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

2009-12-17 06:22丰丽芬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初中科学教学情境

丰丽芬

摘要: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标理念的关键。在《科学》学习中应让学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异想天开,去自主探究,去萌发创新意识,在探究学习中应“还学生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关键词:课程标准 探究活动 自主学习 教学情境 初中科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育只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在《科学》学习中应让学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异想天开,去自主探究,去萌发创新意识,在探究学习中应“还学生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下面是我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其探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在课堂教学中不随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无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对回答错误或通过探究得出错误结论的学生,教师更应注意他们发生错误的原因。要时刻记住,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guider(向导)而不是guarder(看守)。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不再居高临下地命令学生,而是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协作、纠错,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双向信息交流,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有提高,才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提问的数量与质量,培养质疑精神,为科学探究活动“踩油门”。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挖掘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谚语和诗句来引导学生学习,创设宽松的情景,活跃课堂气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分析生物体六大基本特征时,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了生物的遗传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又以“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强调了生物的变异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引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说明蛇咬的惊吓和痛苦,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引用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明温度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又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间桃花始盛开”说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温度的影响。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和中心任务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例如,在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时,教师先问学生:“如果把乒乓球压入水中,手放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乒乓球会上浮,教师演示,证明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接着教师引导“如果把乒乓球放入去底且口朝下的雪碧瓶中(瓶盖已打开),用手按住乒乓球,倒满水后手放开,结果又会如何?”许多学生认为乒乓球仍上浮,但实验演示乒乓球没有上浮,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想要了解其中的奥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三、诱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也深有体会地

说:“打开一切科学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起来的突破口。当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我在课前先带领学生到校园的花坛每个土层里去找小动物,当看到蚯蚓时,有许多女同学很害怕,因为平时很少有学生去碰这种粘乎乎的小动物。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采用了教师演示来消除学生害怕心理,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上课时我首先为学生作出表率,把蚯蚓放在手心上、手背上、然后与蚯蚓进行亲密“接吻”;并向他们介绍美国孩子在探究蚯蚓过程中的大胆举动,教师的示范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也纷纷动手,在探究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如:蚯蚓为什么总是向潮湿的土壤中爬去?蚯蚓是吃什么的?蚯蚓有没有眼睛等等提出了许多问题,勇敢地迈出探究的第一步。教材中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跟踪蚂蚁”、“玩泥巴”等活动,让学生在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际能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培养,而且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超出了我的预料。每节课都是下课铃已响,可学生的问题还是不断,他们的讨论、争议还那么激烈,让我真是不忍心打断他们。

四、引导学生拓展探究空间

如今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然而课堂的探究时间与空间毕竟有限。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昂然兴趣。这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例如,可以让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在家里进行学习探究,自筹家庭实验室或实验箱,利用家庭生活中现成的器具,主动结合教学内容自主进行研究活动,进行一些科技小制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创新能力。

另外,还可以拓展外出参观考察的探究空间,节假日外出参观旅游已成为当今消费的时尚,而这也正好为学生探究提供了大好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事先了解目的地的特点,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一些学习中的问题,并就观察到的现象再提出一些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比如引导他们在购物场所体验电梯中的受力;旅游途中探究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乘坐飞机时体验超重与失重现象等等,如此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探究的习惯,使学习与探究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努力引导学生拓展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探究不仅仅是教师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更应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和习惯,成为学生自身创新学习的动力及终身探究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2]徐勇:《拓展探究时空落实课标理念》,《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0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初中科学教学情境
微课不微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