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战略转型,增强舆论引导、决策咨询、业务创新三种能力

2010-07-27 03:24
中国记者 2010年2期
关键词:新华社

何 平

(作者是新华社总编辑;本文为作者2010年1月8日在新华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略有删节)

一、总结经验,深化认识,积极探索建设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增强推进战略转型的自觉性。

刚刚过去的2009年,新华社全体同志在社党组领导下,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新闻信息报道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成效显著,亮点频现,精彩纷呈。可以说,这是一个战略转型的突破之年,是事业发展的跨越之年,是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年,是开拓创新的奋进之年。

—在新闻报道上,我们以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热情讴歌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光辉历程,着力弘扬了爱国主义伟大精神,深刻揭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广阔前景,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报道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信心为着力点,突出宣传中央采取的沉着应对、化危为机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明显成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我们圆满完成了温家宝总理到新华网在线交流、人大政协两会、汶川地震一周年、乌鲁木齐“7·5”事件、“国际儿童日”、澳门回归十周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报道,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无论是公开内参、对内对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络报刊,采用率、有效性和影响力都进一步提高。

—在战略转型上,以开设视频新闻供稿线路特别是开办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为突破,在构建“三位一体”的报道格局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多媒体建设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业务拓展上,以成功举办世界媒体峰会为标志,新华社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以独家专访温家宝总理为收官之作,进一步强化了新华社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关注和好评。

—在思想观念上,全社上下对实现战略转型的认识更加统一,思路更加清晰,行动更加自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工作和业务建设成效不断显现出来。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社采编和技术、营销、后勤、党务、人事、行政等各方面共同奋斗的结果,是离退休老同志有力支持的结果。

回顾成绩,总结经验,集中起来就是,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在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怎样建设现代国家通讯社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新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新华社根本属性,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世界性国家通讯社体现了新华社的基本职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而不能无视甚至违背规律;现代通讯社是对新华社的时代要求,要求我们必须以“三个拓展”为途径,实现从传统通讯社向现代通讯社的战略转型。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发挥着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的重要作用,拥有不可替代的明显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权威地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种优势和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循守旧者衰,与时俱进者强。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紧迫感,加快推进战略转型,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决策咨询能力、业务创新能力。

—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是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必然要求。

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引导舆论,就是通过及时传播信息、主动设置议题,传递主流声音,影响广大受众,从而使社会舆论向着预期方向发展,凝聚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力量。

巩固和强化主流舆论强势,绝不是“卡拉OK”式的自说自话,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同。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最大的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我们报道的公信度、权威性和影响力都来自于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充分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坚决维护他们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从内容上讲,应当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己任,同时具有掌握社会舆论话语权的能力,具有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从方法上讲,应当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上不缺位,在海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上不失语,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积极回应海外受众的关切,让事实本身说话,让典型说明问题,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用平等的方式交流,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从手段上讲,应当积极适应媒体格局的新变化,努力提高综合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能力,加快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受众多、影响大的现代传播体系,增强传播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正确引导国内舆论、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目的。

—增强决策咨询能力是履行“耳目”“智库”职能的重要举措。

加强耳目、智库建设,要求我们不仅要成为新闻信息的提供者,还应成为对决策有参谋、智囊作用的咨询者。信息影响决策,决策事关成败。据统计,世界上每倒闭1000家大企业,85%是因为决策失误。新华社要发挥对中央决策的参谋咨询作用,就要发挥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优势就是,我们拥有一个遍及海内外、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拥有一支能够真实、客观、准确、全面反映情况并能作出独立思考与判断、能提出真知灼见的采编队伍,拥有一条直达中央、十分畅通的信息报送渠道。

