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2009-12-17 06:22贺小秀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双师型教师

贺小秀

摘要:结合我校实训实习条件的现状,积极探索出一种符合我校实际的前厂后校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难题,促进了教学,使学生劳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高,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就业竞争力;前校后厂模式

中职毕业生由于年龄小,学历低,他们既没有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又比不上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鼓励他们提高学历,一方面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创造技能培训条件,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我校实训实习现状分析

(一)资金投入不够,实习设备跟不上,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资金不足是当前我校面临的重要困难。职业教育具有投入大、消耗高的办学特点,中职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上好文化课,同时要重点开设好专业课,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学校实训实习条件跟不上,即使学校的老师具备的知识技能再高,教学的时间再多,学生学习的劲头再大,没有实践动手的机会,学生的职业能力也难以形成。这就需要学校具备相当数量的实训实习设备和场所。然而,目前政府的财政投入只能保证教职工基本工资的发放,学校的科研、交通、水电、校舍维修、教师培训、设备更新等一切费用都没有。经费缺乏使得我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学校必备的教学设备无力购买,实训基地无法开发,实验无法进行。从而导致教师教学中无法摆脱书本理论多,操作实习少的状况。如此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适应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

(二)“双师型”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校不仅需要大批文化课教师,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专业老师。“双师型”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我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首先要求中职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既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有“技师(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的实践技能。也就是说,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既要评聘中、高级讲师,取得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又要积极考评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等技术职称,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适应当今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前厂后校模式是提高我校学生技能培训的新路子

基于我校的实训实习现状,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摸索出了一种前厂后校实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我校学生的技能培训问题,狠抓技能培训,使学生毕业后,都有一技之长,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前厂后校模式的基本运作

所谓前厂后校模式就是指学校开设新专业之前,要先找好合作厂家,把学生的实训实习条件创造出来。园林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实训实习条件相对较好一些。近年来,结合中职教育办学的特点,围绕市场设专业,我校又先后开设了汽车维修与驾驶、缝纫、电子等新专业。新专业的开设,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实训实习的问题。第一,我们实训实习设备无力购买,基地建设滞后;第二,我们新聘任的大学生老师动手能力差,不具备“双师素质”。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利用我校土地资源的优势,我们积极与社会上的汽修厂、驾校、服装厂、电子厂等私营企业洽谈,把学校的门面出租给他们,把学校试验用地划给他们一部分建厂,办校,在租房,租地上对他们实行优惠政策,吸纳他们进来,我校结合课程安排无偿为他们提供劳动力,而他们为我校学生无偿提供实训,实习机会。

(二)前厂后校模式的成效

几年来,遵从互利双赢的原则,我校先后引进社会上汽修、驾校、服装、电子四个厂家进驻学校。从这几年的运作过程看,这种模式切实可行,符合我校实际,起到很好的成效。

1.很好地解决了我校学生的实训实习大难题

对于学校新设专业的实验实习设备、实训基地是一穷二白,要想上项目资金是不允许的,前厂后校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借助厂家的设备,来实现必备的教学实训实习,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2.有利于教材研究开发

实践教学涉及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资料,便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利于以岗位技术要求及发展趋势为依据去设计教学内容,使教材开发紧跟企业技术提升的步伐,有利于教材研究开发,尤其是实践教材。

3.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通过与厂家协调与沟通,选派一线教师到厂家挂职锻炼,与厂家员工同吃同住同上岗,时间要求每两年进厂实践不少于两个月,有效地加速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程。教师在下企业实践中,能获得更多直接经验,能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缩短毕业生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期

学生通过在厂家的实训实习,可以说是提早接触社会,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加强,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期。

(三)前厂后校模式操作中的思考

几年来,我校前厂后校模式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结起来要注意处理好一下几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双方互利双赢的利益关系

我们吸纳社会厂家进驻学校办厂、办校,要正确处理双方互利双赢的利益关系。前厂后校模式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牺牲学校利益追求片面发展,同时又不能不兼顾社会厂家合理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学校要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和厂家达成一个合理的协议,做到互利双赢。

2.正确处理课堂理论与实训实习的关系

学生在工厂实训实习是必要的,但书本知识也是不能少的。学生只有在弄清原理的前提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我们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另外,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决不能学生进校后,把学生放在这些厂里放任不管,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3.正确处理短期与长远的关系

前厂后校模式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发展来看,学校还是要着力提高办学实力,把这些实习工厂,实训场地置于学校的掌控之下,改变为学校的一部分,成为校办企业,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实训,实习。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双师型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