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软肋”

2010-08-15 00:44王庆菊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软肋家族企业文化

王庆菊

(泰山学院政法系,山东泰安 271021)

企业文化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软肋”

王庆菊

(泰山学院政法系,山东泰安 271021)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家族企业的文化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构建优秀的家族企业文化,才能为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企业文化;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的企业中,有大约90%是家族式的民营或私营企业。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是40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则不到5年。美国的家族企业平均寿命大约是24年,而中国的家族企业平均寿命目前只有2.6年。[1]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为什么如此短命?中国的家族企业为什么总是做不大、做不强、做不长?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目前中国的家族企业普遍忽视或没有建立起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文化的缺失已成为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软肋”。因此,在家族企业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整合和创新家族企业文化,让先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家族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对规范家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家族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哲学,即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接受、认同和遵循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成员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保持永久竞争优势的源泉。[2]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的内涵由3个层次构成,即企业文化的表层(物质层)、企业文化的中间层(制度层)和企业文化的核心层(精神层)。

首先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物质层),主要是指能够给人们形成感官认识的特征。这个层次的文化通常以固定的形式表现,如企业的标识、厂容厂貌、产品的外观及包装等。这一层次的文化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文化的条件,其往往能够折射出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其次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制度层),主要是指企业制度和规范层次的因素。即对企业职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由于企业文化形成过程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企业总会通过一些强制性的规范来推行企业所倡导的理念,规范员工的行为,久而久之,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规范,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制度层主要是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动准则,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规章、要求等。第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精神层),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企业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3]企业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的一个标志和标准。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之源,它体现企业的个性,是将该企业与它企业区分开来的标志。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作风,也就决定了企业能做出什么样的业绩、能做多大的生意以及能走多远。企业文化虽然可以学习、借鉴,但却不能模仿,更不可能复制。健康、优秀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满足他人和社会利益,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随着社会的规范化发展,人类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文化在综合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甚至会具有全局性的决定意义。因此,面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企业应当切实把握好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辩证关系,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在企业多种竞争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渠道等)中,文化既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提高竞争优势的关键。当今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业务范围内,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企业文化虽然无形,却能渗透到企业管理、运行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一,导向作用。即把企业职工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的目标,很难参与市场角逐,更难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成具体的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企业职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实现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广大职工为了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甚至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做出个人牺牲。第二,约束作用。即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无规矩不成方圆”,为实现企业的有序运转,企业常常不得不制定许多规章制度,但是即使有了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使每个员工做到自觉遵守。而企业文化是用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制约员工的行为,以此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第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当企业员工接受了本企业的文化并内化为实际行动,就会在企业中形成集体认同,对企业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具有了这样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员工自然会对企业保持很高的忠诚度,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第四,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创造出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使每个成员做出的贡献都会及时得到职工及领导的赞赏和奖励,由此激励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而勇于献身,不断进取。第五,辐射作用。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二、家族企业的文化缺失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目前的家族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多数家族企业的老板文化素质不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有的家族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虚而不实、似是而非、无从把握,企业文化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效。也有的家族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没能力也没必要进行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在多数家族企业中,由于受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我国的家族企业多少都带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实用主义倾向严重,经营行为短期化,希望在短期内收回投资,甚至创造巨额利润。因此对要经过长期积累才能见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多数家族企业要么无心,要么无力,要么不愿,都不太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只要赚钱就行。其实,企业文化虽然无形,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就存在于企业运转的各个环节中。如火之燃于薪,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的机体,它是企业的灵魂,引导着企业的发育成长。企业文化建设的空白,会使企业、员工只讲经济利益,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缺乏凝聚人心的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仅仅是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与企业对抗,导致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企业文化的缺失很难使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久。

(二)注重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在精髓

在家族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精髓。部分家族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文体活动或者是企业C I形象设计。客观地讲,文体活动和C I形象设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增进友谊,沟通感情,树立形象,但并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核心效用,这种认识把企业文化肤浅化了。从前面我们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分析可知,企业文化是有层次的,文体活动和企业C 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制度层,核心层即精神层面才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把表层和中间层的企业文化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经营理念,并为企业全体员工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遵守。企业员工思想深处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最难形成,但是一旦形成,将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总之,企业文化的精髓是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表面上红红火火、声势浩大,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也是难以持续的,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是植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必然受到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家族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用人制度、组织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方式无不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呈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中国“家”文化的影响。“家”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家族情结,认为“血浓于水”,崇尚“家和万事兴”。家族企业在初创时期的惟一目标就是使家人过上好日子,为了家庭利益,发展初期的家族企业具有高度敬业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都爱“面子”,“家丑不可外扬”,有问题自家人私下解决。这样做,表面上看一团和气,私底下却明争暗斗,人际关系复杂。于是家族企业在发展中就产生了一个普遍的特点,家庭成员可以同苦却不能共甘。当企业发展壮大后,这两种制度就很容易发生相互排斥,比如在分钱财、论荣辱、排座次的时候,往往会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家庭内讧,给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阻碍。