基于这样的优势,我们要在智库建设上突出以下特色:一是体现新闻性。这是我们有别于任何其他智库的最大特色。我们反映的内容应紧扣当前新闻焦点,围绕中央最关心、最急迫想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表述方法上,尽可能用新闻事实作为论据,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理。二是加强典型性。新闻的最大优势在于典型报道。我们的内部调研也应重在发现典型、解剖典型,通过典型揭示普遍,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三是注重对策性。发现并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更为重要,这是履行智库职责的基本要求。要善于从难点中发现亮点,从谜团中理出头绪,从困境中找到出路。四是把握前瞻性。新闻报道通常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客观反映,那么对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事实如何把握?这是对我们发现力、洞察力、预见性、前瞻性的考验。风起于青萍之末。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总会有一些征兆、迹象、苗头,关键是我们能否及时捕捉,善于发现带有趋势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这是比较难的,但也是智库建设中至关重要的。

—增强业务创新能力是新华社实现战略转型的动力源泉。

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时空观”被颠覆,媒体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实时性、移动性、开放性、互动性越来越成为现代新闻传播的主流和趋势,博客、播客、“推特”(Twitter)等多元传播的新方式,正在对媒体传播方式构成挑战。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只有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加快推进战略转型,才能顺应形势发展变化,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是改变,是创造,是发展。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观念从制约和束缚实现战略转型的框框和做法中解放出来,回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途径。要尊重规律,探索规律,掌握规律。不断深化“已知”,积极探索“未知”,尤其是探索掌握和运用多媒体业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一条符合建设现代通讯社要求的创造性的发展道路。要超越历史,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创新是一种发展,但不是一般性发展,而是跨越式发展,是对前人、他人和自我已有成功经验的新超越,既继承前人又不拘泥陈规,既借鉴他人又不简单照搬,既肯定自我又不盲目自大,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创新报道内容、业务流程、工作模式、组织架构、体制机制,为实现战略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必须看到,在战略转型中,我们还有一些不适应之处,主要有: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有待提高。有的部门、分社一些同志对“三个拓展”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存在着肤浅甚至片面理解。比如由立足国内向参与国际竞争拓展,不少从事国内报道的同志往往认为于己无关,是从事国际报道的同志的事。具体表现为重国内报道,轻对外发稿,缺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意识。二是在多媒体报道手段综合运用上还需要加强。从总社到分社,如何实现从文字与图片“两翼齐飞”到文字、图片和音视频“三位一体”转变,尚有不少距离,还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三是在职业化水平上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新闻采集能力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的首发率、深度报道的原创率和国际新闻的自采率,英文等外文采编能力和多媒体运用能力以及防堵差错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对这些差距,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紧紧围绕中央战略部署,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在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方面迈出新步伐。

2010年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之年,是“十一五”规划完成并开始筹划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承前启后之年,也是新华社推进战略转型的深化之年,是事业发展的基本建设之年。

关于2010年工作,李从军同志已经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根据从军同志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全年工作,围绕“六个着力”全面推进全年工作,按照“六项具体要求”贯彻落实全年工作,力争达到在体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重点工作上获得新成果,在重大项目上取得新进展,在传播能力上得到新提升,使新华社事业再上新台阶的“五个新”的工作目标。

就今年新闻报道工作而言,我们要以“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为统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把继续组织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确保“十一五”规划胜利完成作为全年报道的重点。

一要加强形势宣传。要通过报道中央采取正确措施,使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的显著成效,进一步坚定人们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同时也要辩证分析经济运行中不稳固、不确定、不平衡因素,引导人们充分认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必要性。

二要加强政策解读。要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宣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重点围绕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五个更加注重”进行报道,引导干部群众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三要加强典型报道。要深入报道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各自实际抓落实的新进展、新成效、新亮点,要通过“促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促转变·节能减排”“促转变·扩消费”等栏目,着力推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中出现的新典型、新创造、新经验。

四要加强热点引导。要对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民生问题和通胀预期、产能过剩、收入分配、贸易保护主义、低碳经济等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加以密切关注,进行深入调研,引导人们理性分析、正确看待,并通过内部报道提出对策建议。

在突出报道重点的同时,还要注意统筹兼顾、全面把握。要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十一届全国人大政协三次会议、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残运会以及西部大开发10周年、抗美援朝6 0周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等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要节点组织好相关报道,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全面履行我们的职责。

