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9-03-17 10:12孙海燕
理论纵横 2009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孙海燕

摘要:中学阶段是人生历程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非常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时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爱心、顽强精神、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一片沃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中学阶段的课程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稳定的情绪,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当代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纵深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教育作了一些探索、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作以总结,和大家商榷。

一、根据语文课特点,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原则,我们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原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是潜能的一部分。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视。格言警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阅读摘抄这些名言警句,令人举一反三,回味无穷。既能启迪智能,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人格的教育。组织课前3-5分钟演讲。演讲,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我组织学生按学号每天由一名学生在语文课前3-5分钟进行演讲。我曾先后以人格培养如:理解、尊重、宽容、挫折、乐观、自卑、合作、嫉妒等话题。组织学生演讲,学生们或进行道理阐述,或运用正反典型事例论证。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胆量,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在教学中穿插自强不息的案例,塑造学生顽强的精神

顽强的精神是健康心理必备的品质之一,也应不断地倡导它、强化它,使之根植于学生脑海中。学生的顽强主要体现在有吃苦精神、有坚定信念的执著态度、抗击打(挫折)能力强等,有了这些精神,可使他们在任何境遇下都不会自暴自弃。这方面的熏陶可把时事与教材中的典型人物结合起来引导。先让学生关注中央台的一些时事栏目,如:《共同关注》、《新闻调查》、《人与社会》等节目中的典型人物及事件,从中找寻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如曾播报过的洪战辉,他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从读高中时,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就这样还考上了大学,之后又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因而,他成为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看看他颁奖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学生感叹:他是一个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还有5.12地震中许多在暗无天日、身心疲惫、无食无水之下仍坚持不懈直到获救的人,使生命重现华彩,靠的就是顽强……

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身残志坚的史铁生、《史记》作者司马迁受宫刑仍矢志不移终于完成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等等,让学生明白“珍爱生命”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好好活着,天天向上就透着顽强。

三、正确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且,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此外,他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简单的说,就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健全的人格,要靠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培养、陶冶和锻炼。一个人只有在这方面都做到了,加上身体健康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健康。例如:在授课中提问,学生回答时,尽量准确而全面地评价学生,因人而异,对好生,除了肯定他的回答外,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缺点;对较差的学生,应该努力地去挖掘他的闪光点,让他充满自信,努力争取进步,在作业、作文评语中也应如此。使学生逐步改变自身缺点发扬优点,更好地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四、利用小组学习竞赛,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通过小组学习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小组学习竞赛相比较个体之间的学习比拼更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我常常在学生识记积累类和课后观察表达类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小组学习竞赛。但在小组学习竞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诋毁对方组员;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往往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引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激倾向的学生认识竞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五、在课堂上巧设疑问,让学生彰显个性

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现实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水平有限外,可能还是老师设计问题的水平了。若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还是会有话说的。语文课堂讨论最忌老师总结时给某个问题来个标准答案,一锤定音,应让学生充分彰显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否则,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会在长久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比如在上《失街亭》时提问:“失街亭,谁之过”?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过在马谡的纸上谈兵与刚愎自用”。有的同学说:“是诸葛亮的任人失察。”也有同学说:“王平也有过错,关键时候怎能分兵呢?”……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课堂呈献非常好的思维氛围。可见,问题设计得好,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主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健全的人格与个性,使语文课堂成为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又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熊宜勤,心理健康教育内核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2)。

[2]杨枫,王恩平,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林区教学,2005,(04)。

[3]高亚勤,语文教学不该忘却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l心理健康教育,2004,(04)。

[4]杨桂芳,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浅析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教研版),2007,(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