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4-11 12:40朱靖
化学教与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组内思维教师

朱靖

(徐州市第七中学江苏徐州221011)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朱靖

(徐州市第七中学江苏徐州221011)

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交流表达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上通过生生间的有效思维碰撞,从而达到相互启发、互相补充、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之教育功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化学教师在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上出现了较大偏差,他们追求的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而是将合作学习演变成了对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追求。因而使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尤其在公开课、示范课上,合作学习成了“灵丹妙药”,成了“课改的标签”,逢课必用、开课必贴。由于教师在实施中引导不当、调控不力,导致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表演化,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本文就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影响合作学习效率的因素很多,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教师主导功能的弱化

在合作学习中,常因教师主导功能的弱化而导致合作学习的低效。主要是教师启发、引导、组织、管理上不到位,造成了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责任分工不清,思维障碍得不到及时化解,合作成果得不到总结提升,以致课堂纪律涣散、活动无序、活而不实等。具体表现为:在小组合作时,不少教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有的在讲台旁边等待、观望,有的无目的的在小组间来回走动,有的如“蜻蜓点水”般的在各小组巡回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依次听取回报,回报完毕便宣告合作学习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几乎可有可无,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一种缺乏引导、指导,缺少管理、监控的自由放任状态。

2.合作学习的泛化、形式化

一些教师为了迎合课改形式,调节课堂气氛,课堂上频频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使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缺少对合作学习内容的精心设计,给出的合作内容缺少思维深度,缺少合作价值,纯粹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合作而合作。这种形式从表面上看来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实际上多数学生处于一种无效思维或浅层次思维状态,能力得不到培养,知识得不到落实。再者一些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内容,如化学概念、定义、定律、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等陈述性知识,教师却让学生分组讨论,既影响了学生独立思维品质的形成,又造成了事倍功半,效率低下的后果。

3.学生参与度低下

不少化学教师的课堂,合作学习变成了少数人的交流。在小组活动时,每组只有1-2位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宰着课堂,夸夸其谈,其他多数学生在旁观、在静听,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更有少部分学生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在闲聊、玩耍、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等。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事前缺少明确的责任分工,个体学习任务不明确;二是教师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三是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合作习惯没有养成。

4.小组划分欠科学

有些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他们缺少对组内成员的分析研究,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差异、兴趣爱好等合理搭配,而是简单地按照学生的座位顺序就近分组。这就造成了小组间的力量不均衡,竞争不公平。有的小组强强结合,讨论时你争我抢、谁也不让谁,显得十分霸道(这类学生多数只善于表达,不善于倾听、尊重)。有的小组整体力量比较薄弱,组内缺少优秀学生的引领和带动,再加上他们胆怯、自卑、缺乏自信等,在小组合作时常常束手无策、一言不发,而出现合作冷场现象,造成合作学习无法进行下去。

二、问题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强化教师主导,彰显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时,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就合作学习而言它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与调控下,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则依赖于教师主导功能的到位程度。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小组活动前教师要依据考纲和课标的要求,围绕学习目标,精选合作学习内容、确定合作主题、优化问题设计、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呈现方式尽可能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如指导小组成员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独立完成各自的角色;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互助、学会尊重、善于思考、勇于表达;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开展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特别涉及到一些安全性实验,如浓酸、浓碱的使用,易燃、易爆等合作探究实验,教师必须特别强调实验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以确保合作学习安全。再者,教师要有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调研、倾听、发现问题,当学生在合作中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启发、引导,化解思维障碍;当学生讨论内容偏离学习主题时,要及时给以纠偏和指导,使之回到正确轨道上来。要特别加强对合作学习纪律的管理,做好有效组织与调控,以确保每位学生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积极参与、思维活跃、高效互动;从而使整个合作学习过程达到“动”与“静”的有序转化,“收”与“放”的辨证统一,“活”与“实”的完美和谐。

小组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专题陈述、小组汇报、交流表达、共享成果。为此,教师还要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梳理知识、构建网络。从而使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理性化,零散知识系统化,并完成由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迁移。

2.精选合作内容,优化问题设计

精选合作学习内容、优化问题设计,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在选择合作学习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围绕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不能只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应以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为主旨。因此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进行问题设置,以确保合作学习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效互动。

(2)围绕教学难点和学生普遍存疑惑的知识点来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一些难度高、思维容量大的知识,单凭教师的讲授或学生自学很难解决问题,这类知识可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组织教学。课堂上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生生间的讨论、争辩、质疑、释疑、互启、互补等有效思维碰撞,求得问题解决,加强理解、巩固记忆。

(3)围绕多元性开放性知识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对一些知识容量大、内涵和外延丰富的知识点,适宜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探讨,提出不同见解,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如在进行无机物间相互转化教学时,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分析反应条件,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除精选合作学习内容外,还要优化问题设计,使提出的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要注重问题的情境创设,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技、环境保护等背景材料,以激发学生合作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3.精心组织引导,确保高效参与

学生参与度低下严重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有效的参与其中,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1)明确任务,各司其职

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在每次小组活动前,组内成员都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如在合作探究实验中,谁来进行实验操作,谁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等,要让每位学生都清楚各自在合作学习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进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表达展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个人不能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

(2)加强组织引导,培养参与意识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习惯和能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技巧及交流互动能力。要加强组织引导,严格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在合作讨论时,必须做到学生一人主讲、人人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见解;既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也要有意识的推荐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作为第一发言人,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参与意识,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3)科学评价,有效激励

科学的评价机制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合作热情及参与意识。在评价内容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①任务完成情况;②组内学生的参与度及参与热情;③是否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④团结协作情况;⑤个人职责的履行情况;⑥实验操作的规范性;⑦提出观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⑧合作成果的共享等方面。在评价形式上要做到小组整体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鼓励组际间的公平竞争,又要关注组内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要给予表扬,对弱势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以肯定,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4.科学分组,优势互补

要保证合作学习过程中生生间的有效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组内人数的相对适中,实践证明每组人员以4-6人为宜,过少不利于生生间的协作配合、交流互动;太多难以保证组内每位成员的充分参与。二是小组的科学划分,在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本着组际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组际同质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便于优势互补。因此分组前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智力、能力、兴趣、性格等。同一个小组中尽可能做到优、中、差生的合理搭配。男女生的适当搭配,内向型学生和外向型学生的合理分配,动手能力强和动手动力差的学生搭配等,以保证合作学习中成员间的互相带动、互相促进、协调配合、优势互补,使合作学习高效实施。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对教师而言,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完善、提升;对学生而言,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培养合作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团队意识。当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良好的合作习惯养成了,就会主动高效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1

[2]汪霞.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J].教育科学研究,2004,(12)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1-0018-02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11.009

猜你喜欢
组内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