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敬业奉献——2001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综述

2002-04-29 10:15任小艾
人民教育 2002年2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育

任小艾

2001年12月24日,2001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确定为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据教育部人士介绍,这个主题是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重要提升,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加强师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既是推动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加强研究和積极探索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师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师德建设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定和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和定期表彰制度,将职业道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依据:要把师德建设与教师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新教师、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的交流和帮带机制,使优秀的师德师风发扬光大。

以人为本师德内涵的首次正式提出,是师德建设核心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人为本师德的本质精神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爱为核心和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这一师德内涵的首次正式提出,体现和预示着我国师德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将要发生根本性转型。过去,人们更多地从社会趋向角度谈论师德建设;现在,人们更多地从帮助教师、支持教师自主成长角度谈论师德建设。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型,有利于克服和框正原有师德建设中的工具性、盲目性及过多依靠外在约束性等弊端,使师德建设走向更加健康、合理的轨道。试想,如能按照具有人文关怀的思路去构建师德,就会有人们企盼的温暖的师德出现,成为师德规范体系中教师的生命课程。这无疑对师德建设的思路及模式的转换和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以人为本说法古已有之,为什么今天还要郑重而明确地提出呢?就世界范围看,经过了一个现代工业文明所谓物质本位阶段后,教育的人文精神有所失落,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提倡以人为本的师德,就是提倡回归教育的本源,提倡重新回归到人的教育。目前,我国正处于世界性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正面临着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折。教育对象从面向少数人到面向全体:教育目标从单一追求知识到培养完整的人:教育内容从较为明确定型的知识走向开放的深层知识:教育手段从教师单向教转为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及网络化;教育的基本任务从把已有的东西给学生转为提供条件、支持人的自主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形态从封闭的校内自管转为开放的家校、社区联合,构建社会教育的系统工程。无论从哪方面讲,教育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论坛中,代表们普遍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既是论坛的难点,也是论坛的关键。

首先有必要搞清体的含义。体有本源、本体、本性、根本之意。以人为本就是追求教育的根本所在、本质所存、本性所依、本体所顾。不能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以手段代替目的,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以人为本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就是完整而全面地关照、关怀人和发展、提升人:追求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关爱,满足人的理性及情感需求,促进人的肉体和心灵的阶段性、持续性均衡并协调发展。

第二是要把握好以人为本的几个关系。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比物重要,要以人为本:在师与生的关系中,要以生为本:在教师与社会、教师之外的关系中,要以教师为本。在这几个关系中,无论是以关怀、发展学生为本,还是以关怀、发展教师为本,都同样含有时代性的价值取向:1.关怀、发展全体学生和全体教师:2.关怀、发展学生和教师的整体性生命,而不是单一性生命;3.关怀、发展学生和教师持续性、终身性发展。

第三要搞清发展学生为本和发展教师为本的具体内涵。过去,对发展和成才的创造性层面强调不够,对学生爱的教育的分寸把握得不够。发展学生为本,就要建立新的、全面的学生发展观、人才观和成才观,用新的思想理论和新的知识来发展,以此作为教师职业规范准则和操守的价值取向。发展教师为本,就要关怀教师的幸福生存与终身发展,不断创造制度、物质和精神氛围的条件和保障。我们过去对教师职业的自我尊重、教师权利意识和维护、教师成长和教师价值体现等方面凸显不够。发展学生为本和发展教师为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是既可合理并存、又可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德治教的基础和核心是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是形势与现实的需要,建立师德规范是师德建设实施的保障

以德治教中的教,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包括教育管理、教学科研、教育服务等全部教育行为以及干部、教师和学生诸要素。以德治教就是要把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渗透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学校教育中的这些行为和要素,都要通过一个德字来统率和促进教育的发展。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是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的主体,担负着培养人和发展科学的重要职责。教师的地位和职责决定了师德在学校道德体系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衡量一个学校的道德状况,首先要看学校的师德状况。

之所以说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教的基础和核心,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师德建设是造就一流师资队伍、实现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首要环节。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生命的源泉,是学校整体实力的核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尚的师德是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教师把自己的才能用于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自觉奉献的根本保证。

第二,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角色价值所决定的。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谆谆的道德教化上,还通过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这就对师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第三,高尚的师德也是素质教育对教育者的根本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首要环节。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中,首先要把教育者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摆到首位,以师德的表率作用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同时,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还要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的环节中。这就对学科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师德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搞好学校的道德教育,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可以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必然带动学校干部职工及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学校全员道德建设的整体水平。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步入良性发展态势,科学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贵任更加重大,人们对教育有了高质量需求,对师德的要求更加广泛,对做好育人工作的标准普遍提高。这充分说明教育及师德建设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一方面在学生心目中,那些既有才华、又有德行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教师队伍中的确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个别教师对工作不负责任,思想水平低,业务能力差,应付教学和学生。一些地方,教师不尊重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师缺乏应有的道德素质。

从法律上说,人们习惯于把公民的道德底线确定为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而教师的道德底线是什么呢?确切地说是嗳孩子。若教师连起码的嗳孩子的心都没有,那严格地讲就不配做教师!役有爱就没有教育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说法,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那还远远不够。在世界范围内,当今的孩子已经从单纯受法律保护的对象,跃升为受到法律充分尊重的权利主体。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爱是教育的基础,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引导学生,又是爱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教育需要情感、需要科学、需要艺术,教师只有将三者集于一身,才能成为道德高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培养新世纪主人不竭的动力源泉。这是高素质教师高尚师德的体现。

