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愉快教学

2009-12-17 06:22徐翠红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激趣思考兴趣

徐翠红

[摘要]:愉快教学是愉快教育的中心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及创造进取,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愉快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激趣;兴趣;思考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营造愉快的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共同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否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精神,我们应大力发掘教材的特点,努力创设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学习氛围,而学习中轻松氛围的营造,正是愉快教学的激发。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活泼、和谐、发主、平等、欢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正是“愉快教学”。从心理学来说,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接受,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更应从不同的途径上为孩子们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熏陶他们愉快的心境,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灵活性较强或存在争议的知识和问题,教师应通过激励,引导学生大胆的登上讲台,将自己的观点、疑问加以发表、分析,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当家作主”。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特色及时代教育的精神,让教师教得愉快,学生也学得开心。

二、创设愉快的情境

好玩、爱表现自我是小朋友的普通天性,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一种好强、爱“面子”的“冲动”。这就是要求教师们要依据他们的这些心理特征、年龄和教材因素,创造形象生动的和谐育人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师生都在愉悦中“执行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的要多鼓励少斥责,多一些直观演示和生动的启示,少一些空调的说教和机械的填鸭,并且要多些弯下腰来,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在这种愉悦、和谐的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自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选择教法,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以巧妙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授“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猜谜:“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钟面的特点和时、分、秒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了儿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如,“认识物体和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将知识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完成调查表——找找家里有多少个什么图形,努力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情境中掌握知识。另外,教师要尽力将知识“游戏”化,如乘车、送信、排队、拍手、找朋友等的游戏方式,均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经过精心设计,安排到数学教学中,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由间接转直接,让师生都从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教育者要积极参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让我们的教学更愉快、效率更高。

三、寻找愉快的良机

愉快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愉快教学有利于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的开展。我们要以“细心”去耕耘一切,善于在关键时、疑难时、障碍时捕捉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愉快良机,趁机进行教导。如,在教学“按多种标准分类”一课时,由于学生受到上一课时“单一标准分类”的影响,当有的学生提出按形状分类,有的学生说出了可以按颜色分类,有的又提出了可以按角来分类等多种不同的意见时,老师都给予肯定。正当部分学生正处于疑惑之际,教师“即兴起浪”,利用学生好奇的心进行教学。又如,在解决“小狗摘下了2个苹果,树上还有5个,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的的逆向思维的习题时,由于学生以往所接触都是顺向思维的问题。所以,初步接触这样的题型时,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出现了错误,学生都表现不思其解时,教师及时抓紧时机,化难点于矛盾中,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解决了问题。其实,教学中和谐的良机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是无处不有的,只要我们善于捕捉,乐于利用这些点滴的和谐良机进行教学,为教学活动增添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乐——善学——乐学”的过程中愉快学习,愉快发展。

四、抓住学生的心理,在“险”中突破

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应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种种体验及享受成功的喜悦。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既乐于探索又善于探索,就要在学生的心理特征方面下功夫。例如教学《太阳》这一课:

师:同学们,太阳到底有多大呢?

生:130万个地球那么大。

师:福建大吗?可与中国比,谁大?

生:中国大。

师:可中国与地球一比又小了,地球大吧?

生:大。

师:地球这么大,但130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大家说,太阳大不大?

生:大。

师:太阳真的有这么大吗?一定是书上写错了,因为我每次见到的太阳都只不过盘子那么大。没想到书还会骗我们。

这一下,教室“唰”地热闹起来,大家都急耦想为老师解决问题,在同学中出现了一股争先恐后的气氛。

良好的心境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自由联想,使学生记忆清晰、思维敏捷,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猜你喜欢
激趣思考兴趣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