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2009-09-10 09:41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职业教育

乔 刚

[摘要]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和锐意改革创新的过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甚协调。受教育者、办学者、施教者、用人单位及有关教育专家在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办学者对教改方向和举措也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由此,在规划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际,研究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不仅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及时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 协调发展 思考与建言

[作者简介]乔刚(1956- ),男,江苏宝应人,上海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上海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教师培养工程上海商学院基地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上海 200235)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05-03

一、研究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

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从这一点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两个需要”揭示了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两个有利于”强调了“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两个面向”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类型。温总理的讲话是我国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研究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的思想基础。

当前,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阶段着眼,无论是生产方式、技术改造还是产品的升级换代,无论是受教育的城市群体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群体,无论是教育资源条件还是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中等职业教育都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主要表现在:社会需要最广泛,受教育群体最庞大,各级各类技术工人最紧缺。这是一项塔基的事业,也是经济发展必须积聚的人力资源工程。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和责任。在我国经济亟待腾飞、全面迈向现代化的阶段,一定要有高素养、高技能的人力资源大军来支持。不仅如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之后的广大学生和技术工人群体也有职业生涯发展的多元选择、上升学识和技能空间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教育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类型、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也不尽一致。在举国大力发展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教育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及未来需要,研究其发展重点和特点。据媒体报道,2008年上海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①;2008年北京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②。但是,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③,折合人均GDP仅3200余美元。这些数据的意义在于,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会加快;而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的上海和北京,显然在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建设的目标上会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要求。例如作为直辖市和特大型临海城市,上海市必然要求在必要的钢铁、石化和飞机船舶制造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中央最新提出的发展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两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因此,上海的职业教育不能仅满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和一般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和速度,深化内涵建设,做强做精中等职业教育,夯实人才基础,同时也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丰富教育类型和进行普职渗透,发挥衔接义务教育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发挥适应不同对象学习需求、职前职后联动乃至向长三角地区辐射的作用。

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就职业教育自身而言,在教育思想、教育类型定位、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教育资源整合等上都存在诸多认识和实践的偏差。

1.教育思想上的偏差与思考。长时期以来,职业院校纷纷把“以就业为导向”和“适度够用”作为教育思想,甚至要求全体教师把它作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通过行政手段强行灌输,却不研究和解释其内涵及适用环境。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违背教育规律、生搬硬套的情况。教育者必须辨明教育方针、办学方针、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思想、教学思想的内涵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职业院校的层次和特点、不同专业来调整定位,这样才可能在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部署重点工作时提出:“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要求,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要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改革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与活力。”④由此,育人(德智体或四有新人的表述)的教育方针与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会有机统一起来,办学方针向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关系也清楚地界定了诸环节对职业院校办学方针既遵从、又保持本原特点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此外,当前的一些职业教育政策没有顾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上海、北京这些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的大型城市,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与之很不匹配,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宗旨远没有体现。以上海为例,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薄弱。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脱节(尤其是学科前沿知识、贴近企业的先进职业技能和创新思想方面)。高职院校招收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大门,面向普通高中的宽,面向中职学校的窄,中高职衔接的通道很不畅通。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要求,也已成为市民接受和选择相关教育的基本权利。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的必须,也是适应市民多元选择的必。

2.教育类型定位上的偏差与思考。职业教育的基础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许多问题也首先来自义务教育中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失败者,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应试教育本身,而在于现行基础教育将应试教育变异成淘汰者教育,不少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就被打入另册,应试失败,心理焦虑,社会压力;应试再失败,心理再焦虑,社会再压力,乃至淘汰。这种变异的应试教育在全社会发挥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学校以升学排名榜为考核标准,家长随之也以此为择校标准;学生以考场竞争为学习目标;社会舆论则以所谓“名利”前途来推波助澜,于是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被视为“差生”或“问题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所谓“落榜生”也无不打上曾经失败的烙印。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尚未开始之际,这些职业教育的对象已经被打入社会另册。职业院校教育从一开始就少了和谐的氛围。

上海的一项调查⑤表明,被调查的教师有80.70%认同“中职学生是‘差生”的观点。不少教师反映,进教室教学没有愉悦感,认为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这份调查结果似乎是负面的,但若细细审视,恰恰论证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所在。作为传统“精英”模式培养出来的职业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不甚了解,与学生对话的语言系统不甚匹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尝试改变一下视角,构建起当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教学理念,认识到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局限性,努力建立与学生能够匹配对话的语言系统,思想、表述和授课方式更贴近职业教育规律,更贴近教育教学对象,那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也就随之而出。作为教学的主导方——教师,是落实教改问题的焦点所在,也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者和推进者。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对象,正确实施职业教育,努力营造社会认可的职业教育环境。

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目标应当是明确的,人格应当是健全的。教育改革是一项多层级、多类型,既相对独立又立交衔接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前承义务教育,它就应该有承接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应当结合有关社会知识性课程,了解社会经济的重要成就,认同“劳动光荣”的理念,具有崇尚劳动、崇尚劳动模范的思想。在初中阶段,应当普遍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把一般理想具化成学习理想和职业理想,并且能有步骤地去实施;应当广泛提供劳技、记账、团体管理、网络购物等生活性职业课程,培养和发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这些职业课程可以以

