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解读之我见

2009-09-18 08:50武恩慧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辩证统一多元解读

武恩慧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一元解读太过强调标准与统一,使学生思维僵化,语文失去灵性;新型多元解读则可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可是在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盲目地追求多元解读,而导致解读异化。为此提出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辩证统一的看法。

【关键词】问题解读 多元解读 一元解读 辩证统一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新课标下学生与老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应该是自主探索与主动引导相结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课堂上问题研讨便成为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作为反映生活的文学也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学生更是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例如小家碧玉是美,大江东去是美,晓风残月亦是美,霸王自绝亦美。如果我们太过强调标准与统一,那结果会使学生思维僵化。语文失去了灵性,阅读没有了激情,写作也成了负担。多元解读打破了传统的一元解读。解放了学生,活跃了课堂,培养了发散思维。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解读应是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辩证统一。

一、阅读过程中一元解读的需要与多元解读的必然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特点时,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在解读文本上,发生了由过去按照标准答案的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教师、学生与文本沟通的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

语文教学对文本的学习既需要体现读者个性的多元解读,也需要尊重和还原作者的创作主旨的一元解读。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有多种因素介入的复杂的动态活动过程,既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新的意义的动态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地逼近和再现作品本来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单一性,决定了阅读过程中一元解读的需要与趋势;而阅读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阅读过程中多元解读的必然性。

二、阅读过程中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辩证统一

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是脱离文本中心。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管是一千个还是多少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麦克白或李尔王。在多元解读的“大旗”之下,有些人抛开了语文教学是围绕文本的教学这一中心,不去引导学生理智地与文本交流,接受文本熏染,而是离开对文本正确的研读去追求所谓的个性阅读、独特体验。更有甚者把语文教学看成了徒有虚名的“思想跑马场”,使教学过程中本应该担负的语文能力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任务大打折扣,忽略了学生主体的真正精神参与和心灵体验。

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探究,与一般的生活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争鸣不同,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它总是反映着作者特定的对人生、自然、社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这种特定的“定型化”是读者改变不了,也不能随意试图去改变的。曾经有教师在上《变色龙》中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文中的奥楚篾洛夫?”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其中有个学生提出较为欣赏奥楚篾洛夫这种适应社会环境的生存本领。授课教师停顿数秒后依然肯定了学生这种新奇而大胆的观点。可是我们真的能够欣赏此人吗?真的能够因为学生言之有独特理由就肯定吗?不!楚篾洛夫这种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本领,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赞同学生,也就成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人,完全背离了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初衷,更为糟糕的是从此模糊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误导了学生。

多元解读应该在教师积极主动的引导下进行。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我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自发的分为男女两组相互提问效果不错,他们的问答有这样几个经典现摘录如下:

1.假如你是木兰的父亲,你让女儿代你从军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你不羞愧吗?

答:我不羞愧!面对外敌入侵,保家卫国是我的责任。可是我老了,那就送女儿去为国效力。我为什么要羞愧?我骄傲啊!

2.假如你是木兰她母亲,你会舍得女儿奔赴沙场,抛头露面吗?

答:虽然我心痛,我担心,但是,为了国家,为了民众,我依然送她出征保国!

3.假如你是和木兰是同伍的军士,当你看到战功赫赫的木兰是女的后,你不羞愧吗?

答:是有点,但是,人和人是不同的,有红花也有绿叶。我也为国家尽力了,我同样感到自豪。

4.假如你和木兰一样的境遇,你能和木兰一样吗?

答:为了父亲,为了国家,我义无反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假如木兰是现实中的女孩,你会娶她为妻吗?

生1答:我会!孝顺,勇敢,聪敏,这样的女孩能不要吗?

生2答:我不知道,这毕竟是假设,我现在还不知我要什么类型的。

生3答:我不敢,她太伟大。我只能仰视!

生4答:我要和她做朋友,我敬佩她,只是敬佩而已。

从他们的问答中自然体现了他们的感悟,看出对木兰形象的认识已非常深刻、到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产生其实应该正是读者与作者间无法彻底消除的“隔膜”和“距离”所产生的一种解读过程中的无可奈何的现象。在作者自己的心目中,“哈姆雷特”其实只有一个。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理性的组织课堂讨论,要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明白,解读首先是一种对文本及其作者的认同,寻找作品的最基本的含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与思考,从他人不同的角度,读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的“多元解读”才有意义。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读出多元,而是能把一元读出来,多元总是在一元基础上产生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含义都没有理解,又怎么能奢谈进行多元解读呢?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反复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学会调整自己的探究体验方向,由多姿多彩的极具个性化色彩的多元解读逐渐向具有意义上的共同指向性的一元解读无限逼近,最终到达两者的和谐辩证统一。

三、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共存共生品味文学之美

当我们明确了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辩证关系,再认真审视回顾一下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现,教学中的确开始出现一些未正确理解把握好多元解读的现象。为此,我们应该科学辨证地看待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共存共生关系,避免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文本、教师,我们的课堂在他们的对话中游走,总会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观。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在学生多元解读与文本价值取向这两极之间追寻张力,梳理其中的教学规则和应对策略,成就教学智慧。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品味生活之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辩证统一多元解读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平面设计中实用性与艺术性思辨
从生命伦理视角看现代公民精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