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实施“问题教学”

2009-04-15 08:10汤建国
物理教学探讨 2009年3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问题设计问题意识

汤建国

溧阳外国语学校,江苏省溧阳市213300

摘要:本文从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问题的台阶性、矛盾性以及设计问题的结论的多元性四个方面,讨论了“问题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问题意识;物理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3(S)-0008-2お

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产生问题,再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再提出新问题,使教学过程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最终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 注重学生提问,培养物理问题意识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过程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突破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1 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视学生为朋友,平等相待,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师生间平等沟通的课堂环境无疑是促使学生敢问的催化剂。只有学生不怕了,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一直思而未解的问题。不怕,是不怕教师,面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是不怕同学,因为很多学生疑虑自己提出的问题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问题加以肯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对课堂加以引导,形成互相尊重的环境。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才会接踵而至。在课堂上对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还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1.2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的教学情景时,有利于激发其学习需要。学生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就会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我们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思考、创造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信心,促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讲授《物质的密度》一节可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和酒精怎样鉴别?铜块和铝块,盐水和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又怎样鉴别?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鉴别的方法,从而顺利地引入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1.3 重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学生不敢提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对提问的方式、内容呈述的形式等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他们提问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出问题进行示范,并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其次,要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再次,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最后,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问题既注重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要控制范围,不能漫无边际。

提问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讲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液化》时,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冬天你在室外讲话时,发现嘴边有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答出:能看到有“白汽”。这时,另一学生马上提出疑惑:为什么冬天人讲话吐出的“热气”能形成“白汽”,而夏天开空调时,空调吐出的是“冷气”,却也能看到“白汽”呢?学生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即液化现象的解释必须明确研究对象:哪里的水蒸气遇冷。学生的追问使他们深入理解水蒸气遇冷液化现象。

因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新课标提出的“过程性”要求,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营造一个“对话的课堂”。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设计问题的台阶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还处于低水平阶段,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将无从回答,这样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阻碍思维的发展,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问题的设计,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问题又不能太简单。因此,问题的难度应适中,那么如何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呢?我们可以采用走台阶的方法,即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思维的火花。

要想设计台阶式的问题,课前的钻研是必需的。教师应理解教材,研究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和顺序。例如,九年级《欧姆定律》一节内容教学时,要求研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因为影响电流有两个因素,让初中学生设计这两个因素对电流影响的实验方案存在一定难度。这就需要设计具有台阶性的问题:

①影响电流的因素有几个?若只研究其中某一个因素对电流的影响需要用什么方法?

②在研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时,如何控制电阻?需要哪些器材?应该怎样设计电路?

③在研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时,如何控制电压?需要哪些器材?应该怎样设计电路?

在上面3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严密而有序,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教师课前的准备多么充分,而实际教学中难免会遇到难易失当的情况。此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及时调整。

3 设计问题的矛盾性,激发思维的碰撞

情景的设置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从而产生问题,这种建立在矛盾基础上的问题情境,容易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

如在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的教学中,利用四支圆铅笔、橡皮筋、乒乓球等器材,可完成如下实验:①用橡皮筋将两支铅笔的一端稍稍扎紧放平,另一端拉开适当距离(两支笔夹角约25°)后搁第三支铅笔上,构成一个木架,宽端稍高于窄端。②将第四支圆铅笔放在木支架的宽端,可见圆铅笔自动滚下,证明木支架宽端稍高于窄端。③将乒乓球放在木支架窄端,观察到乒乓球朝木支架的宽端滚去。在实验现象中引出问题:实验中乒乓球向高处滚是什么原因?出乎意料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4 设计问题结论的多元性,拓展思维的空间

初中学生的思维形式偏于集中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由集中思维逐步向发散思维发展。如解答某些问题时,尽量向各个角度拓展,形成几种不同的思维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①签别水与食盐水,你有哪些方法?②在阳光明媚的日子,要测一栋高楼的高度,你有哪些方法?③如果地球上没有重力,将有哪些现象出现?④如果声音的传播速度变为1m/s,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从而想出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克服片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教学是一种教学意识,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物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只有充分重视“问题教学”,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心理学探新

[3]刘志.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物理

[4]阎金铎.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栏目编辑赵保钢)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问题设计问题意识
精设计,巧提问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