选修课方式呈现出来,实施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学成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职业教育相衔接。即使这些学生走高中—大学—研究生的道路,这些课程也可以指导其日常生活,完善其知识结构,丰富其知识体系,尤其完善其生命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前承高中阶段教育,由于普教与职教的差异性,高职生源必然是多元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这样的衔接才能使职业教育效益最大化、教育资源利用最优化、职业教育效果做到最有效。只有这样的中高职教育类型定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也才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3.办学模式上的偏差与思考。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核心的问题是,随着经济体制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在我国经济建设尚不发达的阶段,学校与企业事实上是分离的关系,历史上许多行业或企业办院校都从母体剥离而走向市场,当前人才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实又使学校处于弱势方,所以现有职业院校虽有非常成功的与企业合作的典范,但大部分院校缺乏有效的合作对象,企业则缺乏合作动力。现在很多校企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对于企业来说,院校往往只是实习和毕业时人力资源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学生沦为低成本劳动力的报道屡见不鲜。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院校提出“前校后厂”的模式,应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它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没有推广的可行性。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与企业应当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在目标任务上必须明确什么是学校应当做的,什么是学校做不了的。学校的主要责任是通识育人,同时也为学生下企业实践打下扎实的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企业的培训则主要是进行个性化技能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下表是一次外贸企业老总座谈会的即席调查反馈⑥。

一次座谈会反馈意见尚不能涵盖各种专业类型,也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是如此集中的重基本素质、不强调专业知识的一致见解却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校企合作一定要分清主次侧重,对自己的目标和任务要进行正确定位。

4.教学模式上的偏差与思考。教学模式上的偏差问题涉及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教学评价乃至施教者等诸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上的“学院做派”、教学方法上普职不分、中高职不能有效衔接。因此,职业院校各自为“教”、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非所用现象非常普遍,中高职重复教学现象严重。而教学评价方法非常单一,甚至僵化,缺少教育类型意义,脱离社会实际和职业教育实际。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职业教育是淘汰者教育的错误倾向。

一项调查表明⑦,在“中高职教育缺乏衔接”问题上,高职教师认为较严重和很严重的占100%,管理干部认同的占66.8%,其余持否定意见或表示“不清楚”。同一项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与在中职学校的学习比较”调查中,总体上感觉“差别不大”和“没有差别”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2.3%,觉得“差别很大”的只占13.4%。对所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名称、类别等)与中职课程持“没有区别”及“区别不明显”观点的学生达到40.2%,认为“区别很大”的学生只占14.1%。诸如此类课程教学问题,持“没有区别”或“区别不明显”的高职教师都在70%左右,而持类似意见的学生也都在50%左右。考虑到高职学生一部分来自高中(会持“不清楚”意见)和跨专业升学(专业的转换只将公共文化课进行比较,而不能将专业课进行比较,由此也会产生“没有区别”和“区别不明显”的意见),高等职业院校师生对现有高职教学存在问题的认识基本都是一致的。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双证融通的教学体系,既强调学校教育学历证书的含金量,把育人和塑造综合素养放在教育教学首位,又强调获取企业顶岗工作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把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落到实处。所有专业都应当在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下,设计专业岗位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和开发成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后在教学计划中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改变为灵活的教学模块,模块的内涵构成(课程名称及内容)应非常清晰。其中,应当用设计通用能力模块和课堂考核与社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改变公共基础课的教法和考法;应当用核心课必修、方向课选修的方式改变学生对课程的学法,鼓励和提倡学生结合生涯设计规划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同时,职业教育的层次应当予以界定,构成由初、中、高多层级,多类型,既相对独立又立交衔接的教改系统工程,使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能协调发展。双证融通,体现的是社会、企业的要求和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改革职业课程结构,体现的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个性化和自主性学习要求,以及职业教育内在的规律要求。这样才有助于推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衔接与互补。

5.教育资源整合上的偏差与思考。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学校之间有公办与民办,行业办与教育主管部门办的差别,校企大部分处于分离状况;投资拨款渠道因学校属性的差异也各行其是,贫富不均,甚至差异极大。此外,实验实训室重复建设,师资“双师结构”建设遭遇体制障碍,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也“证”出多门。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之间课程同名、教材同质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当前,做好教育资源的整合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那就是职业教育集团。它可以建立新型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社会各系统构筑起一座上下贯通、左右联系的“立交桥”,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及相关社会团体之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新的相互协调机制。职业教育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有助于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也是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要立足于大职教的思想高度和职业教育文化的深度,着眼于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把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仅仅看做是谋生的手段是不够的。做精做强职业教育,就是要在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超越初级阶段的谋生意义,实现功利和审美的统一。因此,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内在要求。职教集团不仅是一个教育服务组织,还应当在政府支持和主导下,以专业或者区域经济产业为纽带,把各级各类职教资源有效集聚,让职教集团承担起协调校企、校校,以及社会各级各类职教资源的“中介”“指导”和一定程度的指挥作用,成为政府职教政策要求的贯彻落实平台和校企双方利益的协调者。当职教集团成为一个社会化、具有一定权威的中介组织时,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其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就在其中了。

[注释]

①徐洁云.上海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9-01-22/124717097198.shtml,2009-01-22.

②殷丽娟.北京人均GDP突破9000美[EB/OL].http://www.cs.com.cn/xwzx/03/200901/t20090121_1730548.htm,2009-01-21.

③国家统计局.中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090226/n262484676.shtml,2009-02-26.

④周济.在2009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03-12.

⑤数据来源于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上海商学院名师培养基地(职教)组织的上海市中职学校教学现状调查及若干问题讨论。

⑥数据来源于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上海商学院培养基地调研报告。

⑦数据来源于上海市政府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15”课题组发布的“上海市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职业教育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