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的意义

2009-09-21 09:48
中国德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生

本刊记者

2008年5月23日,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下发了《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方法等作了充分说明,为“三生教育”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2008年6月24日,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再次下发《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渠道、形式和方法,包括要加强对“三生教育”的研究等内容作了明确要求,提出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步骤,要求处理好“三生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督导检查等。截至2008年12月,从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成的调研小组对云南省部分市、州及高校的调查来看,98.4%的学生对三生教育感兴趣,86.6%的学生认为“三生教育”对自己的成长十分有用,91.3%的教师认为“三生教育”的教材适合学生,并有72.5%的教师接受过“三生教育”的培训。“三生教育”获得了广大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为此,我们特别就“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及其思想内涵采访了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以下是罗崇敏厅长对“三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三生教育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反思的结果。”

三生教育的提出,是对教育特别是对素质教育、德育反思的结果,是教育实践的结果,也是教育研究的结果。我认为任何一个概念、观念和理论的提出,都应该是相对于我们现有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反思的结果。从某些方面讲,这种反思是一种创新和升华。我想,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应该体现在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上。

首先,我们一直在强调德育,在抓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不可否认,我们确实在素质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问题仍然很多,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妄下结论。尤其是我们的德育往往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干扰,实效性大打折扣。我们一定要看到教育价值的流失,看到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格上的缺陷。

其次,教育的功能是否在于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减轻学生负担一直是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在我正全面抓减负,我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云南教育的责任,而且是民族责任,是国家责任,“责任”提示我们应该做这样的事情。我认为我是从国家的角度、民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所以我提出来减负,表面上是减学生的负担,实际上是减家长的负担、家庭的负担、老师的负担、学校的负担、民族的负担、国家的负担。不要小看“减负”,我不是危言耸听,照目前这样发展下去,一代代的孩子就毁在考试的分数上。我认为一个有良知的教育管理者,一个有责任感的校长,一个合格的家长,一个有素质的老师,都应该高度重视减负问题。

再次,现在我们的教育,有一种很“滑稽”的现象,在幼儿园按照成年人的目标,按照科学家、领袖、伟人的目标来施教;在大学又按照幼儿、婴儿的要求来施教。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教育塑造人的功能,教育的目标不能定得过高。为什么我们社会上会出现诚信危机?为什么现在对教育投入很多,特别是对素质教育投入很多,但是功效跟我们花费的精力,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相一致?这就需要研究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目标的构建是否与人的要求、人性的要求、人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相一致。我们要反思教育应有的本质的功能意义到底发挥了没有,体现了没有。我们一定要反复证实教育的薄弱环节,不要过高地估计教育的功能。

第四,我们现在所推进的是以国际化的思维、以本土化的行动、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具有人本性、大众性、开放性、法治性、效益性等特征。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变革的时代发展教育,必须要找到一种普适性的教育价值观,普适于全体学生,普适于人民大众。

最后,要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是在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最关键的是品格素质。品格素质的培养是从幼儿一直到大学的系统工程,我们缺乏的是每一阶段的认真务实。其实一个人的心灵养卫,我这里用个中医的名词“养卫”,就是心灵的培养和捍卫,7岁前基本完成;行为习惯,女孩是12岁前,男孩是14岁前,基本养成。人的心灵养卫和行为养成,就是在幼年、少年阶段完成的,后面的教育是继续教育,是对这一过程的补充和完善。

根据这些分析,要抓素质教育,特别是德育,使素质教育事半功倍,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必须要找到一个载体和切入点。这需要坚持几个原则。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第二,要遵循人性规律,研究人的成长规律。第三,要分析共性要求。第四,要分析个性需要。第五,要分析社会需要。综合分析、认真研究之后,我们在去年2月份的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要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这是一种普适性教育,不光是对学生,对整个公民都要进行这样的教育,都应该进行这样的教育。我们应该反思一下,“生命、生存、生活”,我们对此到底了解了多少,认识了多少,感悟了多少,作为了多少。

“‘三生教育,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

在教育的基本理念方面,我认为现在我们国家教育价值流失。教育价值流失表现为学校的官场化、学术的市场化、学习的情场化。这里的“情场化”不是指情感,而是指老师和学生带着情绪去学习,不是理性地、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教育价值流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教育的最高价值和终极价值是什么?教育的最高价值,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全面发展;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走向幸福。我说的这个“人”不是个体人,而是社会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还有教育目标的确定,实际上和教育的最高价值和终极价值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从根本上讲,“三生教育”的意义在于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说,“三生教育”并不是教育理论创新,而是对教育本真的一种回归。

围绕“三生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把“三生教育”定义为: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水平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不但认知自然生命,还要认知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认知生存,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认知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要使人走向幸福。