参加论坛的代表中,有许多是在学校里从事管理工作的,对师德制度的保障问题特别关注,一致认为应建立健全师德规范。代表们说,没有一个师德规范的制约,很难建立有利于师德建设实施的制度和政策。大家建议在师德规范的建构思路与原则上,要特别注意基础性、继承性和层次性。首先不能把教师角色神圣化,也不能把职业要求泛化,要有人人能做到的基本职业要求,避免师德建设走入误区;二是合理继承传统的优秀师德,诠释并选择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师德;三是师德属教师职业依从的一个价值体系,尽管形态和功能有所不同,但作为体系应分层次:要有起导向和激励作用的职业理想:要有起方针原则和指导作用的职业原则;要有起遵从和约束作用的职业准则。上述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

在讨论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方面,大家普遍认为有三种制度应尽早建立起来。一是建立培养和教育制度。从根本上说,师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一个认知、体验和影响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培养和教育制度。二是建立激励与奖惩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崇尚并表彰优秀的师德代表人物和师德典型,同时对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应实行一票否决做法。当然这要和人事部门进行协调,把有关方面的政策统一起来。三是建立一个监督制度。要把干部、教师和学校从业人员放在一个统一的监督制度之下,保证所有人都能有一个好的师德表现。

在讨论中,有两项制度在代表们中产生了较大的争议,一项是师德的保障制度。有的代表认为,教师在全身心投入育人工作同时,他们的基本权利也应得到保证。一些地方的教师,目前仍在困难的条件下育人,基本生活都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怎么加强师德建设?只有保证了教师的职业,才能有师德的保证。有的代表认为,不能把师德问题与教师队伍问题混为一谈,应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及教师职业保障的另一个问题处理,不要都纳入到师德领域中,造成师德的泛化。另一项是建立师德的评价制度。一些代表主张利用教师评价制度,落实师德教育和师德激励、监督制度,主张对教师进行定期自评、互评和学生评,制定出相关的评价量表。有的代表认为,道德以自修为主,涉及个人隐私,不易量化,也不易判定,师德的评价制度应暂缓建立。总之,师德建设与制度保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道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教育學生,青年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师德教育

代表们认为,学科教育是学校日常的中心工作,无论在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上,还是教育者本身,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比例均在80%以上,应充分利用起来。不少有成就的人,回忆成长过程时,想到最多的,是当年授课的老师。可见,学科教师对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广义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道德教育应该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自然流露的教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一是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素质,热爱生活并感悟到生活的乐趣,这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学习的兴趣,包括良好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人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三是创造的激情,教师要在长期的创造性教学工作中,把这一理念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感悟、去体会;四是社会的责任,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对父母的责任感,以至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学科教育中,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是身教重于言教,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二者构成了整个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其中敬业的基础是兴趣,教师不应是被动地选择教师的职业,而是主动地选择这一神圣的岗位,心甘情愿地当教师,让教师在燃烧自己的时候,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教师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特别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教育应是一个主动的行为,是生存的需要,不是社会的需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这是教育的根本。教学中,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认真、耐心和踏实的作风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反复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科学的真正含义。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懂得自己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正的道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越来越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体,很多学校几乎80%以上是青年教师。因此,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在本质,上反映了我国教师道德的基本状况。

不少代表认为现在青年教师的总体素质是好的,他们基础知识扎实,工作中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也有一种说法是批评青年教师的,认为青年教师学历高的多,师德强的少;好高骛远的多,脚踏实地的少;思想活跃的多,求真守信的少;急躁浮夸的多,人格高尚的少:自我欣赏的多,以身作则的少;竞争意识多,合作意识少。这几多几少说得是否合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若分析原因的话,恐怕主要还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无论是社会问题,还是青年教师问题,最主要的还是人文精神的欠缺。实际上师德的形成与其他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共同的规律性。首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形成师德的一个基本规律,不通过活动去谈师德的形成,是非常困难的;第二是广泛阅读好书,是丰富人文精神很重要的一条;第三是教师的多才多艺是道德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一个精神生活比较单调的人,很难形成丰富、健全的人格。教师的多才多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多才多艺,教师的个性品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品质。这是大家认同的观点。

中国师德建设论坛由教育部师范司等6个司局以及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工会、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共同主办。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多位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著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马立主持了论坛的开幕式。她指出,此次论坛的召开,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加强大中小学的师德建设,促进教师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它标志着我国的师德建设已跨入一个向制度化、标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的阶段。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辽宁省副省长赵新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关肇邺教授、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等中小学教师代表,分别在论坛开幕式上演讲。他们的演讲有理论、有实践、有切身感受,在与会者中产生强烈共鸣。

会议分组进行了两个半天的专题性研讨。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主题下,围绕5个论题分别进行研讨: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以德治教与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的制度保证:通过学科教育渗透道德教育:道德建设与青年教师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小蔓教授,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贤金教授,北京市教委委员、研究员文喆,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均以特邀主持人身份,分别主持了分论坛研讨。代表们在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切磋和碰撞中,进一步提升了对师德建设的认识。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主持了论坛闭幕式,他认為此次论坛意义重大,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召开的以师德为主题的论坛,论坛在理论上有很多新的突破。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在闭幕式上说,这次师德论坛的召开,将会对中国师德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球经济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整体的社会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就教育本身而言,面临着一个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师生观,都必须要适应这个时代的转变。因此,师德建设绝不是在原有的师德意义上的一个重复讨论,而是在整个社会变化中需要研究和讨论的一个新问题。道德建设要以人为本,这是本次论坛提出的新的重要命题。交流是没有止境的,这次论坛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交流的终止,而是交流的起点。今后教育部还将组织更加深入、广泛的研讨,以促进我国师德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教育
致良知与师德
寒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