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
——科学与人文漫话之十一

2010-03-21 02:00钱时惕
物理通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冲动意志信仰

钱时惕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2)

科学活动强调理性,而人文活动中非理性往往占据主导.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角度来说,什么是理性? 什么是非理性?应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1 理性的涵义

“理性”来自希腊文“λovos”(罗各斯).

“理性”或“罗各斯”包括逻辑、规律、秩序等多种含意.

1.1 逻辑

逻辑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思维有一定规则(例如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三段论式……).违背这些规则,不符合逻辑,就为不说理.数学则是一种符号化的逻辑.科学强调数学的应用.

1.2 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确定趋向.理性认为世界存在着因果性及规律性,科学的任务就是找出因果性及规律性.只有按规律办事,才是理性的.不按规律办事往往失败,就是非理性的.

1.3 秩序

从静态上来看,秩序是指人或物处于一定的位置,表现出的条理性、规则性.就动态而言,秩序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规定性、重复性.

秩序是从规律引申来的,既然事物都有规律性,因此,在处理事物时,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或秩序,一切按规则或秩序办事才是理性的.

概括起来,崇尚理性,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思维要符合逻辑;(2)认定事物有因果性及规律性;(3)思想及行为要符合规律性及人们为反映规律性而构建的规则及秩序.

2 非理性的涵义

非理性是相对理性而言,它们不遵守逻辑规则, 往往从人的(原始)本性出发,进行思维或行动.非理性包括意志、情感、兴趣、冲动、欲望、信仰等.

2.1 意志

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两个方面.感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感性刺激的能力,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感性刺激(疼痛、流血、炎热、冰冷……)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理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理性刺激的能力,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理性刺激(赞颂、毁誉、引诱、精神压力……)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

2.2 情感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亲人、恋人、朋友、国家、家乡、事物、个人……)的内心牵挂及受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思念、眷恋、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忧虑、憎恨等.情感中最主要的是亲情、爱情、友情.

2.3 兴趣

兴趣是人对特定的事物、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关心、很投入.例如,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兴趣的极端形式是迷恋.

2.4 冲动

冲动是人受到某种刺激时,情绪特别强烈,几乎不受理性控制的一种心理与(或)生理反应现象. 冲动可表现为行为上的,也可表现为思想意识上的.

冲动是生命的一种特性,是与生俱来的,是蕴藏在人类基因中的一种因素.

2.5 欲望

欲望是人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欲望是人的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的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人的一切进取活动,无论是升学、就业、经商、结婚、创新、创业等都是人的某种欲望驱动的结果.

2.6 信仰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现实和理想的正确认识.科学信仰属于理性,非科学信仰属于非理性.

3 对理性的评价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是有规律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追求的目标都是通过已知求未知,探求研究对象的本来面貌(或者说客观情况,真实情况)及运动(或活动)的规律.为了实现科学追求的目标,必须强调理性.因为理性在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

(1)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

(2)解释作用

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

(3)预见作用

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4 对非理性的评价

人文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宗教、日常生活等领域.因为人文活动的主体是人,而非理性因素(意志、情感、兴趣、冲动、欲望、信仰……)本质上是由人的本能所决定的. 因此,从人文角度说,或者从人文主义角度说,非理性因素有其存在的合理方面,因为它属于人的一种需求.在一定范围内,非理性因素有积极的作用:

(1)动力作用

欲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世间一切人类的活动,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艺术、教育等都是人类一定欲望驱动的结果.

兴趣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很多人正是在兴趣的激励下,不辞辛苦、不怕疲倦地从事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技术发明等.

信仰也是一种动力,它激励人们为追求及实现自己的信仰而艰苦奋斗.

(2)抗压作用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这种或那种打击或困难,意志则是抵抗压力的主要力量.意志坚强不屈的人,有可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最后取得胜利.意志薄弱的人则往往挺不住败下阵来.

(3)凝聚作用

情感是把人与人联系、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由于亲情把一家人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由于友情把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结合起来共同创业,由于爱情使恋人享受欢欣与甜蜜以及繁衍生命,由于爱国主义情感不同的人能够团结起来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而共同奋斗等等.

5 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

5.1 理性与非理性是人性的两面

不论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是人的属性.非理性(意志、情感、兴趣、冲动、欲望、信仰……)是以个人的基因为基础而在人生道路上逐渐形成的.为什么有的人意志特别坚强? 为什么有的人情感非常丰富? 为什么有的人兴趣十分广泛?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冲动? 为什么有的人欲望难以满足? 如此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个人基因所决定的.而理性则主要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培养出来的,但也与个人的基因有关.

实际上,一个人的理性和非理性是统一的,统一于个人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理性和非理性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在对待事物时比例有所不同.抹杀了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无法理解有关人的一切.

5.2 理性与非理性是互补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既需要理性也需非理性,各有各的用途.例如,科学研究主要依赖理性思维,但顽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等非理性的因素也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在恋爱的时候,情感起主要作用,但不能忘记理性,否则,容易走进歧途.所以,有人说没有理性的非理性是盲目的、危险的;没有非理性的理性是空洞的、乏味的.

5.3 非理性不能超出理性的底线

从人文角度说,非理性因素有其存在的合理方面.因为非理性因素(意志、情感、兴趣、冲动、欲望、信仰……)本质上是由人的本能所决定的,属于人类的一种需求,在一定范围内,非理性因素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个人的非理性因素应该受到尊重.但是必须注意,非理性的东西不能超出理性的底线(道德与法律,法律是最后底线),否则,就可能走向违背规律、破坏秩序、甚至触犯法律等的歧途,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应该防止的.

5.4 要严格区分非理性与非理性主义

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 非理性被看成有害的东西而受到批判.其主要原因在于把非理性与非理性主义混为一谈. 非理性主义把非理性因素(意志、情感、兴趣、冲动、欲望、信仰……)的作用夸大、绝对化,否定或限制理性的作用.如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直觉至上论等,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意志、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从而走向谬误.这种非理性主义当然应该受到批判. 但非理性与非理性主义并不相同.非理性因素(意志、情感、兴趣、冲动、欲望、信仰……)多是人的一种本能,即人性的一个方面,非理性因素完全可能与理性结合起来而形成一种正面合力.

参考文献

1 夏军.非理性世界.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2 胡敏中.理性的彼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王勤. 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 钱时惕.规律及其三种主要形式.物理通报,2010(7):85

猜你喜欢
冲动意志信仰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冲动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