其次,家长制作风。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专制主义盛行。大到一国之君,小到一家之长,惟我独尊,独断专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这种专制主义的真实写照。家族企业这种“一个人说了算”的领导风格,在企业发展初期还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专业团队进行管理,这种早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因为,长期的家长制管理往往会使企业领导者变得自负、甚至自大,总觉得自己是最能干的,一切以我为中心,很难听进去不同的建议,往往形成个人独断专行。由于决策上的集权、专断,缺乏必要的约束,使企业的决策风险加大。

再次,内亲外疏的用人标准和奖惩原则。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在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是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际上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具有排他性。在人际交往中,一般是关系越靠近家族血缘关系——“己”的中心,就越容易被人们接纳,也就越容易形成合作、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远离“己”的中心,就越容易被人们排斥,就会形成疏淡的人际关系。[4]由此形成利益上“公”、“私”不分,行为上内外有别,对圈内人讲仁义、尽义务,对无关的圈外人则讲利益、讲原则。目前大多数家族企业在企业内部权力安排上侧重于近亲使用,只有让亲友管理才放心。在一些重要管理岗位上,如人事、财务、销售等,一般都由家族成员担任。单纯从家族成员中选择人才的结果就是选择面越来越窄、可用的人才越来越少。这种内外有别的用人原则,对没有家族关系的员工产生不信任感,非家族成员难以委以重任,容易造成优秀人才外流。另外,在实行家族管理的企业中,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具有双重标准。对于家族成员遵循情感法则,具有这种关系的人在企业中往往采取的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或给予对方许多特殊的照顾,他们的贡献与他们的收入是不成比例的。由于他们的天然特权,企业中的规章制度对他们形同虚设,他们在工作中往往我行我素,即使出现重大过错,大多也不按规章条例处罚。而对于没有家族关系的一般员工则奉行功利法则,严格照章办事,有些要求、规范近乎苛刻,不近人情,导致这部分人缺乏归属感、安全感,致使家族企业很难招进人才,更难留住人才,员工一遇到更好的企业就会离职,造成职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四)企业文化缺乏个性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综观我国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大体雷同,一个面孔,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满眼望去,几乎全是什么“团结、求实、开拓、创新”,就好像中学校园中的教学大楼上的标语一样,遍地开花。这种千篇一律的口号式企业文化很难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很难成为某个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三、构建优秀的家族企业文化,支撑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家族企业领导者更新理念,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成功的企业无不得益于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像张瑞敏、柳传志、茅理翔、牛根生等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是优秀企业家品质、才华、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张和放大。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和建设者,企业文化总是或多或少体现企业最高领导者的价值观、经营哲学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必须提高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企业文化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弘扬企业文化,而且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企业及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保持高度一致,在制度的规范中逐步实现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以深层次文化代替口号文化,形成员工统一的理念和价值观

要想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由表层到中间层再到核心层一步步深入下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核心文化的优势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约束力量,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使职工形成统一的规范和理念,并且贯彻落实。通过文化的引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实现从“小家文化”向“大家文化”的转变

家族企业需要“家”文化,只是在家族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中,企业文化也要不断成长,从“小家文化”转向“大家文化”,以和家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家族企业由小到大一般都要经过个人奋斗、家族奋斗、社会奋斗三个阶段,在个人奋斗、家族奋斗阶段,“小家文化”能够发挥企业内聚力强、交易成本低、机智灵活、决策迅速等特点,以弥补家族企业初创时期社会资源的不足。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时企业必须淡化家族制,适时引入社会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搞“大家文化”,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共同奋斗。这是家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方太集团是一个家族企业,也是一个以“家”为文化的企业,方太的企业文化在我国堪称典范。方太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家的感觉更好”,它浓缩了方太对员工、对消费者、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这种“大家文化”把企业与个人、社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把“家”的感觉带给职工、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展现“家”文化的优势,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方太集团也成为家族企业的佼佼者。[5]

(四)立足创新,与时俱进,建立符合企业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和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特点密切相连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因如此,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特点,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文化色彩。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份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要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能促进企业发展进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环境的适应性,而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个性特征就是财富。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文化无语,威力无比。正在蓬勃发展的家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自觉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优秀企业文化并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才是家族企业长久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证。

[1]周坤.家族企业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月坤,丁恒龙.论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内在统一性[J].改革与战略,2010,(3).

[3]郭跃进.家族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宋红超.点击家族企业[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 闵 军)

Corpora te Cu lture-the Defect in Susta inab le Developm en t of Fam ily Business

WANG Q ing-ju
(Departmen tof Law and Politics,Taishan University,Tai’an,271021 China)

Co rporate cu ltu re,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soft strength,is p 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 rtant ro le in the competition among companies.However,the lack of co rporate cu lture in the fam ily businessof China has seriously restric ted their sustainab le developm en t.To p rovide suppo rt to it,sp lend id co rpo rate cu ltu re shou ld be cu ltivated.

Corporate cu lture;Fam ily business;Sustainab le developm ent

F270

A

1672-2590(2010)04-0098-05

2010-05-20

王庆菊(1966-)女,山东莱芜人,泰山学院政法系副教授,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软肋家族企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家族企业创新:前因、调节与结果
谁远谁近?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其现金持有量的影响探讨
家族企业的“感情困境”
传·承
我国基本农田立法的四大软肋及其对策
软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