需要提醒的是,要全面履行好新华社新闻信息各项报道职责,在具体方法上要注意抓好六个统筹。

(一)统筹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

旗帜鲜明、浓墨重彩地开展正面宣传,是党的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趋势,我们应当看到,没有多样,社会就缺乏活力;而没有主流,社会就缺少凝聚力。作为主流媒体,我们的责任就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主流引领多样。

要以主流引领多样,就必须使正面报道在群众中产生共鸣,必须在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上下功夫。要善于把科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朴素道理,把标语口号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把抽象概念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多发现一些启迪人的典型,多讲述一些吸引人的故事,多运用一些感动人的细节,更加注重平等交流,更多地采用双向互动,增强报道的贴近性、亲和力。要把政策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等作为正面报道的重点,精心组织,着力策划,并通过社办各类终端的重要版面、重要页面、重要时段等加以突出展示,形成正面舆论强势。要以开设“严平走近”栏目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改进正面典型宣传,不断推出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感动中国人物。

需要明确的是,以正面报道为主,绝不意味着只报喜不报忧,对社会生活中假恶丑的现象采取回避态度。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二者虽然角度各异,但目标一致,殊途同归。舆论监督报道把握得当,同样可以产生正面效应。因此,在加强和改进正面报道的同时,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进行舆论监督,发挥激浊扬清、匡扶正义的作用。要注意防止被一些部门和企业“危机公关”而放弃舆论监督的职责。同时,越是加强舆论监督报道,越要注意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统一。在报道内容上,要注意准确性,事实必须经得起任何检验、质疑和推敲。在报道方法上,要注意辩证性,注意理性思考,辩证分析,客观表述,防止情绪化、片面性,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在报道效果上,要注意建设性,有利于抑恶扬善,兴利除弊,弘扬社会正气,有利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维护党和政府形象。

(二)统筹权威发布和热点引导

权威发布是新华社一大优势,必须进一步加强。一要加强信息权威发布。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央新闻采访报道,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加以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二要加强政策权威解读。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深入介绍其来龙去脉、产生经过、决策背景和意义影响。要通过办好“权威访谈”栏目,加强对中央和地方省部级党政领导、国内外权威人士和知名专家学者的高端采访,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和解释性;三要加强新闻权威评论。在网络时代,人们面对的是信息的泛滥。而有思想深度的评论性报道,则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谁能够有效掌握这一稀缺资源,谁就能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围绕中央大政方针、国内外重大事件、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以新华时评、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和新华社社评方式,响亮地发出新华社的声音,用正确的思想引导社会舆论,用有说服力的观点凝聚各方共识。

需要指出的是,报道的权威性,绝不是居高临下的生硬说教,也不是一厢情愿的单向灌输,而应当体现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及时介入与积极回应上,体现在向群众析事明理、解疑释惑上,体现在指导性与贴近性的有机结合上。要继续发挥“新华视点”栏目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作用,并努力办好新栏目“焦点面对面”,在众说纷纭的社会舆论中发挥“定音鼓”作用。同时,由于热点问题往往比较敏感,因此,对这类问题既要敢于引导,又要善于引导,注重理性客观,力求稳妥把握,做到既不回避、不缺位、不失语,也不炒作、不渲染、不添乱,着眼建设性,体现负责任,要有利于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促进问题解决,推动改进工作。

(三)统筹日常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

日常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作为通讯社,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海内外传播海量新闻信息,构成了我们报道运行的常态。如何使常态报道不致流于平淡,很重要的是加强组织指挥、创意策划。为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舆情动向,善于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特别要从被动地应对网上舆论和西方媒体所设置的议题,向主动设置议题、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转变,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去年以来,新华社在世界媒体峰会、“国际儿童日”以及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一周年、“暖冬2009”大型年终经济报道等重大活动、重点报道、重要节点上,主动设置议题,加强创意策划,积累了有益经验。今年,要继续落实好总编室《关于加强新闻报道创意策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创意策划运行机制,完善创意策划工作流程,提升创意策划整体水平。

如果说日常报道是常规性报道,那么,突发事件报道则属于非常规性报道。正因为其非常规性,故对受众而言,具有爆炸性,会在瞬间产生强大的信息冲击波;对媒体而言,则具有挑战性,是对能否在第一时间率先报道,从而抢占舆论制高点的考验。

