起着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7期2011-08-15

  • 从《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看典籍英译
    的译本(以下简称林译)——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1935),连载于《天下》及《西风》月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1999年以英汉对照绘画本的形式出版。另一译本为白伦和江素惠(Leonard Pratt and Chiang Su-hui,以下简称白译)的合译本——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1983),由企鹅出版社推出。2006年,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推出了汉英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2011-08-15

  • 析《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归化式翻译策略
    遗事》(以下简称林译《茶花女》),1898年首次出版,立即产生出乎译者意料的轰动效应,“《巴黎茶花女遗事》行世,中国人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4]、“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5]等形象说明了林译《茶花女》在当时中国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林译《茶花女》在中国开创了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先河,并对当时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近代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6]。林纾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浸润,也目睹了中国数十年的沧桑屈辱,更亲身感受到中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9期2011-08-15

  • 翻译伦理对林译小说中有意误译的阐释力 ——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00)翻译伦理对林译小说中有意误译的阐释力 ——以《黑奴吁天录》为例罗 虹(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外国语系,广州 从化 510900)林译小说中有大量的增补、改译和删除等形式的有意误译。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该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翻译。然而,这部译作在晚清却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翻译伦理却能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意误译中包含着忠实性的因素;有意误译实为一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7期2011-03-31

  • 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文化改写
    410114)论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文化改写罗秀英(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 410114)林纾是近代中国翻译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个传奇人物,因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而备受瞩目,同时也因大量“讹”译而倍受指责;此处无意评价林译的功过得失,而只对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数个译例进行微观分析,以小见大,探讨林译的改写策略及其合理性。林纾;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文化改写一 引言林纾是近代中国翻译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因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而备受瞩目,“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2010-08-15

  • 林译小说:接受美学视角的解读与启示
    411201)林译小说:接受美学视角的解读与启示文月娥(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译文读者接受之维。从接受美学来看,林译小说在晚清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林纾古雅的文笔、合宜的翻译选材及其中国语境化的翻译方法,这使得译文不仅迎合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且提升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林纾翻译的成功也给当代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和译文的“异质性”,要根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2-09

  • 林译小说有多少种
    生》一文中,提出林译小说有一五六种,其中已出版的一三二种。一九三五年寒光著《林琴南》一书纠正此数,说共有一七一部二百七十册(包括未刊稿)。此说一出、学者竞从。但是寒光的计算方法颇有问题。林译有将原著一种随意分为正续编者,例应算作一种,而寒光却分别计算。一九二九年,朱羲胄撰《春觉斋著述记》,列林译作品共一八二种,此书寒光未见。但朱著亦取初、续编分别计算的方法,实际不足此数。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林纾的翻译》一书,收马泰来《林纾翻译作品全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

    读书 1982年6期1982-07-15

  • 来信一则
    光、朱羲胄失录的林译多种(张氏未见拙编《全目》),也有两种是《全目》失录的:其一是《云手》,已见上文;其二是《冰洋鬼啸》,刊《小说新报》第十二期,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七月,未署原著作者及同译者。另,张文亦误称《布匿第二次战纪》为“翻译小说”。林译作品今日可知者,凡一八六种,单行本一三七种,未刊二十三种(八种存稿本);又短篇时事评论译文五十八篇,刊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三年《平报》。

    读书 1982年11期1982-07-15

  •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
    九八一年),著录林译凡一八四种。《读书》一九八二年第六期,连燕堂撰《林译小说有多少种》,对这个数目作了一些修订:“除去其中《民种学》、《西欧通史》两种并非小说,加上寒(光)、朱(羲胄)提到而《全目》未及的《加木林》一种,则目前可知林译小说当有一八三种。”《加木林》一种,《全目》已著录(编号087)。按《加木林》刊《小说世界》第十二卷第十三号,民国十四年十二月,署:“林琴南遗稿”。未题原著作者书名,寒光、朱羲胄亦未曾考订。《加木林》(Gamelin)其实就是

    读书 1982年10期198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