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2009-09-10 09:41叶鉴铭徐建华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共同体杭州校企

叶鉴铭 徐建华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已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政府缺乏政策、企业缺乏动力、学校缺乏主动等是我国校企合作一直难以走出怪圈的重要原因。要彻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实施紧密型的校企共同体合作模式,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不断探索,在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共同体建设,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思考。

[关键词]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案例

[作者简介]叶鉴铭(1962- ),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研究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徐建华(1970- ),男,浙江富阳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丁学恭(1956- ),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工程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08-03

校企合作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究其原因是,校企合作没有走出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合作的怪圈。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企业动力不足;合作缺乏稳定性、持久性,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表面化,没有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产生实质性影响。要彻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实施紧密型的校企共同体合作模式,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共同体建设,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思考。

一、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背景分析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系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学院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坐落在杭州下沙“大学城”,毗邻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有友嘉机电学院(与友嘉实业集团合作共建)、金都管理学院(与金都房产集团合作共建)、达利女装学院(与达利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化学工程系、信息电子系、新通国际学院(与新通国际合作共建)、青年汽车学院(与青年汽车集团共建)、继续教育学院等2系6院。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服装设计、计算机通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等专业。学院秉承“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改思路,紧紧依托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走校企联合、校区联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着力突出“追求真实情境、实施双证融合、培育双高人才”的办学特色。近年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进行了成功的校企合作,迈出了校企一体化道路的新步伐,取得了校企合作的丰硕成果。之所以在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化方面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杭州市政府、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知名企业与学院在校企一体化的理念上达成了共识。两级政府积极引导,牵线搭桥,大力支持,政府部门的信心足、动力强,为校企一体化提供资金保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从自己长远的经济利益和人才需求动机出发,学校从自己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及其资金、设备需求的动力出发,校企双方精诚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校企一体化既是一种相对稳定又是一种动态、螺旋体递进式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在不断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又不断产生新的合作意向和动力,从而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不断优化、更新、发展。

二、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理念分析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经过选择企业、合作融合、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校企一体化办学理念。校企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通过机制创新,校企双方实现共生共赢,共同发展。创新的校企一体化理念具有系统化、融通性和高品质等特征。

(一)系统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存在片面化的倾向,合作中缺乏全局意识,因此导致不能产生整体效应,影响了共同目标的实现。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们在校企一体化的建设中强调着眼于整体化,力争系统各要素之间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发展,以实现整体效应为重要目标。

(二)融通理念

校企一体化理念,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视为一个逐步发展、持续深入的战略过程,是双方由融入至融合最后达到融通的过程,凭借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功能的发挥,最终使企业视学校的发展为己任,牢固树立校企共生的理念和思想。

(三)高品质理念

学院选择行业中的主流企业,实现企业与学院的强强联合。凭借主流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服务、成熟的企业文化理念,以及学院锐意进取的改革发展战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品质。

三、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运行模式分析

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丰富了校企一体化的内涵,创新了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模式,实现了由旧体“校企双体”向新体“校企一体(共同体)”的转化。校企共同体就是将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推广、员工培训等校企活动空间进行组合,校企共同建立一种相互依存、互助互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共同体。

(一)动力机制

校企共同体建设主要得益于三大动力机制,即地方政府的政策与资金保障机制、区校合作机制、校企共生机制。首先,杭州市人民政府在《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扶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到全省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2003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学院的投入力度成倍增长。2007年,市政府将投资三亿多元的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在学院,还明确基地性质为公益性、示范性、公共性,基地建成后的日常运转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其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委员会”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领导担任主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担任副主任,成员由双方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知名企业代表等组成。开发区牵头,建立由学院和开发区龙头企业组成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形成学院与开发区企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再次,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在契合点,形成文化相通、利益与共、共同发展的共生机制。为了实现“志相同道相合”的目标,学院主动转变校企合作观念,在校企合作持久、稳定的基础上,形成了校企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和共同发展的动力。

(二)运行机制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校企合作的相关诸要素有机组合、协调运行,形成了一套能实现目标的最优化的协同运行机制。学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企业与学生围绕着“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素质养成”这一共同目标,良性运转,螺旋上升,从融入走向融合,从融合走向融通。依据“校企联动,联通岗位,重构课堂,双师共育”的教改理念,学院形成了从课堂、岗位、教师等多层次实施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校企一体化,学生从校企无缝对接的岗位实习,到逐步适应岗位群,树立终身发展目标,实现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真的高职学生创业园就是最好的例证。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共同体不仅帮助企业实现了培训企业员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等目标,更重要的是传播了企业文化,深层次地挖掘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三)共管机制

创新校企共管机制。学院和企业组建理事会,共同建立二级学院,实施理事会下的二级校企共管机制。例如,友嘉机电学院管理层由学校和友嘉实业集团共同组成,集团和学校领导组成理事会成员,企业负责人担任学院副院长、科室和教研室负责人等职。友嘉机电学院在理事会和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实施“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友嘉机电学院属于学院的二级学院,同时作为实体列入友嘉实业集团企业职工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下属企业,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实体学院及其理事会制度,实现二级校企共管的管理机制(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的松散型的、有多家企业、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参与的、通过协议进行合作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积极性,突破了校企合作的“瓶颈”。(如下图所示)