中央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特别是中办、国办关于《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和中宣部《关于及时为新华社提供权威信息的通知》等重要文件,为新华社及时报道突发事件,积极引导和有效影响海内外舆论提供了政策保障。去年以来,我们在建立与各地各部门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强化报道组织指挥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第一声音方面,与国内外一些媒体和中央对我们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的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正确引导的报道原则,我们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要努力做到:突出一个“快”字,力求一个“准”字,把握一个“稳”字。快,就是发稿时效要快,第一时间率先报道,先声夺人。准,就是事实要准,防止片面追求快而出现错报。稳,就是报道把握要稳,把握好流向、流量、流程。特别是在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秉持人文情怀,弘扬人道精神,彰显人性光辉,防止只见物不见人,只见领导不见群众,只见冷冰冰的抽象数字,不见活生生人的情感。

突发事件难就难在不可以“预知”,但我们可以做到事先“预谋”。为此,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和新华社报道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培训及各项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与各地各部门建立起来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加强舆情动向和信息线索的收集研判,进一步拓宽信息来源;优化采编流程,建立跨部门、多媒体的统一发稿平台,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发稿时效。

(四)统筹公开报道和参考报道

我们常说,新华社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这决定了我们必须统筹好公开和参考报道。就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而言,公开与参考报道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对新闻事实的真实客观反映。区别在于传播对象、渠道、范围不同。因此,无论公开还是参考报道,都必须建立在对新闻事实的深入采访基础之上,特别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调研基础之上。

调查研究是我们搞好全部报道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强智库建设的前提条件。在调研选题上,要注意针对性。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外交全局,特别是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十二五”规划制定,围绕国际经济政治力量对比发生的新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凸显的新动向等带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确定选题,思中央之所想,解中央之所忧。在调研方法上,要体现科学性。要坚持用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观察、分析事物的思想武器,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防止被表象所迷惑,防止人云亦云。同时注意打通国内国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对改革与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联系思考,综合研判。在调研成果上,要突出对策性。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更要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和对策建议。为此,要努力做到“两个深入”:一是采访作风要深入,克服浮躁心态,真正深入基层,掌握一手材料,获得感性认识。二是分析研究要深入,防止浅尝辄止,要把掌握的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素材加以消化、梳理、概括、提炼,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出对中央决策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华社智库建设和内参工作的意见》,形成以参考报道业务为核心,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对策研究为特色,以服务中央决策为目的的参谋咨询体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国内外重大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提升参考报道水平,努力打造具有新华社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库”。

(五)统筹对内报道和对外报道

就引导国内舆论而言,由于新华社所处的特殊地位,我们拥有引导舆论的主导权。但就对外报道而言,我们是否掌握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权和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艰巨的任务。

加强改进对外报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切实提高对塑造国家形象、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国际社会眼中,中国崛起不可阻挡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公认的事实,分歧在于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是威胁还是机遇?这里,既有恶意和偏见,也有无知与误解。从国家利益看,如果我们不能向世界说明,中国是一个爱和平、谋发展、求合作的负责任的国家,我们就难以赢得一个客观友善的、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从新华社的角度看,如果我们不能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传播能力,我们就不可能打破西方媒体垄断国际舆论的局面,也就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通讯社。为此,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加强对外报道的重要意义,把满足国内读者需求与贴近海外受众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把引导国内舆论与影响国际舆论有机统一起来,把巩固和强化国内主流舆论强势与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增强统筹国内国际报道的意识,真正树立内外报道并举的观念。

