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低效的原因与改善路径*

2010-04-05 20:01卜庆信刘永恒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24期
关键词:理论学校教育

● 卜庆信 刘永恒

教学反思低效的原因与改善路径*

● 卜庆信 刘永恒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教学反思是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分别从教师和学校两个层面分析了目前教学反思低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让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教学反思;教师;评价;成长

一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现状是:教师们的自我反思就是写教学后记,为了应付不加思考随便写一些或从网上复制、拼凑一些材料。教师的生活状态很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反思的心态[1]。那么,造成教师教学反思低效的原因何在?如何改善呢?

从教师层面讲,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反思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们认为拿出精力进行反思,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不想、不愿进行反思。

其次,缺乏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城市及偏远乡镇农村的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论甚少,缺乏反思所必需的相关知识,自身即使有反思的愿望,但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或者反思浮在表面,不能深入下去。

第三,教学监控能力偏低。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分为三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第四,教学观念滞后。有些教龄较长的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对提高教学成绩也有一定的效果,他们不愿意改变,反思的意识差。

从学校层面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重教学,轻反思。学校把精力放在常规教学上,不重视教师反思,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创造宽松的反思环境,给教师提供、创造的反思机会少,给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少,导致教学反思的氛围不浓。

二、重制度,轻落实。学校为强化反思工作的开展或者配合上级检查,借鉴典型案例,制定了系统全面严格有序的制度,但是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

三、重实践,轻评价。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教师的关注点还是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而教学成绩提高的许多方法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成为优秀教师就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成绩高,而他们的教学成绩高的原因,许多是高压、专制甚至是惩罚得来的。

四、重“硬件”,轻“软件”。缺少可以借鉴的典型反思案例,缺少相应的具体指导,致使反思流于肤浅和零散,难以系统化,教师的反思水平难以逐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主张的改善建议主要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来谈。

一、学校方面

(一)“个案剖析”,为反思提供策略保证

解剖具体案例,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可以全体教师共同观摩名师课,有条件最好聘请专家参与。先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再由学校领导、专家进行指导,从教学技巧到教育理念,从目标确定到达成情况,从现象到本质,全面剖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师了解反思的内容、方法等;可以开展教师间相互听课,对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弊病进行分析归因与诊断,进行同行探讨性反馈;教导处、教研室成员进课堂听课,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指导;通过运用校研活动的公开课、示范课等示范性干预,帮助教师将以往的、他人的教学监控经验有效地移植应用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去,能培养教师的迁移能力。教学实践中的行为其实都受到了某种或某些理论的影响,只是有时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些理论的存在,有时意识不到。通过专家和指导者的参与,促使教师能够认真思索,讨论自己行为背后的理论及其形成原因,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组织“沙龙”,发挥专题研究的作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学校给教师提供机会,让教师把这些困惑交流出来,然后选择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在进行对话时,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它需要群体的支持。教师个体通过语言,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问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不同的观念。学校每周组织一次教师沙龙,每单元本年级组都要进行集体备课,每学期都要组织优质课评选。学校要有措施,有策略,为教师反思铺路搭桥,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提供可行的策略。

(三)以人为本,营造氛围

要改革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形成良好的教师教学反思的氛围和环境。改变把对教师的评定和奖惩同所教学科、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相联系的做法,形成教师批评和自我批评、坦诚相见、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教风、校风,形成教师发展的共同体。

二、教师方面

(一)及时“充电”,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就必须强化教师反复学习、运用教育理论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将教育理论知识纳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并据此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念。然后,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对所碰到的问题作多维度的理论分析,并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信念,直至自己的教育实践越来越能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教师通过与理论文献的对话,在获得深厚理论底蕴的同时,不断实现自我理解、自我反思和持续成长,通过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二)反思学生的学,教学相长

反思学生的学也就是要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的学习态度,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反思学生学习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知识、情感等方面)。“了解学生对教学的体验是一个教师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的、首要的知识,没有这些知识,所有的教育技能都将失去意义。”[2]这是因为学生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课程安排及课堂组织形式等进行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闪光点与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通过学生,教师可以摒弃自己的许多‘霸权假定’(Brookfield,1995);通过学生,教师会把教学当做一项研究来对待,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3]

(三)与同事积极对话,共同提高

在对话讨论中,教师必须坦诚地说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向别人讲自己教学的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问题或请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共同探讨、相互对话中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形成的解决问题策略才能为所有参与者共享。教师叙事是生命的印迹,是实践的凝结,是理论与实践的链接,它能够“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育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4]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总是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达到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目的。

[1]张伟平等.当前中小学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7,28(6):69-73.

[2]赵昌本.教师在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成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3]王映学,赵兴奎.教学反思:概念、意义及其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56.

[4]王木 丹.教师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教育研究[J].2005,26,(2):58-61.

*本文是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研究》(课题编号:2008G185)成果。

卜庆信/山东武城第三小学校长,主要研究小学教学理论 刘永恒/德州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研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理论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坚持理论创新
题解教育『三问』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