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泰山学院为例

2010-08-15 00:44田兆胜赵玉增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传统型新建应用型

田兆胜,赵玉增

(1.泰山学院办公室;2.泰山学院建筑与机械工程系,山东泰安 271021)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泰山学院为例

田兆胜1,赵玉增2

(1.泰山学院办公室;2.泰山学院建筑与机械工程系,山东泰安 2710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还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制度创新,不能凸显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泰山学院本着“品德为本、能力至上、分流培养、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着拓展知识、强化能力和内化素质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改革创新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组建合并了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泰山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逐步确立了“品德为本、能力至上、分流培养、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质量立校,建设同类院校中的名校”的发展战略。以下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用型人才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应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的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定位还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尚不能面向市场、社会开放办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制度创新等,致使其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尚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还存在很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客观上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历史责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则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偏向于“学术型、研究型”教育,重视研究型、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培养,轻视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人才培养,致使培养出的人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特色、缺乏个性,这一倾向也深深影响到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学习、借鉴甚至直接沿用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专业课程设置,使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缺乏“应用型”特色,与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并无区别,只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向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看齐,既不符合国家创办地方本科院校的初衷,事实上也很难做到。

(二)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推出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在谈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时,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偏重于系统的书本知识传授,人才培养规格过分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这既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更不利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报告所谈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适应性与竞争力较弱”的问题,说明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转化为产品、商品周期日益缩短,使得“创新”成为社会竞争的基本活动,在市场的推动下,由知识质量观向能力质量观转变成为必然,个体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为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如何实现由知识质量观向能力质量观转变,重视对学生个体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能够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较高素质的一专多能、通专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显然还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不能凸现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有区别于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这是因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以发现和研究社会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效益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以职业技能和岗位技术操作等规范性活动创造社会效益的技能型人才。在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应用型人才承担的是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价值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指导和操作等任务,其在社会中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知识的集成转化及综合应用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这样鲜明的特色。但实践中,受办学定位、经费投入、教育理念、质量观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很难与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区别开来,很难具有自己的特色,甚至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相比,也难有自己的优势,从而造成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的被动局面。

(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或不足

从人才结构角度分析,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将所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高尚的政治素质、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等。但实践中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大都沿袭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知识、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重视综合素质教育,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欠缺和不足,诸如知识结构不够全面、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特别是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政治素质、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不高等。也正因如此,从而导致前面提到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上述问题和不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办学定位上还存在盲从性,很容易受传统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倾向于不切实际、不顾条件的向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看齐;二是不能面向市场、社会开放办学,缺乏与市场、社会的沟通和联系;三是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缺乏研究和制度创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因循守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明显不足,这就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相比并无二致,没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主要通过学习、借鉴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而建构起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品德为本、能力至上、分流培养、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并提出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围绕着拓展知识、强化能力和内化素质三个方面制订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指导方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优化知识结构

应用型人才应当是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耦合体”。其中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又是形成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基础。在对应用型人才知识培养方面,我校遵循整体相关性、核心层次性、社会适应性和动态开放性原则,坚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通用知识为保障,以岗位知识为依托,以创新知识为拓展,以能力知识为核心,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这样一个知识结构,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上,要以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为导向,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四年一体”的总体设计和能动性构建。具体而言,按照本科四年的学制,依据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两个基本去向,采取“第一学年集中统一,第二学年定向分流,第三学年自主选择,第四学年强化实践”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具体如下:

第一学年:围绕专业需求,按照整体相关性原则,安排基础知识课程,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计划,主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为学生下一步拓展知识奠定基础。

第二学年:在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了解,且对今后三年学习有了更为切实的目标选择的前提下,在注重本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依据直接就业与考研深造两个不同的目标取向设置课程,为学生第三学年的自主选择打下基础。

第三学年:在学生对毕业后的人生目标走向进一步明确的基础上,大量的开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拓展课,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条件。在抓好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前提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学年:围绕着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强化知识应用环节,重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开设延伸课程,夯实知识基础。

(二)强化能力结构

能力是一个人运用知识、发挥智力、借助技能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综合反映。本科四年是学生自身能力处在多维度、多层次形成和提高的阶段。按照“品德为本、能力至上”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毕业生“考研”和“就业”两大群体走向,更新课堂观念,加强实践教学,强化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而强化综合能力结构,专业能力培养是基础。为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交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可通过以下三个层面来实施:

第一,强化课内实践教学,加大课堂训练量,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锻炼学生课程实验、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

第二,采取项目式教学改革,开设创新性实验,促使学生自主创新。可将课程中能够以实践、实验完成的内容,通过课题项目的形式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以明确的规定性要求和活动方式督促学生去完成,促使其在完成过程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锻炼专业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通过各种“竞技”性赛事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与创新精神。特别是通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等的综合训练,培养其岗位工作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内化素质结构

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优化以职业生涯目标为导向的知识结构,强化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目的都是为内化以专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结构奠定基础,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其它素质,诸如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科技素质、身心素质等。在内化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结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品德为本”,同时还要坚持“个性发展”,按照优化基础结构,突出专业特长,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基本培养思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现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第一,在理念上要“以学生为本”,即在人才培养上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围绕着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模式和人格品性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在整体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要对照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改革,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等课程,是形成学生政治素质和品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必须彻底克服那种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教条式的灌输方式,大胆进行革新。与此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调研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创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培养环境。

第三,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种管理模式。坚持“科学规范、效益为先”的管理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籍管理方式,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管理新形式,创造条件落实完全学分制改革,逐步实行辅修制和双学位制,鼓励学生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双学位获得新的专业知识,为内化以专业能力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结构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四,搭建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采取切实措施,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从系统教学到专项活动,形成基本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专项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人际交往教育、人格教育、挫折教育、自信教育、择业教育等专项素质教育活动,真正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向善向上”的职业道德,“勇攀奋进”的专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品质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

(责任编辑 梅焕钧)

Reform ing the Cu ltiva tedM ode of the C rea tive Ta len tsand Cu ltivating Practica l G ifted Scholarsw ith H igh-ca libre——A Case Study of Ta ishan Un iversity

TIAN Zhao-sheng,ZHAO Yu-zeng
(Taishan College O ffice and the A rchitecture andM 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 ent,Taian,Shandong,271021)

The first function of the new founded local co lleges is to cu ltivate the p ractical gifted talents, but,in p ractice,the new founded loca l co lleges fo llow each other b lind lyw ithoutany awarenessof their right positions,and,that resu lts in the lack of system innovation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mode and the absence of the special charac teristics in their education p rogress.Taishan University refo rm ed the personnel trainingm ode from th 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expansion of know ledge,the strengthening of capacity and the developm entof the virtue,and at the sam e tim e,insisted on the idea of cu ltivating talentswho have exalted virtue,super ability,and d istinctpersonality.

Personnel trainingm ode;Prac tical talen ts;Innovation

G640

A

1672-2590(2010)04-0127-04

2010-04-12

田兆胜(1967-),男,山东肥城人,泰山学院办公室副教授。

猜你喜欢
传统型新建应用型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改进型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几何形位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借助信息技术,让家庭教育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清代州县文簿册报制度:对中国传统行政特点的透视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