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009-09-18 08:50吴莳玉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光合作用问题情境生物学

吴莳玉

有效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问题情境”教学尤其适合生物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它能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利用自然现象、生活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生物学知识,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看到实物,利用自然现象,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真实的知识,其目的是学生先取得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首先这样设疑:在移栽植物时总是阴天或傍晚。“人们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秋天到了,杨树、槐树等阔叶树的叶子会渐渐掉落等等,你能解释这样的现象吗?通过这样的设疑,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讲的是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掌握蒸腾作用的过程及蒸腾作用的意义,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寻求答案。这样不仅主动有趣,而且能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利用学生自身和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建构任何知识,都必须从感性认识开始,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十分注重学生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再如,关于传染病的概念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疾病,如流行感冒、高血压、糖尿病、艾滋病等,让学生分析辨别一下。同时提出:哪些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此导出传染病的特点。这种提问是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又是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的概念,其效果比直接告诉学生传染病的概念要好得多。

三、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诸多的生物学理论或者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加强实验探究,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能促进学生领会实验设计思路,学会用实验验证规律,领会探究生物学规律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创造技能和思维训练。如鉴定骨成份的实验,课本提倡以探究方法进行。教学过程大致分为3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老师取一根长骨,用力折,很难折断,敲打几下,不容易敲碎。再取一根肋骨,用手轻轻弯折,看看弯曲的程度。指出骨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这时提出:骨由哪些成份构成的?再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探究这个课题。二是探究过程。老师先按课本中的实验内容简述材料用具、方法、步骤以及操作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老师巡视指导。三是得出结论: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指出骨的物理特性是由骨的成份决定的。本实验让学生动起手来,既感到新鲜,又颇有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通过比较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通过比较,区分事物的异同点,才能识别事物,把它归到一定类别中去。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任何事物都是可分的。在生物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明辨正误。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时,引导学生自己比较总结。例如,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呼吸作用在哪里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时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何时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植物分别吸收什么气体?放出什么气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上有什么区别?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而深入地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光合作用问题情境生物学
光合作用研究动向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爱上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