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战术做好气象报道

2010-07-27 03:24叶卡斯
中国记者 2010年2期
关键词:天气现象灰霾天气预报

叶卡斯

在资讯泛滥的年代,受众面对海量信息难免产生“选择恐惧症”。然而,气象新闻的吸引力却与日俱增。在微观层面,人们衣、食、住、行都与天气信息密切相关,天气预报甚至已成为一些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在宏观层面,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随着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已作为一种共识隐然形成对人类未来的普遍担忧,这种担忧同样可以转化为对气象新闻的关注。

广泛的需求决定了气象新闻的广阔市场,在这个角度上,气象新闻存在的必要性似乎不存在太多争议。

但是,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在进行气象新闻报道时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除互联网外,电视甚至广播都不约而同在这一领域挤压着纸媒的生存空间。纸媒的气象新闻报道,确已到了求变的时候。

将天气预报口语化

广州的综合性日报气象报道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天气预报和动态新闻。天气预报是指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以通俗化语言为读者提供预报,功能类似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传统的新闻,但往往刊登在新闻版面。而动态新闻则是与气象有关的新闻报道,内容一般为新近发生的引起关注的天气事件(如热带气旋、灰霾、降温等),或是气象部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等等。

这其中,天气预报看似要求最低,实则要做好却不容易。首先,因为缺乏画面、声音等先天劣势,平面媒体的天气预报在诞生之初,就要求记者采用更为感性、口语化的笔调向读者描述气象信息,采取类似电视媒体“说新闻”的方式去写作,以图在突出服务性的同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目前,《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等基本每天都有气象版面或天气预报,这对记者的词汇量是极大考验。

同时,气象台是专业机构,在天气预报中时常要采用的气温统计、台风风速统计等都需要由专业器材甚至人造卫星方可录得,在基本信息完全被气象部门“垄断”的情况下,平面媒体还不得不面对信息源单一的难题。

为了做好这些基础工作,笔者尝试了多种办法。例如,在天气预报中多运用人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民谚,如“小寒大寒、抱成一团”“热极生风”等等;另外,结合当天实际天气现象,如卷积云、晴天辐射等,做一些名词解释,既有助于读者增广见闻,也为文章增色不少。这些贴近民生的话题避免过去天气预报用语专业、枯燥的问题,为读者带来了新鲜的感受。随着对天气、气候现象了解的深入,市民对气候变化话题的兴趣也更容易被激发。

向“专家型记者”努力

2009年11月,广州市统计咨询中心对全市2000位18-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主题为“广州市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的随机抽样访问。结果显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电视仍是市民获取天气预报的最主要途径,中选率达90.3%。市民通过报刊、手机短信和互联网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36.3%、24.0%和19.3%。广播电台、公共显示屏、声讯电话和专业气象服务专报等途径的使用率较低,均不足10%。从中可见,尽管有时效性差、欠缺生动等先天劣势,报刊仍然是市民获取天气预报的主要渠道,中选比例仅次于电视。

事实上,无论从服务层面还是竞争层面上说,时效性都是纸媒的“致命伤”。天气预报,最要紧的是一个“预”字,受印刷周期所限,纸媒不可能像电视、网络、广播那样滚动刊发天气消息。而又由于目前天气预报能力的实际水平,预报员需要经常对预报作出滚动修订,纸媒的天气预报容易让读者产生“报不准”的印象。笔者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是,通过长时间积累和学习,按“专家型记者”的方向去“武装”自己,有了这样的沉淀,记者本身就可以对气象部门提供的简单数据作出详细、深入的解读,更能按照读者的要求去作报道。这种看似“强加于人”的客观要求,相应地也促进了笔者自身业务素养的提高,通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更能从每天的细微天气变化中筛选出新闻线索,从而为天气事件动态报道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介入日常天气事件

每天的天气预报是与市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气象信息,而当一些相对特殊、罕见的天气现象出现时,也需要媒体积极介入。

什么是特殊、罕见的天气现象?如果只从气象的术语来说,一些极端的天气事件就属于这一范畴,例如今冬少见的连续寒潮、暴雪天气,几乎贯穿去年全年的干旱等,具体到广东或广州而言,就是不时出现的灰霾、高温等等。这些事件出现频率低,但一旦出现,往往为全城百姓所亲身体验,虽然从贴近性来说不如天气预报实用,但还会有较高关注度。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人类一些破坏性发展活动带来的恶果,从而引起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促进人们生活方式朝低碳、绿色方向靠拢。

2009年11月下旬和12月中旬,广州连续出现较为严重的灰霾天气,不仅能见度持续在较低水平,而且一些市民还因此出现喉咙难受等不良反应。在此期间,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对此进行解释和说明,而《广州日报》不能对这一公共事件置之不理,先后刊发《未来三天灰霾当道》《水汽丰沛天又暖形成大雾散不去》《灰霾将列入灾害性天气》等系列稿件,其中不乏独家、深度的稿件,对灰霾的形成机理、影响程度进行深入的揭示,使公众对这种本质上就与空气污染密切相关的天气现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气象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面之广,已不仅仅是穿多少衣服、要不要带伞这样“可有可无”的信息支持,很多时候是直接侵害,对于农民群体来说,尤其如此。2009年2月,广州遭遇一场严重的寒害,寒害过后,广州从化市大量荔枝树被冻死,82岁的村民刘日全老伯告诉记者,上一次他所见如此严重的低温寒害,还是在50多年前。通过采访,记者发表了《冷 从化荔枝树,大片霜冻死》的稿件,反映恶劣天气对农民造成的损失,促进有关部门对引导果农退果还田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在动态新闻的捕捉上,除了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如《75.3%降水为强酸雨》《广州旱肥冬瓜变瘦 水稻“割禾青”》《4个台风各具特色》等,也注重一些天气现象中的小细节,为读者提供一些服务性的信息,如《天干物燥静电突袭市民》《雷电无情求生有术》等,传播气象上的“小知识”,为普通市民了解气候变化问题打下一定基础。

前瞻性策划报道哥本哈根大会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大会,无疑使近年以来一系列气候问题达到高潮。为做好这次会议报道,《广州日报》精心准备,在大会前作出前瞻性策划,对报道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随着气候变暖的持续,重大气候事件可能会越来越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即使是带有地方性色彩的小尺度天气事件,往往也会牵涉到环保、交通等领域,而不仅仅是纯气象范畴。这也要求媒体在报道时发挥团队作战能力,通过提前策划、有组织的领导和安排,在激烈竞争中亮出自己的“绝活”—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猜你喜欢
天气现象灰霾天气预报
《奇怪的天气:关于天气的50个秘密》
与龙卷风共舞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新巴尔虎左旗常见天气现象分析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成都城区冬季一次灰霾期间PM1化学成分特征
秸秆露天燃烧对北方灰霾天气的影响分析
天气现象的隐喻化方式分析
中期天气预报
小小天气预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