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中语文阅读的认识

2009-09-18 08:50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认识阅读语文

方 芳

[提要]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有以下重新认识:阅读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阅读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是学生自主能动的过程;阅读也是美读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 阅读 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阅读中进行阅读的探究与创造必须以认知理解为基础,否则,探究与创造,只能是空中楼阁,但高质量的阅读必然不会仅仅停留于一般的认知和理解,它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阐释,需要师生创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就对阅读者(学生)和引导者(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让我们去重新认识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

一、阅读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阅读课要想成功,必须得有个性。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环境中,教师、学生和作品之间最可能进行真正的对话,才最有可能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指导、组织和参与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和阅读能力。学生的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也带动了教师的热情,形成一个愉快的欣欣向荣的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发展的阅读学习的共同体。

二、阅读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性阅读活动的开展应从问题入手,因为阅读既是为了发现问题同时为了解决问题。这时,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优秀的“向导”,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如何提出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即教师应对作品有个性化创意的阅读理解。要读出作品的精神和魅力,要读出自己个性的感悟与理解,绝不能只依靠一本教参,让教参替代自己的阅读。在个性化阅读方面,教师应是学生的示范,没有个性化的教师自然培养不出个性的学生。只有教师先进行了个性化的阅读,才能提出问题去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其次,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阅读中也会有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阅读中思考,感受的结果,有些是疑惑,有些是歧见,也有些是新知。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牛与作品之间应是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发言权,容许学生的不同见解,并不失时机地赞扬学生,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的解读,学生可以质疑鲁迅、茅盾,也可以怀疑马克·吐温、欧·亨利。不管是否认同学生的观点,都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言,千万不要试图代替学生的自由独立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和探究,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这不是不让教师去说,教师要有个性,负责地发表见解、评价学生。

三、阅读是学生自主能动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它是学生自主能动的阅读。在“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中,需要学生有强烈的阅读要求,面对作品,学生常常表现出愿意阅读,喜欢阅读的心理倾向,这时,学生对阅读才有兴趣,而不是被迫的,机械地去读。只有学生去积极地阅读,才能不断地从自身经历出发,在作品,中读出新意,获得不同于前人或他人的独特感受和新异结论。这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去定“读什么书”,在以往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方法,轻兴趣、轻阅读、轻积累的现象,煞费苦心地去探得许多所谓的好的教法。其实,离开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离开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离开了充足的阅读积累和个性化的阅读理念,离开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法,学生是不会在阅读中有所进步的。

四、阅读也是美读的过程

叶圣陶曾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在美读的过程中,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产生真切的感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当生活经验被启发调动时,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真切地体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美读能增加理解,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的碰撞,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对本章的理解就会进一层感受。美读,还能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特别在古代诗歌中的声韵和谐,色彩斑斓,语言凝练,理解奥妙全靠美读来挖掘,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美读,才能感悟到内在的美。

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对中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课文,尊重学生并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师生各抒己见,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才能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

猜你喜欢
认识阅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