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教学意境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2010-04-11 12:40郝景平
化学教与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美育

郝景平

(临漳县第一中学河北临漳056600)

创设课堂教学意境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郝景平

(临漳县第一中学河北临漳056600)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方面。本文介绍了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环境、气氛之美,如何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健全学生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美好品德。

关键词:化学美;美育;美的心灵

当代研究认为:美可以养德、促智、健体,可以张扬个性,强化自主性,唤醒生命意识。因此,化学教学必须重视美育探索。教师要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营造仪表美、语言美、板书美、实验美、知识美等,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分辨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美的激情定格,完善他们的气质、性格、意志等个性特征,使他们自觉形成对假、丑、恶的摈弃,对真、善、美的无限热爱和追求。

一、营造课堂教学环境、气氛之美,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首先,教师在仪表、语言、板书以及教态上使学生感受到行为美和情景美。衣着简洁、朴素、落落大方。教态从容自如,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富有朝气。板书清晰漂亮,布局合理。声音清晰悦耳,流利畅达,抑扬顿挫。所讲授的内容要博采精用,成竹在胸;语言要条理清楚,简练准确,善于启迪;表达要浅白通俗,形象生动,富于文采。如“元素化合价歌”、“溶解性歌”等顺口溜对所学知识的生动总结;“真金不怕火炼”、“水滴石穿”、“石灰吟”等俗语、成语、诗歌的及时讲解;描述试管,“彻身洁亮心地明,变幻无穷腹中生”……让学生从视、听两方面感受到美的熏陶,必然思维活跃,随着教师讲课的节拍思索、探究,有时也会从教师一个巧妙的解答或自身细小的发现而微笑、而深思。

其次,要重视教育工作的情感性。人们说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一场艺术表演,无论技巧如何高超,布景如何华美,如果缺乏真情实感,就难以打动观众,获得满意的艺术效果。教育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心灵的撞击。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哪里就有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演示实验”积极让学生参与;在学生阅读和沉思中一段轻音乐的播放,一句巧妙的提示,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丝会心的微笑等等,都能为学生输送丰富的精神营养,创造出一种融洽、良好的心理、教学氛围,从而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使其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富于创造性,也就会把学生导向一种人际关系美、精神享受美的优美境界。

二、展现化学自然美,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

化学是美的,但化学并非美术,某些化学之美,往往容易被人所忽视。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规范的操作,将化学之美充分展示于学生面前,激发其审美感知,丰富其审美经验,发展其审美创造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化学物质美

蓝色的胆矾、黄色的硫、白色的石灰、红色的铜、紫色的碘……无一不显示出物质的色彩美;珍珠、钻石、宝石、水晶更为璀璨夺目,美不胜收。无论天然而成的自然美景,还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这么多形态、颜色各异的物质,在教师那敏锐的目光下,如一点点美的火星,不断迸发、散落,学生一定会陶醉于这天女散花般的审美境界中,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知识产生感叹和赞美。

2.化学结构美

物质结构之美具有美的严谨性、均衡对称性和节奏韵律性等特点。教学中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联想,使其在对自然造物的神奇发出惊叹之余,产生情感共鸣。如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层所具有的朦胧美、纳米技术所具有的精致美、金刚石等原子晶体的空间网状结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稳定结构、共价键的饱和性等,全都表现了美的严谨性。又如水分子、富勒烯、立方烷、晶体等无不展现出对称美。还有,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不正是美的节奏韵律性的充分体现吗?

3.化学变化美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化学实验里,我们都能被化学变化中出人意料的现象所折服。节日夜空五彩缤纷的焰火,自然美景的形成;化学实验中沉淀的生成,气体的逸出,颜色的改变,气味的变化,声音的突发,四射的光芒,美丽的喷泉,绚丽多彩的水中花园,神奇的滴水生火、魔棒点灯等;再有实验中各种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装置设计,教师规范的操作等等,都会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变化的奇异美,以及严谨、准确、简洁、有序的实验之美。

4.化学理论美

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是科学美的源泉,化学理论正是这美与真的统一。自然界中成千上万种物质,它们之间的所有差别和联系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改变温度、改变压强、改变浓度,都可以使不同的化学反应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所有这些情况也可概括成一句话: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减弱改变”,多么精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美求真,以真寻美,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激情和创造性。

三、以史为鉴,诱发学生美的创造性,培养其追求真理之美德

科学发展史就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历史。印度科学家钱德拉塞卡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做过一次题为《科学中的美和对美的追求》的发言,他指出: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自然的,他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

化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同样凝聚着化学家们美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过程,必然给他们今后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模型,并为科学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追求真理的精神所震撼,使之潜移默化地成为鼓励学生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

门捷列夫总结提出元素周期律之前,元素只发现60多种。在科学积累缺乏,科学观念和实验技术简陋的时代,面对元素之间杂乱无章的关系,门捷列夫据他信奉的“真理的理论必然是美的”原则,借用纸牌的联想和音乐的想象,通过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方法,谱写出了优美的元素周期律。不仅把化学的研究发展带入了一个系统化的新纪元,同时他的超前性化学美学思想给人以深刻的方法论启迪。又如凯库勒在朦胧中想象苯分子排成蛇阵呈圆圈状狂舞,从这个现象中得到启发,找出了六角形环状苯分子结构。美国化学家Kroto等在发现了C60分子后,受建筑学家布基明斯特·富勒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设计的宏伟的薄壳建筑物——由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构成的启发,终将C60笼状结构确定。其它如氧气的发现,水、甲烷、乙醇分子结构的确定等,更是化学史中颇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为创新思维和科学求真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典型教例。

另外,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本人所具有的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令人敬佩的高尚品德,为探索化学世界奥秘不畏艰险、不求名利、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生活而默默无闻地工作的感人事迹。达到以美示真,陶冶学生心灵,净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比如,19世纪末,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电离学说,遭到了他的导师和当时著名的化学家包括门捷列夫的反对。经过10年,阿伦尼乌斯不断地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最终电离理论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居里夫人为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将自己新发现的元素起名为“Po”,还将她用半生时间研究提炼出的无价之宝“镭”献给了医学机构。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建碱厂,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垄断,并将“侯氏制碱法”公布于世。这些都体现了科学家的至善至美的精神风貌。

总之,化学学科中蕴藏着许多美的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创造出美的教育活动,教师本人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善于从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美的火星,使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晖.思维·实验与化学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2]胡志刚.化学审美心理探秘.化学教育[J],2001,(10):13~16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1-0031-02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11.017

猜你喜欢
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别让体育和美育沦为一纸空文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育史料·孟宪承演讲《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