(四)校企共同体模式

1.学校主导型的校企共同体——“三明治式”。在校企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下,学院与企业建成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共同体。学院依据“校企共建”机制实施校内教学场地的改造,使原先“教室+实验实训室+基地”的“三段式”教学空间,向以“教学做一体化空间、校企一体化空间”为特征的“三明治”式校企共同体转化。2008年学院完成了全部教学场地的改造,借助于“三明治”式校企共同体,学生实现了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与成长,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了良好的终身发展能力。

2.企业主导型的校企共同体——友嘉机电学院、达利女装学院、金都管理学院、青年汽车学院。学院从行业中选择全球知名的机床生产企业——友嘉实业集团,双方共同建设“校企一体化”的友嘉机电学院。友嘉机电学院以主流企业的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以主流企业的专业技术发展带动学校相关专业的发展,实现学生向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的顺利转换。与此同时,依照相同的运行机制,学院又与全球最大的丝绸女装生产企业——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共建了达利女装学院,与金都房产集团共建了金都管理学院,与青年汽车集团建立了青年汽车学院。

3.市场主导型校企共同体——新通国际学院。学院把浙江“新通”的国际教育经验和自身专业优势结合起来,共建市场主导型“校企一体化”的新通国际学院,为社会培养“外语能力+专业能力”的职业技能人才。双方合作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充分利用新通国际的海外院校资源,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升学途径,而且还包括面向下沙高校学生开展留学服务,面向下沙高校学生和下沙企业员工开展多种外语培训。新通国际学院实现了校企共同开拓教育国际化培训市场,共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创业与技术孵化型的校企共同体——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职科技(学生)创业园。学院与杭州经济开发区在校内共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职科技(学生)创业园”,园内现入驻企业46家,其中学生创业28家,教师创业6家。创业园作为具有一定协调功能的市场化实体,实现了“创业思想集聚中心、创业项目研发中心、高职学生就业创业中心、高职学生实践教学中心、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等多项功能。创业园坚持“创业成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创业失败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的博弈理念,设立“护犊资金”,支持学生创业,并获开发区建设资金资助114万元,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及其就业270余人次,11家学生企业获无偿资助70万元。

四、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人才培养特色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中,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培养架构。全院所有专业均实行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人才培养规格特色

1.首岗适应。首岗适应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实现学生的所学即所用,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的效果。学院2005至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充分说明了学生的首岗胜任度。

2.多岗迁移。所谓多岗迁移,是指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能够适应岗位群的需求。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再像传统的校企合作那样被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进行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通过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操作,了解工作原理,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

3.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全面健康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局限于强调某一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而是强调具有适应多种工作的复合能力,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参与计划和决策的能力,以及个体的一般素质,诸如创造力、想象力、事业心、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从而将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架构特色

1.校企联动。学院通过与企业全方位的沟通和协作,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从最初的依据市场调研设置专业,到课程体系的确立和教学实施以及职业素养与能力内涵的界定,整个人才培养环节均以企业的需求为标杆,以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和能胜任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己任。

2.联通岗位。学院教师将企业行业的需求内化至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实现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的深层次联通。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岗位能力标准,设置课程,联合编写教材,实施岗位培训,做到了从人才培养方案、课标的制定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全部环节,都体现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而保证了学生所学为企业所需。

3.重构课堂。学院依据课程体系的变化,提出重构课堂这一概念。重构课堂是指通过重树教学理念、重建师资力量、重组教学环境、重构课堂氛围、重建教学评价等层面,重构高职教学课堂,改变原先的课堂设置和教学模式,提倡将课程设置在实习实训场地,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学院所有课程(公共基础课除外)全部实施了岗位能力培养的现场教学模式。通过设立实习工场、培训中心、特色教室等各类实践教学课堂形式,形成企业真实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双师共育。学院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双方共同参与课程模块教学,相互沟通,发挥各自特长,采取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的措施。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序循环运作过程。四个方面的首尾呼应、相互促进,形成了多层次的校企共同体人才培养架构的良性循环。

五、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效果分析

在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共同体的建设与实践,效果明显,成果显著。

(一)校企共同体的形成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多种形式的、全新机制运行的校企共同体,引起了政府、高职院校同行、企业界的极大关注。《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教育在线、新华网、浙江省教育厅网、《浙江日报》等一百多家全国新闻媒体,报道了学院各种形式共同体的建设情况,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校企共同体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

在校企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位居浙江省高职院校前列。在2007年浙江省首届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取得了团体以及获奖总数的第一名,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以校企共同体为载体培养的人才不仅职业素质好,而且技能水平高。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获奖的数量与层次不断提高。例如,在“长三角家居设计大赛”中,艺术设计专业选送6位同学参赛,其中5位获奖,是浙江省获奖档次最高、获奖人数最多的学校。当很多大学生抱怨就业难时,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却成为就业市场的“绩优股”,深受企业欢迎。2006年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再创新高,达到98.7%,不少专业甚至达到了100%。

(三)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在校企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学院教师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路由与交换”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校企共建的园艺实训基地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学院技能文化节获得浙江省高校文化品牌等。

[参考文献]

[1]叶鉴铭.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研究[J].职教论坛,2008(5).

[2](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4]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叶鉴铭.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6]叶鉴铭,谢萍华,吴佳瑜.高职“重构课堂”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

猜你喜欢
共同体杭州校企
爱的共同体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