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3郝温娜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郝温娜

(平顶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平顶山 467002)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至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成为高校本科层次在校大学生所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从2007年春季开始在全国高校开设。这是继 1998年课改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意义十分重大!作为一门新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的教学尚属初探阶段,因此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能够真正喜爱这门课,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及开课意义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规定,“纲要”从课程性质上来讲,是大学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公共政治理论课,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它有着很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然,这门课也有着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它不是依靠纯粹的抽象的理论来教育广大学生,而是以历史史实为载体来阐发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它的重心仍然在于讲史,因此“纲要”是一门“寓教于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既要注意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做到史论结合、以史带论,史为论用。

开设“纲要”课,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的审慎之策,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十分必要。

首先,讲授“纲要”课,可以使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到“治史资政”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不懂历史、不珍惜历史、不学习、不研究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从古至今,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对历史的传统教育,如唐太宗不仅自己重视学史,还要求子孙读史。到了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对历史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1],他认为历史记载和历史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他的语重心长,至今令我们振聋发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教育和研究。毛泽东一向重视历史学习、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重视史学工作对指导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认为史学工作可以给无产阶级政党提供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在延安整风时期,他经常批评那种对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是懂的很少的人,到了社会主义时期,他也多次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并多次发出号召,要大家多学一点历史知识。邓小平对历史教育也同样予以高度重视,他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他一再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3]江泽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十分重视对广大青少年的历史教育。胡锦涛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4]可以看出,党的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历史教育的论述,都强调了历史学习、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历史教育的重视。

其次,学习“纲要”课,可以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历尽屈辱的历史,又是一部英勇奋斗的历史,通过学习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对国家对民族出路进行的探索,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国史,深刻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懂得中国的过去,理解中国的现实,才能更好的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地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满怀信心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再次,学习“纲要”课,可以警醒世人,使青年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内涵,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如今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越来越淡薄了,所以社会上才会出现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怪事,而爱国主义观念历来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此外,在中国近代革命斗争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通过对他们先进事迹的学习,可以使青年学生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实施方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掌握一条主线,二个了解,三个选择。

“纲要”课中讲述的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 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历史,内容很多,时间跨度将近 170年,横跨三个世纪。教材将其划分为三编十章,每编由一个综述和若干章节组成,综述为“纲”,主要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等;章节为“要”,主要是介绍某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经验等。所以说,这门课是有纲也有要。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学方式和方法就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必须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现在的大学生多是 80后甚至是 90后,他们对历史缺乏直观感受和了解,但是对网络很熟悉,所以“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此外,教师应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以文字、图片、视频,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起来。还可选取适量的时代感强、有较强针对性和教育价值高的纪录片、专题片以及影视作品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圆明园 》、《长征 》、《南京 ! 南京 !》、《江青 》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教学实效。

其次,采用互动式教学。这是教学中用以辅助讲授的一种好方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单一的灌输,效果往往不理想,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请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讨论、辩论、演讲、朗诵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比如在谈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当下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像近年来出现的“告别革命”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这个观点进行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

再次,运用中外历史对比法。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要完全搞清楚就必须要把它放进大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所以,在讲授中国问题时也需要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通过比较来解决学生的困惑,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尤其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侵略有功”的论调,认为正是西方的侵略中国才得以踏入到近代文明,这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是非常有迷惑力的。那么,外国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就可将中国放置在西方殖民侵略史的大环境下,进而从理论上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与传播资本主义文明的问题。

最后,理论联系实际,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我国幅员广阔,各地都有独特的革命历史、风土人情。在“纲要”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努力开发和利用学生所在地区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资源,密切联系当地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掘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本门课程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更直接更真实更具体的感受。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纲要”主要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素养,但开设以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到课和听课率低,认真学习的少,应付考试的多,笔者结合自己的两年教学实践,认为“纲要”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目前在高校讲授“纲要”这门课的教师多是原来的概论课教师,他们理论方面的知识、能力都很强,但是对史料的掌握运用稍稍欠缺,而“纲要”课注重的是用历史事实说话,做好史论结合。

其次,“纲要”课是思想政治课中课时最少的一门课程,每周 2个课时,一学期只有 36个课时。大一新生第一学期扣除军训之后,实际授课时间更少。而教学内容却非常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军事、外交等,时间跨度也很长。要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非常困难。

最后,“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说教多,容易造成内容空洞和结论式灌输。此外,通常又是大班授课,教师和学生互动比较困难,也比较少,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总之,“纲要”作为在校大学生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课“骨头多肉少”的单纯的理论说教,增加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教学内容形象、丰富、生动。因此,“纲要”课教师应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去从事教学活动,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历史素养,切实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可以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纲要”课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真心喜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一枝奇葩。

[1]龚自珍全集:上 [M].北京:中华书局,1959:21-22.

[2]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1.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胡锦涛.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共党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议上的讲话[Z].中共党史研究,1995(1).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