其次要解决增强传播能力问题。要把提高自采率、首发率、原创率,作为加强改进国际报道的基础性建设和着力点,以中国视角报道国际新闻,坚决扭转过度依赖照转照抄外电外报的状况。目前,新华社正在加强海外阵地建设,驻外分社总数已达120多个,超过法新社。但需要明确的是,拥有“采集网络”不等于拥有“采集能力”。没有采集力就谈不上影响力。如果我们不着力改变这种现状,那么我们就永远改变不了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建设国际一流媒体也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为此我们必须把提高“三率”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加强改进对外报道,一定要充分遵循国际传播的客观规律,善于运用跨文化传播技巧,力求实现中外不同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一要做到中国新闻,国际表达。即新闻故事是中国的,但报道手法应当是国际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应当是世界通行的。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阅读习惯,以他们听得懂、易理解、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报道。二要做到寓理于事,亲和平实。要善于通过故事叙述,增强报道的生动性;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善于通过背景交代,增加报道的解释性;善于通过人情味表达,增强报道的贴近性。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平衡。加强改进对外报道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自信,二是可信。只有自信,才能做到可信。前者是对我们自己所讲,后者是对海外受众而言。要想人家觉得我们的报道可信,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自信。因为一个真实的中国是最有魅力的,用不着刻意粉饰。讲成绩,恰如其分;讲问题,实事求是。一旦有了这种自信,我们就能更加真实、客观、全面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世界也会因为我们的坦诚而认同我们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从而增加对中国的信任和信赖。四要做到以我为主,别中求同。宣传中国,最重要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立场主张、文化魅力和民族特色,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力量,维护中国利益。同时,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善于在人类的共同关切、共同话题和共同价值追求上选择报道题材,以引起最广泛的共鸣,赢得最广泛的认同,进而站在政治和道义的制高点上。

(六)统筹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

战略转型意味着改变。但变中亦有不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基本职能、核心价值、传统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变化的是传播的方式、手段、渠道、载体。在推进战略转型,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的时候,要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传统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要把不断推出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作为业务建设的永恒追求。各部门和分社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围绕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集中优秀的业务骨干,全力打造立意高、文风好、写作精、手法新的精品佳作,树立起一流的业务标杆,成为全社乃至新闻界的经典示范,不断提升新华社报道总体水平。

同时,要把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应当看到,传统业务因为了有新媒体介入如虎添翼,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而新媒体则凭借着传统业务的独特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得以站在比其他媒体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果说,去年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三位一体”的多媒体报道架构,那么今后的重点应当是,在多媒体融合上取得新的进展。融合不是简单集合。前者是化学反应,后者是物理反应,二者有着本质区别。要实现从“集合”到“融合”,一是必须转变报道组织指挥方式。切实把文字、图片、电视、网络、手机等报道统筹予以考虑,通盘给予谋划,综合加以运用。二是必须完善发稿流程。真正形成与多媒体报道相适应的采集、编辑、审核、播发的新的流程。三是必须增强多媒体报道的技能。从记者到编辑,从稿件签发人到终审发稿人,都必须努力掌握运用多媒体的报道技能,实现从只能采集文字、图片新闻,到能够同时具备采集编发音频、视频报道能力的全媒体记者(编辑)转变。

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以提高多媒体的指挥策划能力为龙头,进一步增强总编室和部门、分社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手段的能力,尽快组建多媒体今日新闻及突发事件报道指挥中心,形成跨部门的多媒体发稿架构。二是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开播为突破口,充分运用新的报道终端,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特别要抓紧筹备英文环球频道,确保7月1日如期开播。同时,要继续深化同黑龙江卫视等电视媒体的合作,扩大新华社视频报道影响。三是以新华网改制为契机,积极发展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等业务,更广泛地占领新媒体市场。四是以《 望》与辽宁电视台合办“评辨天下”为试点,积极探索平面媒体与电视、网络媒体的互动。同时进一步办好报纸网站、手机报、电子杂志等,充分运用新媒体,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

三、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大力弘扬以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新华精神,勇攀高峰,再创佳绩。

如果说,过去一年的付出值得我们回味,过去一年的成绩值得我们骄傲,那么新的一年,我们又将面对新的使命和新的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社党组的工作部署,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努力开创新闻报道等各项工作新局面。

