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的“低效”现象透视

2010-03-21 02:00
物理通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低效初高中高中物理

刘 玲

(灌南高级中学 江苏 灌南 222500)

高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与初中物理衔接的内容,如力、速度、牛顿第一定律、功、功率等等.在这些内容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学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初高中物理教学脱节,会造成课堂教学的种种“低效”现象,这不仅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降低,严重的还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课堂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还导致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为了切实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结合笔者在人教版《必修-1》中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产生“低效”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1 高中物理教学“低效”现象案例

1.1 案例1——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上课开始要求学生用手拍课桌,谈感受;鼓掌,谈感受;请学生穿上溜冰鞋相互推,谈感受;让穿上溜冰鞋的同学推墙壁,谈感受.相互讨论、交流,归纳小结……老师总结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如此这般,为了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花了大半堂课时间,接下来教师演示两弹簧测力计对拉,说明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最后教师把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告诉学生,简单解释几句就下课了.

1.2 案例2——重力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河水为什么总是向低处流?跳伞的人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抛出去的物体为什么总会下落?教师和学生还列举了许多现象引入重力的概念.接着通过例题讲解公式G=mg的运用,最后通过实验画图分析比较得出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一节课时间也差不多了,最后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教师给出重力加速与纬度的关系以及重心的有关知识,不得不草草下课.

从以上教学案例,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很多类似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了导入新课的方法,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然后满怀激情地激发学生,问他们知不知道或愿不愿意知道其中的奥秘,而当学生满怀兴奋地说“愿意”时,教师似乎认为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然而,事实上这些事情学生在初中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知道,所有的“发现”与“兴奋”,不过是教师一厢情愿做样子罢了.可见,这些提问是“虚问”,对学生的思维不产生实际意义和效果.教师虽提出问题,但是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类似的问题、启发的现象在我们课堂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一些观摩课和公开课中这种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较多.这种忽视学生基础,从零开始的做法,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失去兴趣.这种视学生的原有学习状况不顾而一味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当今提倡的高效课堂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产生这些低效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2 高中物理教学“低效”现象原因分析

2.1 初高中教材衔接不畅

人教版新教材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和调整,但在力、速度、牛顿定律等初高中衔接章节上有重复现象,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和初中知识衔接,有的是初中重点学习的内容,在高中课本中仍然重复出现.在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地方,初中教师已花足功夫,而很多高中教师在这些问题上仍然浪费大量的时间,常常是事倍功半.由于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好教材,高中物理难学的说法像紧箍咒套住一部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

2.2 初高中物理教学脱节

高中物理教师不清楚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不知道现在初中教材体系和教学要求,不了解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对初中物理教材、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了解,不清楚学生初中物理学习情况,造成初高中物理教学脱节.不少学校初高中分校后,很多年轻教师毕业后直接到高级中学任教,从初中一直循环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师很少. 即使有些教师教过初中物理,由于现在初中教材的变化,也不能准确把握那些衔接的知识点具体要求,仍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弱.

2.3 教师物理素养欠缺

著名特级教师于先生曾说:“现在很多教师拿到课题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实验等等. ”企图以花架子哗众取宠.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动了不少脑筋,想通过学生体验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手段,体现多样化教学方式,物理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宝贵的时间在教师毫无启发性的提问与形式上的讨论中流失了.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低效”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策略和方法,这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 实施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3.1 统观全局 整体把握教材体系

不少教师说课越来越难上.大家都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也意味着平庸,这是很可怕的评价.教学的真正亮点是对教材的透彻理解.每个课题首先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当把教材真正读懂了,教学方法也随之而来了,自然课也上得简单了.特级教师李先生说过:“这个法那个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教学不要为亮点而煞费苦心,而要在最根本的问题上下功夫.高中物理教师应通读初高中《物理》,甚至小学《自然》,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初高中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把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从教材确切了解各个年级段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统观全局,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联系;权衡取舍,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哪个是本节的探究重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已经对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充分、详尽地探究.出于对初高中良好衔接的考虑,高中教材(和课堂教学)应该重点探究“静摩擦力”,而以“实验证明”四字简要带出滑动摩擦力定律的内容.而大多数教师把精力和时间花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上.这种处理方法的原因无非是滑动摩擦力的探究便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实验操作和控制变量.换言之,趋易避难而已.但是这样的处理方法已经偏离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更脱离了高中教学实际,只是在对初中探究过程做了些无谓的重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而非机械地“照本宣科”.只有当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有了较深的感受和体悟,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纵横捭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高中教师不仅要熟悉高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还要积极主动去了解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求.要注意各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要求之间的联系,各个知识点有什么区别.全面掌握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物理知识.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及准确把握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上面案例1中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理解上来看,应该把重点放在不管什么情况下(静止物体、运动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相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变化、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学生通过对作用力和反作力与平衡力的比较,分清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也应在这里,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应该作淡化处理(初中物理已学过).案例2中只需学生简单回顾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因为这也是初中物理重点掌握的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重点是重力加速度与纬度的关系以及重心的有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引导、调控和激励.

3.2 了解学生实际 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讲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限于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听”下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的正确分析,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所以,要切实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要了解学生上这节课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2)要了解对某个问题学生是怎样思考的.

只有掌握了这些,教师的教学和备课才能切实具有针对性,这样的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上课如果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有些看似严密、科学、符合逻辑,但未必能与学生的思维“合拍”.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真实思路和想法,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有目的性地解决学生头脑中的疑难问题,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出发,关注学生的“关注点”,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如果能提出一些切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既然鸡蛋对石头的力与石头对鸡蛋的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为什么鸡蛋破了而石头却完整无损呢?既然拨河时双方力量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输赢呢?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是相等的,为什么车还能前进?”“某个商人把鱼从北极贩运到赤道附近的某个国家,发现重量少了,而数量没变,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质量均匀的圆环它的重心在哪里?如何确定一个质量均匀而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呢?动手做做看.”此时的学生肯定跃跃欲试.只有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过跳跃方可摘到的“果子”,学生才有摘取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了哪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知道学生学习物理的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教师应首先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例如,在力学的基础知识一章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深后引入一些新的知识.如,力的初步概念和力的图示,属于复习性内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初步知识,初中也接触过.高中学习电学的电阻定律时,可以利用初中所学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来同化.如果在教学中注意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就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大部分新知识.

3.3 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素养

为了有效实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提高教师素养,更新教学理念迫在眉睫.教师要有储备意识,不断增进自身的知识积累,努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各个学校订阅了许多物理杂志,很多高中教师只看自己教的高中物理内容,不关心初中物理教学动态,长此以往对初中物理教学形成盲区,也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判断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的素养,尤其是物理素养,素养高,能够要言不烦,画龙点睛.素养低,则常常画蛇添足.如果教师树立了向时间要效益的意识,那么低效的课堂就会大大减少.

3.4 加强双向交流 促成双赢局面

为了切实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要做好与学生间的课前沟通和交流,要真正基于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安排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了解可以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依据,这样的教学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初高中物理教师间的交流与与合作,从而避免初高中教学的脱节,形成初高中一条龙的大教育观.

要想真正提高“低效”课堂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是教学的前提;更新观念,理解教材,提高教师素养是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走出物理课堂教学“低效”的迷途.

猜你喜欢
低效初高中高中物理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