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四平大学

1997-02-05 01:14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2期
关键词:四平大学

位于四平市山门风景区的四平大学,以其特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省内各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1983年建校的四平大学(原四平职业大学),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艺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兼招少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需要的经济管理、公关文秘等中等专业管理型人才,是省政府批准的、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正式备案的全国1 059所、全省39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高等学校之一。

四平大学设有经济管理系、建筑工程系、机械电子系、计算机系、外语部、基础部、实验中心、政治教育部、成人教育学院、科研所等10个教学和科研部门,15个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余人,在130位专任教师中有副教授32名、讲师57名,还聘请了一批省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兼职或做客座教授。目前,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 100人、成人大专函授生300人。13年来,四平大学共为省内各条战线培养了1100名毕业生,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技术、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为省内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94年,以党委书记兼校长周立鑫为首的新的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本着“大胆改革,审慎决策,平稳过渡,逐步到,位”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以全教会精神为指针、以深化内部改革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宗旨”的改革思想,确立了“崇德、敬业、求实、创新”的校魂和“爱我大学、建我大学、兴我大学、争创一流”的校训。一方面,从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后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巩固提高长线专业,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的方案,增设了经济管理、乡企管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公关文秘、科技英语、供热通风、给排水等专业;一方面,在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在岗培训,教师优秀课程评估,业务考核,“传、帮、带”等形式,培养出了一批“双师型”学科带头人和中坚教师队伍。这支敬业意识强、改革意识浓、创新意识大的教职工队伍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从省内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从学校培养目标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地对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了可贵的基础教学第一手资料,从而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教改的顺利发展。

校党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方针,以“育人”为本,深化学校内部用人制度、管理体制、后勤服务体制改革,狠抓班子思想建设,注重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在提高党员干部整体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上做文章下功夫,全方位提高了四平大学的知名度和声誉。1996年四平大学党委被中共四平市委员会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四平大学行政党支部被省高工委评为“优秀党支部”,96届毕业生分配一次到位。

近三年来,四平大学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52篇。

在新的一年里,四平大学党委向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发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负重拼搏、合力兴校”的号召。目前,这个建校只有13年历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占地14万平方米,教学区建筑面积31 708平方米,藏书5万册,2500平方米的实验楼,微机、电工、语音室等各类实验室10个、微机204台的基础上,负债拼搏,开始了极其艰苦的第二次创业。8 3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和2 900平方米的家属住宅楼将于今年9月同时竣工。一个日趋现代化的综合性普通高校将在四平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在本届校党委、校委会全体班子“团结拼搏、务实高效、文明向上、争先创新”意识的鼓舞下,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原则,努力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尽早成为省内高等职业示范学校而努力。

(执笔:赵星芳)

猜你喜欢
四平大学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棋乐——声东击西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比萨里的大学问
冬闲
终于能管你一回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