第一,加强形势研判,服务工作大局。新闻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要有效引导舆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我们应当从中国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和平崛起的背景下,明确自己的时代方位;从中国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这两个维度,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从数字、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带来的传媒业深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中,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来,统一到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上来,为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要紧紧围绕我国面临的难得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于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定位,始终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在对我“捧杀”的舆论面前不上当,保持清醒;在对我“抹黑”的攻击面前不惧怕,沉着应对,积极回应“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等杂音噪音,努力扭转偏见,不断消除误解,有效化解疑虑,塑造中国改革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

第二,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文风。报道要上去,记者要下去。我们的新闻报道要深入,首先在采访作风上要深入。特别是部门和分社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新闻报道业务上,深入实际,靠前指挥,求真务实,率先垂范。自采率、原创率、首发率从何而来?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守在宾馆里,依靠从网上扒现成材料,通过文传编现成稿件可以实现。

现代通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可以改变我们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但从新闻记者职业准则和职业精神的角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没有对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没有与采访对象的近距离接触,没有与人民群众心贴心的情感交流,很难想象我们能采制出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现场感和冲击力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报道。文风反映作风,作风决定文风。凡采访作风漂浮,文字也必定肤浅。我们要大力提倡深入采访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闭门造车的漂浮之风,努力使我们的报道在文风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同时,作为总社编辑部,也有一个转变工作作风问题。要把对分社业务的指挥同对分社报道的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多为基层着想,多为一线记者排忧解难。

第三,加强措施落实,推进战略转型。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华社战略转型步伐,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原则、措施都已明确,关键是要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可行的措施、奋发有为的工作抓好落实。要把有关工作任务具体分解,做到任务落实到岗位,责任落实到人员,防止只布置不检查,只安排不督办,只是泛泛号召而没有具体措施和行动。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思想观念上,从事国内报道的同志,要进一步树立内外并举的观念,要从“全国观点”向“全球视野”转变。从事国际报道的同志,要进一步强化“国际报道,中国视角”的意识,从过度依赖编发外电外报向更多地采集自采原创新闻转变;在工作方式上,要把多媒体报道贯穿于报道组织、指挥策划、采集、加工、编发等全过程,从文字与图片“两翼齐飞”向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转变;在业务形态上,要大力提升我们报道的传播力、辐射力,从服务终端向控制终端转变,通过占领各类终端,覆盖所有受众,进一步增强新华社报道的竞争力、影响力。

第四,加强责任意识,确保发稿安全。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健康报道格调,坚决防堵差错,确保发稿安全。报道差错是我们履行职责的“天敌”,对我们的权威性、公信力、美誉度都会造成伤害。我们必须严防死守,绝不松懈,永远睁大眼睛,始终警钟长鸣,防止因把关不严给新华社的事业造成损害,给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带来被动。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差错总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应当做到少犯错、不犯大错、不犯同样的错,尤其要防止出现政治性、政策性、导向性和重大事实性差错。

防堵差错主要靠两条:一靠态度,二靠制度。前者是关键,后者是保障。态度,就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是高度负责、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还是敷衍塞责、粗枝大叶、马马虎虎、草率应付?工作态度决定着工作成效。态度端正,可以弥补水平能力的不足,把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反之,水平能力再高再强,态度不端正也会让你马失前蹄,甚至在“低级错误”上摔跟头。工作制度是防堵差错的有效防线。只要严格按发稿流程操作,各种差错在严密的制度面前就没有空子可钻。科学统计表明,三分之二以上事故发生都是违规操作造成的。所以,有了正确态度,还必须有严格制度作保障,必须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只要我们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纪律意识,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就一定能做到安全发稿,使报道在不出差错的基础上,不断出新出彩。

“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是党和人民的要求,是历史和时代的召唤。李从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是新华社的基本建设年。我想,之所以提出“基本建设”,是因为我们要建造一座事业的宏伟丰碑,一座能够巍然矗立于中国和世界媒体之林的无形大厦。这是一代又一代新华人梦寐以求的夙愿。让我们在社党组领导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勇攀高峰,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这座丰碑奠定基础,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为把新华社早日建成国际一流媒体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新华社
再创新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新华社短视频产品的特点和启示
塔克拉玛干沙漠雪景如画
“快笔小新”:新华社第一位机器人记者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图表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