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009-11-20 08:29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学生

田 程

[摘要]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健康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则是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呢?本文分别从“创设教学情景,还学生活泼天性;用‘情去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从‘新字下功夫,激发上进心态;开展课堂对话,疏通心理发展通道”四方面进行论证,说明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心理健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因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是本人的经验方法,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统一、人格稳定和心理与环境协调。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追求健康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则是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不管从哪种意义上看,语文教学与心理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呢?本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景,还学生活泼天性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而是因为它能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语文课不同于其它课,其中的语言或简炼准确,或活泼多姿,或生动形象,或含蓄幽默,或典雅俊逸,或质朴犀利,这是汉语言文字的独到之处。饶有趣味的学科要求教师能用更具趣味的语言体现出学科特点,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上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潜在的兴趣,可采用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擒一、造成悬念、讨论答辩、逆向思考等方法作为阅读的诱因,也可以充分调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光、电、声、像作用于学生的耳目,与文字相衬,入目入耳,最终达到入心的目的。教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有时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像童话中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煞有趣味。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把趣味性融入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超凡脱俗”,从我们教师口里讲出的真理就不再空洞,讲出的知识就不再枯燥。那么学生就会在一种心情舒畅的情境中汲取知识,保持天真活泼,从而形成进取向上的人格力量。

二、用“情”去教育,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作为一名教师,自身首先要对祖国文化充满热爱之情。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笔墨中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读讲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学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口,如出我心。

当然,“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咀嚼语言文字,贵在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教师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于漪老师备《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她的教案是和着泪水写出来的。备课之时,她想到总理几十个春秋南征北战,想到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想到总理的临终嘱咐,悲痛欲绝。而到她上课之时,则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以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轟动整个巴黎的新闻导入课文,请一位朗读基本功好的学生动情地诵读;再以“找”生字生发开去,带着学生和作者一起,从高山、大海,“找”到森林、边疆,从五洲四海“找”到祖国的心脏;学生们想象着全国人民寻找总理时那种急切的心情,体会着这痛彻肺腑的哀悼,课堂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三、从“新”字下功夫,激发上进心态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语文教学,毫无例外也把教学的目标之一定向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根本任务。

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即使某一种教学方法比较好,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也会缺乏活泼的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课文的愿望和现有语文能力的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使每篇课文的阅读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

四、开展课堂对话,疏通心理发展通道

课堂对话是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是现代教学论提倡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主要有三个层面。

一是保障课堂有序运转的对话,教师是课堂的调控者、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居高临下的指令,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因此,要维系课堂生动有序的运转,除了少量恰当的指令外,更多的应是师生情感的互动、情绪的感染、肢体语言的暗示、人格魅力的感召等无声语言的对话。

二是师生解读文本的对话。这是师生对话的核心内容。师生解读文本的对话,不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向对话。教师也不能凌驾于学生和文本之上,应走下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一道深入文本之中,一起品味,放飞思想,坦诚交流阅读的感受与困惑,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收获。

三是师生活动的互评对话。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老师应着眼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把握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发展的曲折、反复、失败、成功,从而形成锲而不舍的求索动力。

总之,现代教育注重学科渗透,心理教育进入“学科渗透”层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有“角色”意识,要把整体育人视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心理辅导过程。这样,语文课就会成为学生实现心理发展,个体性格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才算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高认知和高情感的与当代高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人。

参考文献:

[1]儿童个性发展与心理特点.人民出版社,1999.

[2]严春花.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教学文摘,2009,(3).

[3]王教刚.后进生转化工作点滴.教学文摘,2008,(12).

[4]抓住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注意力.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8-11-15.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心理健康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