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探究 踏实结论
——教育新政下化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初探

2010-04-11 12:40
化学教与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周期表化学科学

张 霞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江苏 如东 226400)

近年来, 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在一步步的推进中,今年的教育新政更是对整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尤其是选修学科。 作为化学学科而言,课时的大量缩减,并不意味着教学要求的降低,相反,新政对教学成果的要求更为灵活,尤其注重化学等级与学生语数外成绩的匹配性。 由于采用了等级的评价方式,学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情绪,给化学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尴尬。 在这样的背景下,化学的任务可以很直观的理解为为语数外服务,要在不占用语数外时间的前提下,很好地与语数外成绩相匹配,这样的化学教学就是成功的。 好像我们在讨论物质的工业生产时,除了考虑反应速率、反应进行的程度,我们还要考虑反应条件所对应的成本,在综合这些因素之后,我们选择的生产流程才是最合理的,联系到我们教学上来,也是如此。用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高的产品,课堂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学科教学问什么要质量,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 因此,构建有效课堂,确切的说,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 本文拟就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一节为教学案例, 简述以情境创设导入,以实在探究主打,以踏实结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化学高效课堂模式构建的理论探讨

课堂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又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案的策略体系。 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是互相依存的,教学模式的百花齐放,源于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高效课堂模式就是在众多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模式。

本文讨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非常丰富的, 情境创设可以上溯到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因素。 其基本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此轮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某一行为,其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于动机,而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 科学是人类心灵和智慧的壮丽探险,其任务就在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发现科学规律的基本活动,也是人们认识科学现象,获得并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并非是科学家的专利, 学生也可以针对一定的问题,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展开探究活动,只不过由于知识、经验的差异而导致学生建立的假设与事实之间的符合程度,以及由于科学方法的水平差异而在试验环节开展的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在基本过程、要素上是相同的。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高效课堂应该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 (1)高效课堂应当是平实的。 所谓平实,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 (2)高效课堂应当是真实的。 所谓真实,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 提倡自主创新、张扬个性与合作学习,这是正确的,但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继承优良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 (3)高效课堂应当是丰实的。 所谓丰实,是指课堂有生成性,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所升华。 (4)高效课堂应当是扎实的。 所谓扎实,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仅限于少数学生与教师互动,大多数学生充当听众。

“最好的教育是老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以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发展;最坏的教育是老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 ”我个人认为, 所有教学理论是否得到了合理而高效的运用,可以先参照叶澜教授的“四实”标准去努力,然后最终都可以用这样朴素的实践标准来自我鉴定。

二、化学高效课堂模式简述

本教学模式的使用一般用于新授课,比如化学实验中的简单计量,元素周期表的认识等等。 这些知识点在中学里的最终教学目标其实是多方面的,以元素周期表为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段很好的化学史教学素材,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形成的了解,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素养, 是此节教学的一个情感目标;元素周期表是目前人类已知的100多种化学元素的一个基本梳理,它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关于元素结构和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这些规律性变化的基础,其实也是元素周期表的一个编排原则,因此,此节教学的一个技能目标,那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能复述其结构,知道位置与结构的基本关系;而在整个元素周期表的研究中,学生应该认识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的重要性,知道分类是进行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科学方法, 此为方法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服务这些目标,整合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我所用。

本着这样的目标,对元素周期表的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简述如下:

首先通过简单的情境创设,以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人门捷列夫与镓的发现者之间一个争论引入矛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一个性质,一个用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却不如门捷列夫用自制的元素周期表来预测的来得准确,后者是如何做到的呢? 矛盾情境的作用在此处一下子使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神奇产生了想要探究的学习欲望。

在主体探究部分,先通过学生自主对熟悉元素的列举、分类,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分类结果与元素周期表一致的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分类不一致的体验科学探究的挫折,然后给出化学史上科学家们对元素周期表的不倦探索,并插播了一段关于门捷列夫的视频(类似于新闻纪录片), 让学生自主从中体会出科学研究的酸甜苦辣。 在学生情感被充分激发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探究1到18号元素的基本编排,借助了多媒体的演示,在学生实实在在对18种元素编排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析、总结并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编排原则。 最后通过几个简单题目,让学生很快学会了元素周期表中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转换。 这里实际上已经开始很明显的踏实结论了。 所谓踏实结论,就是踏踏实实的回到我们要学习的基本知识点上。 我个人认为在中学化学课堂里,开放性结论固然需要,因为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并不是化学研究的终点,很多理论可能还有很多拓展的空间, 但类似于元素周期表结构与位置这样的结论,完全可以很直接,很明确的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因为此节课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目标还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灵活应用。 更直白的说,中学学习元素周期表,主要是学习一种工具,而这样的工具已经通过前面科学家们艰苦卓越的努力基本成熟,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模式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 更自然的认识并更快的掌握元素周期表,让它为我们学习更多复杂的元素化合物引路。

猜你喜欢
周期表化学科学
原子家谱——元素周期表
巧用相对位置关系图解答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试题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元素周期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元素周期表中“不能说的秘密”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