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打造语文魅力课堂

2009-05-11 08:52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

林 芳

语文课堂是继承文化和历史的最好载体。要打造语文魅力课堂,就要在教学中处理好四个“度”:挖掘教材有深度,拓展文本有广度,教学设计有高度,教学过程有温度。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和鲜明的特色。为

此,我个人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心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之久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可以说能够让学生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观摩课。课后,邻校的一位老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的?”那位老师微微一笑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坦率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和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之真谛。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备课如果从以下几点入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疑点。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的确,学生头脑中如果没有问题,他们的思维就是相对静止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作好质疑的预设,以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让现行语文课堂上的“一潭死水”替换成“一江春水”。质疑的内容范围很宽,是有层次的。一般来说,有五层:①疏通性问题。属于初读课文中提出的有关文章字、词、句等的疑问;②深究性问题。主要提出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问题;③鉴赏性问题。这是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层面的赏析性疑问;④延伸性问题。这往往出现在课文读懂后,学生想知道有关的扩展知识;⑤评价性问题。可以从内容、情节、观点、人物、语言进行评价,提出不同看法。如:执教叶文玲《我的“长生果”》时,我提出:文题中的“长生果”是书,而文章的话题中心是“读书”,文题与文本出现了不符这是否是作者的疏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结合文本纷纷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展开了。

2.联点。

新课标提倡师生与文本对话。要让学生进入教材,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就需要引导他们联系课内外的材料进行知识建构。而由皮亚杰提出并由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虽丰富,但其核心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搜集许多与之相似的内容,再蜻蜓点水式地在学生面前秀一秀,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如:《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为了指导学生体悟这种描写声音的妙处,我特地提供了两个例子让他们进行讨论:

鲁彦的《听潮》中:“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经他们主动探究后得出:“清香乃是嗅觉,月光、晨雾乃视觉,熨斗熨过是触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几种感觉互通”,我顺势点拨这即为通感。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目光锐利(视——触),耳朵太长(听——视),笑声很甜(听——味),声音响亮(听——视),味道很浓(味——视), 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让他们领会到在语文殿堂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从而对通感这一知识点得到进一步建构。

3.盲点。

何为盲点?即教材中学生不易发现的关键处,或不易觉察的认知错觉。备课要抓住学生的认知盲点,引发情趣,激发思维。如《跳水》一文,有一处不易发觉的盲点词语——“风平浪静”。可这样设计:“其中有一个词语,对跳水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息息相关,没有这个词语,就不会有这件事。你们能找出来吗?”当学生兴奋地发现“风平浪静”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运用“由于有了风平浪静,所以……”的句式表达见解,学生就会说:“由于风平浪静,所以才有孩子到甲板上与猴子玩耍、取笑。”就会说:“由于有了风平浪静,孩子才敢爬上、也才能爬上桅杆顶端,危险才会出现。”就会说:“由于有了风平浪静,船长才会用逼孩子跳水的办法救儿子,否则,即使跳水了,也会淹死。”教师在开发教材时能找到学生学习的“盲点”,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效果。

二、耐心候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候课,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提前到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正式上课。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和学生之间难免有生疏感,距离感,这必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达到这一目标,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觉得候课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1.候课能增进师生友谊,和谐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前候课,创设了师生交流的良好机会。我在语文课前喜欢找个别同学反馈他的作业情况,或是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有趣的对联题、辩论题、名著填空题等,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候课,在不经意中播撒着知识的种子,孕育着快乐的因子,流淌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2.候课能培养良好习惯,形成敬业精神。

教师长期坚持候课,会培养自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严格要求的习惯,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塑造可亲可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养成不迟到、守纪律的好习惯,能使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及时回想上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部分以及老师所布置的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养成课后复习、课前加深记忆的习惯,还能积极有效地督促学生重视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这样,师生之间相互影响,就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其功效不仅仅是上好了文化知识的一节课,长期下去,更是上好了人生的一堂大课。

3.候课能强化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教师在候课的几分钟内,可以再次熟悉一下设计的教学预案,考虑可能会出现哪些意外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再次修改的环节等,使教学思路进一步条理化,以便在上课后尽快进入角色,从而有效地促进精彩的动态生成。还有,教师提前候课,多数学生也会提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做好上课的准备。这样,师生都做好了上课的相应准备,课堂教学就会异彩纷呈,甚至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导入

导入新课的艺术就是要唤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精心设计好每节语文课的“导语”,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成了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首要环节。

李镇西老师赛课时,在候课时说: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乙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四、用心点拨

所谓点拨,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指点,为学生拨开迷雾、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行通彻、开窍。正如《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为此,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内容都“点拨”给学生,而应认真筛选点拨内容。一般来说,应点拨规律、方法、关键等。

1.点拨规律语文的规律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常常具有隐蔽性。

而学生又往往不善于发现、归纳规律。所以,我们的点拨就应拨开迷雾、障碍,让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归纳出规律。例如,教学诗歌朗诵技巧《诗经·蒹葭》四言诗就应按二二式节拍停顿。今天我们学习的五言诗也是节奏感很强的文体,又该按怎样的节拍停顿呢?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后归纳出其规律。”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归纳出朗读五言诗的三种节拍,并能正确停顿了。

2.点拨方法。

语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应点拨出方法。例如,教学高中的第一首诗词——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笔者就这样点拨出理解诗词的方法:“诗词的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且有成分省略现象。我们理解诗词时,必须注意这点。跳跃性大的,要运用联想去衔接;语序倒装了的,要调回正常的语序;有成分省略的,要根据语境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好。”这样,学生有了理解诗词这把“钥匙”,就可自己去理解诗词之意了。

3.拨关键。

叶圣陶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这启示我们:要在“深奥些的地方”给予点拨,以使学生领会“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要点拨出重点、难点,即点拨出关键。

4.机智点拨。

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意外情况和偶然事件快速作出反应,采取灵活而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与教育实践经验的融合,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

《后汉书·虞诩传》中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意思是说立志不贪求容易实现的目标,做事不回避艰难。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全心备课、耐心候课、精心导入、用心点拨,并且不断学习,无法预约的精彩就会升腾在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