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时代学校管理的新追求

2002-04-29 10:15刘云生
人民教育 2002年2期
关键词:师生学校管理

刘云生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哲学家E·舒尔曼在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一书中就指出:技术正在变成全球的力量。如今,多媒體技术、网络技术等已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人类迈入了新技术时代。虽然技术是人创造的,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学校管理如何变革,依我看,至少应有几个新的追求。

追求实质管理

有人曾在中小学校长中做了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说起学校管理你会想到什么?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职责、规章制度、上下级关系、安排课程、教学常规检查、组织考试,等等。这无疑折射出我们现在的学校管理是一种形式约束型的管理,主要职责在于运用规章制度对师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新技术,如校园网络、校长办公系统等在学校投入使用后,不但排课、查堂、考试、档案等不少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而且会引起学校多方面的变化:由于网络进入每个人的生活,需要人们具有信息素养,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因此要作调整和充实;教育的网络化,使学校逐步成为网络世界的一个对接点,各种思想和价值观也会蜂拥而至,多元的、多极的、多变的教育思潮将伴随着学校发展的每个历程;学校与网络的联通,虚拟世界、物理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灵世界交互融合,一改校园单纯的人+财+物的存在方式,使我们的教育管理内容更加庞杂;随着新技术进入校园,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变化,从过去单一的形象思维、理性思维走向两者融合的网络思维,师生教与学实践的方式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涵盖了人的思想、行为、手段等多个层面,必然引起学校管理职能的重新定位。

所谓实质管理,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管理,它以人为本,从唤起人的主体能动性入手,充分利用财、物、网络等资源,高效发挥新技术优势,来达成各种管理目标。学校管理从形式约束走向实质管理,其管理职能的侧重点在于:

1.态度、价值观和教育思潮的牵引。新技术时代,由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良莠并存,学校师生容易受到各种不健康思潮的影响,因此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使每个人乐观向上。开放的校园必然引来各种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中有的符合教育规律,有的违背了教育规律,学校管理者要认真分析,帮助教职工吸取合理的,摒弃不合理的。譬如,教育网络中曾出现过一种学生自然成长的思想,否定教师的作用,任凭学生自由发展。这显然是把人的发展当成了动植物的生长,有害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此问题可以在师生中开展大讨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

2.办学理念的定位和发展思路的策划。新技术时代,多元化的思想、多元化的社会欲求、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会不时在校内碰撞,稍有不慎就会淹没学校个性。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决不能随波逐流,要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吸收各种好的思想和经验,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3.新的办学机制和运作规则的建立与优化。机制和规则是管理的杠杆,我们要尽快建立起新技术时代的学校管理机制和规则。譬如,建立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的规则,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构建校园资源管理体系,减少无效资源或负效资源的干扰,设专兼职网络管理员,为师生服务;二是按经济、实用和发挥整体效益的原则,建立自己的网站、备课系统和学习资源库,并把三者连为一体;三是建立教育资源评估体系,鼓励师生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为教与学服务。

4.扬长避短,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从深层意义上说,管理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要做到这一点,除人尽其才,把个性差异当资源外,还要加强培训,开发被管理者的潜能,使之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走出金字塔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管理呈金字塔结构,按等级层层负责,上下一条线。信息网络的入侵,原来那种牢不可破的管理堡垒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管理结构应在新的条件下展现新的形态。

1.学校应该通过管理成为展示人性的组织。人与人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非主客关系,因此,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学校是展示他们风采的场所。管理者要解放师生的手脚,赋予一定的权力,把尊严和自主还给他们,不妨在教室和办公室挂上一幅标语你属于你自己,让教师乐其教,学生乐其学。有的学校,在校园网站,上设虚拟社区或在校园设问题墙,让师生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这里,也许没有就讨论的问题得出定性的结论,但这个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师生都在这里得到了锻炼。

2.学校是团队合作的组织。尽管我们倡导校内人人都要展示自我,但师生的自我展现是在团队合作中进行的。这个团队的基础就是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即促进学生学习最优化,为其日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管理可根据新技术时代的特点,既设立稳定的机构,如,校内设思想政治、信息资源、教育指导、后勤服务等部门,又根据师生自发形成和工作需要设置若干临时的跨部门课题组和学习组,以满足团队合作的需要。

3.学校是可持续的学习组织。新技术时代,人类知识与日俱增,任何组织都必须使它的成员学会学习,并不断地学习,直至终身学习。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其成员更要不断地学习。作为管理者,要竭尽全力创造这方面的条件,不断更新教职工的知识结构,改革课程和教材,优化学生的学习。

4.学校是不断适应新形势的组织。根据环境及组织内部人员、资源等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内组织职能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及时沟通、融合的机制,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使课题组、学习组、兴趣爱好组及小型业务单位不断建立、合并、解散,以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

5.学校是无边界的组织。新技术时代是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学校要驾驭变革引起的各种冲突,就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使学校在变革中迅速灵活地改变方向,不断进行创新。因此,在管理上要凭借新技术,打破各层次及各管理人员间的界限、各职能间与规章制度间的界限、学校与社区及其他地区的界限,一切为我所用,随时吸收先进思想和经验,发展自我。

总而言之,学校管理走出金字塔后,就要建立起人人参与的生态共同体。

举全力创造生产

过去,我们常把实施了管理的人称为管事,称那些没履行管理职责的人为不管事的领导。其实,管事只是实施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仅仅管事的学校领导不是好领导,在新技术时代尤其如此。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创造,实施管理的过程就是调动所有能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等进行创造生产的过程,其内涵远不是单纯的管事。新技术时代实施学校管理,除了管好事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照料人的心魄,亦即要关照师生的所思、所感、所求。现代学校中许多管理事项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相应的管理容易缺乏人情味:同时教师在工作中的神交机会减少了,容易造就闹市中的孤独者。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了解教师的思想,多组织师生联谊活动以排除他们的思想障碍,使其全心投入教学工作。

2.促使师生自我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而管理者应更多凭借新的权力,即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全校师生施以影响。

3.围绕一个又一个课题展开教育教学和教改活动。如,学习最优化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可以构建学生学习最优化体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总课题,分别以把整个世界作为学习的课堂、构建学习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等小课题来展开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出持续发展的人才。

4.缔结新的契约。在新技术条件下,师生都是学校管理的主人,不是被动的服从者,因此,师生在学校管理中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应重新缔结契约。我们在广泛推行聘任制、合同制的时候,切莫忘了师生在管理中的权利,有的学校成立教职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学生争端与教育法庭,就是有益的尝试。此外,学校管理还要进行组织和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对学校工作的评估、反思和谋求新的发展思路等。总之,学校管理不是站在河岸上指挥游泳,而是直接参与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带领师生一起游泳,共同造就大批合格的人才。

猜你喜欢
师生学校管理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学校推介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麻辣师生
管理的另一半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