我刚才说了教育是为了让人走向幸福,是从哲学上来思考的。我们经常讲哲学的功能是什么?一般的理解,哲学的功能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我认为这只是对手段的认识,哲学的功能是幸福世界。哲学是关于思维、社会、自然的科学,学了哲学最终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幸福世界。幸福世界包括人类的幸福和自然的幸福,就是人类、社会、自然的幸福。那么“三生教育”就是指向幸福的教育。这个幸福是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团体的幸福、民族的幸福、国家的幸福、人类的幸福、自然的幸福。

说到这里,我想谈一下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是什么?人们一般会说,教育是教书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当然我不否认这个概念的正确性、合理性,但我认为,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真育爱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原来的概念中,教书到底要教什么书,怎么会是教书呢,那个“书”是不是就一定是正确的?育人,到底要育什么人?其实不要把教育自身的力量说得过大,让受教育者很被动地来接受你。我认为,教真,就是教真理,使学生认识真理,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求取真知,认识真实,做真人,做真事。这也是对我们现在教育培育出来的“两面人”以及社会信任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育爱,是培育人的爱心,它培养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老师自身,要爱自己,爱别人,爱团体,爱家庭,爱民族,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自然,爱智慧,爱知识,爱真理。现在整个社会最缺失的就是爱心。所以我认为教育就是教真育爱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且教育一定要适应和引领,不能迎合,一旦盲目迎合社会的需要,必然导致教育价值的流失和教育本真的流失。这需要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共同去认识,并共同努力。

“‘三生教育的实施途径,要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要贯穿于幼儿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去。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动这项事业,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科学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这种教育应该是一种认知教育,认知教育应该让教材进课堂,但不是让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教材进课堂。教材很简单,但贴近孩子心灵。我举个例子:一个初三的学生抱着我们的教材,从晚上9点一直读到12点。母亲感到很惊奇,问他读什么书那么有兴趣,随后拿过了那本书,自己看了起来。这个孩子的母亲是位记者,对这些问题很敏感。第二天,这位母亲匆匆忙忙跑到我办公室说,遗憾啊,如果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用这样的教材,我们现在就不会这么费事了。所以这种认知教育体现了一种自主教育。

其次是体验教育。我们创造很多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说危机教育,学校发生地震、发生绑架、发生火灾,怎么来应对,怎么来逃生,怎么来求取生存,这些我们都是让学生到实地演练、现场演练。我们专门在高中开展死亡教育。开始的时候,我一直讲生存,后来有一位教授,在座谈的时候,说人要面对生,更要面对死,生死是人生的一对矛盾统一,应该搞死亡教育。我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把死亡教育编入了高中教材。小学生是不能学的,毕竟他们心理发展水平还未达到这个阶段。到高中专门有节课就是写遗书,这个引起很大的争论。有的人直接打电话跟我说,罗厅长,现在学生的自杀率就挺高的,写遗书之后,自杀率岂不更高?我说,不要紧吧,写写看看吧。我看了之后总结了一下,三种情况:第一种喊革命口号、坚贞不屈,“为了……而死”;第二种情况,写信给爸爸妈妈,写给同学,“我走了,对不起,你们把我培养这么大,对不起教育我的老师,我无法抗拒,但是我会把你们留给我的爱带着走”;还有一种情况,不会写,就跟写日记一样,没有深刻的体会。

第三是感悟教育,就是通过自己的认知、体验来感悟。这种感悟充满激情并且富有兴趣,而且对此有一种理性认识。特别是在学生时代,一旦感悟了之后,将会终身受用。它是一种自我感悟,不是老师教你怎么做,这种感悟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旦今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或者相关的事情,这种感悟一定会释放出一种能量,迸发出一种火花来。

以上说的是“三生教育”的方式,当然还有方法问题。

从整体来说,我们是以点带面,先搞试点。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在全省各州市,每个县选出1-2所学校,有的甚至是3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所,实施“三生教育”。经过对试点区的经验总结,在2009年3月1日,在全省再次扩大试点数量。试点了半年,这项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师生主动参与,学校的积极性普遍高涨。所以,我们就下决心推动这项工作。我们是把这项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来抓的,也是把它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还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来落实的。在落实中央的教育方针上,我认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通过“三生教育”真正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

从具体教育方法上说,第一是自主教育,是主体性教育。其实人都有自主意识,不要把成年人、教师的教育力量过分夸大。现在我们的孩子有反叛心理,就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太压抑了,好像是孩子生来就是被我们管的,要给我们压的,其实错了,这否定了人的自主性、自知性。所以,我们很注重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认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提高,最后达到自主生活。第二注重教育的务实性,通过老师的行为、家长的行为、社会的行为、身边的事情来进行教育。比如在我们职业高中阶段,我们请成功人士,结合他们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非常具有感染力。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注重说教,缺乏身教。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的教育和孩子们所遇到的实际现象,往往是两回事。第三是开放性教育,要面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以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孩子。不管孩子有什么想法,我认为都有他的合理性。我说的合理不一定是正确的。我说的是存在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包容他,循循善诱,依靠社会教育的力量,依靠家长、教师、同伴、社区等各种力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化,我们要相信孩子。

责任编辑/杨建伟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