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

2009-12-02 10:20何双清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小学教育语文

何双清

【摘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探析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入手,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一些创造性意见。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创新教育

一、绪论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小学语文教育是以中国几千年所沉积的最优秀的文化作为载体,以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提高作为前提的。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有着独特的开掘角度。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

对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化的创新。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的内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的核心是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学习实践,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各种能力。明确了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为核心的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这一点,并把其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能是什么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之外,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相互讨论时间,搞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的观点,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师应对敢于质疑或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使之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如特级教师支玉恒在上《古井》这一课时就有这样一个片段:课文学完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这个村子里没有这口古井,乡亲们的品质会怎么样?”支老师面对这个问题,处理得非常正确合理,他巧妙地建构了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刘公岛、邓世昌这一资源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引进了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样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挖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增强创造力。

创新因素蕴含在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如《司马光砸缸》一课,教学时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救人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进而从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按定势思维方式救人,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如果教师挖掘出了这一创新因素,通过训练,就能使学生既受到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

创新因素广泛分布在词、句、段、篇之中。词、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词、句理解和词、句运用上的创新。如《我要的是葫芦》,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句中“谢”这个词的词义,一般都理解为“脱落”(词典上也是这样注释的),如果我们不是照搬词典,而是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实地观察,就会发现,刚长出不久的小葫芦下面的花并未“脱落”,只是“枯萎”而已。不仅葫芦如此,南瓜、东瓜、丝瓜、西红柿也大都如此。

(三)改革创新教育的方法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则。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生情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地想学。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次,要变学生死记硬背为大胆质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多让学生实践,容易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变“任务学习”为“发展学习”。许多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不愿更深地探索未知领域,因而学生的潜能被埋没了,结果培养出了许多知识程度相当,各门功课水平类似的学生,他们由于缺乏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将来极少能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小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四)开展创新性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开放课外尘埃设施,课外活动要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有场地,有设施,语文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览导读服务活动,包括设立素质教育读书专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举办导读讲座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台、剧团。创新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发挥他们自己是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达成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统一的共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在质疑问难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更多的问题指向对关键性的词句的品味;在发散讨论、多元解读作交流时要有意识地点拨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贴切、描述的生动形象;在启发想象联想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变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表达。同样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真正体现通过训练语言来训练思维。所

以,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统一,这才是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宛磐,郭奇.语文教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 袁丽.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浅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1(5):148.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小学教育语文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