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作用与制约因素

2009-12-02 10:20詹永顺陈小龙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终身体育意识高校

詹永顺 陈小龙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体育俱乐部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认为体育俱乐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 终身体育意识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许多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行了俱乐部教学制度,效果明显,学生非常欢迎,俱乐部制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它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展示平台[1]。促使学生在自主选择、参与活动中充分发挥兴趣爱好和运动潜能,成为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建设性的总结体育俱乐部的作用以及发展的影响因素。

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内涵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将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训练课等传统的体育形式等,取而代之以完全的俱乐部模式来运行。[2]学校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对体育进行管理,打破班级、年级、性别的限制,实现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以共同爱好的运动项为媒介组成的学生人群共同体进行体育活动。

2体育俱乐部的作用

2.1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及体育心理等。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与习惯的重要因素。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可以吸引学生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使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技术,使他们对所喜爱的运动技术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运动技术的发展,掌握欣赏和参加比赛时的规则要求等,逐渐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2.2 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是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既定目标,通过彼此协调而形成的联合行动[3]。它能改变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识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业成绩,提升教育教学的功能,充分感受到合作的价值,互惠互利,能够获得更直接、更快捷的帮助,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感受,增加了学生之间合作的机会和频率,宽松、自由的授课形式,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沟通与交流。

2.3 培养个性品质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它贯穿于人的一生,并影响着人的一生。在俱乐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活动项目、内容和形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其个性特征和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4 提高锻炼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心倾向,是自觉行动的动力。在俱乐部活动中,由于不受身体条件、练习时间、练习方式、项目内容、组织形式等的限制,活动中学生的自由度很高。在活动过中可以尽情地展现自我,释放学习压力,觉得在这种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自觉自愿的进行练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练习的兴趣。

2.5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体育俱乐部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围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主题,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展示平台。另外,除了俱乐部教学外,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宣传,各种体育知识专题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既吸引众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提高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服务。

3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制约因素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今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它对优化高校体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终身体育的有效措施,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并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

3.1 组织结构不健全

俱乐部组织不健全,分工不明,是当今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弊病。大部分高校缺乏一体化的俱乐部管理条例,指导方针不明确,学校对俱乐部的宏观管理不能有序地进行,学校、体育系部对俱乐部齐抓共管的局面不能形成,从而导致教师的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的引进、培训不能有计划地进行,直接影响到俱乐部在高校中的发展。

3.2 缺乏政策支持

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针对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制订相应的政策来引导俱乐部的健康发展。很多高校采取体育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由于政策滞后,教学并没有脱离以往的教学模式, 俱乐部教学并没有真正走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阴影。

3.3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满足俱乐部教学的要求,一些从事热门体育项目的教师奇缺。很多学校就地取材,将教师转项从事热门项目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技术不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3.4 加强场地器材建设

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实行俱乐部体制后,这种现象变得更加突出。俱乐部形式首先要求有足够的场地器材作保障;其次,俱乐部形式增加了许多新项目,要求学校花费更多的经费支出购买新器材;再者,由于俱乐部形式很受学生的喜爱,参与活动的人数大幅度提高,场地器材不足的现象变得更加突出。

4结论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体育向终身化发展;体育俱乐部具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校园的功能与作用。

5建议:

5.1高校体育俱乐部应该与体育教学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倡导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内容、教师、上课时间和参加次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保证学生随时可以参加俱乐部活动。

5.2根据学生性别、年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等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区别对待,每个层次都要有教师辅导,各层次的活动内容、方法和手段、具体要求和考核评价标准都应有所不同。把练习主要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参加锻炼的意识和进行锻炼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传授运动技术。

5.3在一个项目的俱乐部中,既要有低年级的学生,又要吸收高年级的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以老带新”,技术好的高年级学生可以帮助教师辅导带低年级技术差的同学,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缺乏这一现状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高年级时继续有意识地从事体育锻炼,让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和衔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能力。

5.4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按照学生的技术水平层次,制订不同的考核方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技术水平在俱乐部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惠玲,张春美.建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模式-体育俱乐部初探[J].体育学刊,1999,(2):9-10.

[2] 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6

[3] 朱玲珍.对普通高校教学实行俱乐部制的分析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43

作者简介:

詹永顺(1965.10--), 男,副教授 陕西兴平人,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陈小龙(1965.4--),男,教授 陕西泾阳人,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管理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终身体育意识高校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