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述论

2010-08-15 00:44刘爱君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现代化建设

刘爱君

(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述论

刘爱君

(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基本看法,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在他看来,发展是硬道理,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要把实现人民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逐步形成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会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断,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的发展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发展是硬道理,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重要而紧迫的发展自己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把握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同时站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明确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归结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1](P377)。

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居于首要的基础的位置。离开了发展作为基础,社会主义所有其他本质属性都将难以实现。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才能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前提和基础。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从根本上讲,因为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乃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前后20年历史的鲜明对照雄辩地说明: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中心环节,结果在“文革”结束时,我国国力衰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社会矛盾丛生,全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很大一部分人特别是广大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结果在短短20多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3亿中国人民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见,抓住发展这个硬道理,把握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环节,实际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始终把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视为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尺度。从1978年9月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的谈话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多次强调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在于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他认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P63)“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P225)坚持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高度来谈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了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坚持这种科学态度,摒弃一切空洞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做法,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破除一切有碍于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把握一切发展机遇,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社会主义优越性才有可能得以最充分的体现。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应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挑战,不断发展和完善,永葆生机与活力。

发展是保持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保持稳定和长治久安,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1](P289)因此,邓小平非常重视稳定的问题,并提出了“稳定压倒一切”的观点。然而,要保持、维护和发展来之不易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和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措施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完备法制。诚如邓小平所说的:“真正要巩固安定团结,主要的当然还是要依靠积极的、根本的措施,还是要依靠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同时也要依靠完备法制。经济搞好了,教育搞好,同时法制完备起来,司法工作完善起来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社会有秩序地前进。”[2](P254-255)由此可见,我们要真正地维护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就必须真正地牢记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道理。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邓小平反复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P225),“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P228),“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1](P137),“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1])P149),“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P375)。从邓小平的一系列论述中我们体会到,他把“生产力”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邓小平说过:“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1](P63)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灭亡,就在于其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之所以取代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是较之以往任何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理应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作为它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和剥夺了资产阶级资本之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P293)。马克思还强调,对于社会主义来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P39)因此,不发展生产力,就建不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发展的的核心的思想,不是简单地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逻辑推演,更重要的是邓小平基于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对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的结果。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广阔道路和前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缺乏经验,我们在一个时期里严重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自1957年以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还荒谬地搞“穷过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并企图以平均主义方法来实现共同富裕。其结果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盛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很大挫折,从而使得社会主义的路子越走越窄。对此,邓小平总结道:“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1](P141)“从1958年到1976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P116)他强调说:“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P264-265)在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

从时代特征看,尽管当代世界仍然充满着矛盾,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家之间的竞争,社会制度间的竞争都转变为依靠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是否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面临着资本主义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阶段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它借助于新的科技革命获得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和较量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科技上。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主义能否站得住脚的政治问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动荡和剧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有力地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我国在复杂动荡的国际环境中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年来始终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不放,使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

三、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说,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种社会因素相互协调、全面进步的过程。邓小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他还一贯强调中国的发展是社会诸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早在1979年,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2](P208)这是他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第一次总体表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始终重视中国发展的全面性,始终致力于全面发展的逐步实现,始终努力纠正干扰和妨碍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种种错误倾向。正是在邓小平正确思想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回顾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准确的表述语言。”[1](P371)这段话无疑是邓小平对自己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总结,这一论述与1979年的那段论述前后呼应、相互印证,表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明确而一贯的。

邓小平特别强调协调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是从我国实际出发,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战略。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P277)邓小平高度重视农村问题,把解决农村问题放在首位。1984年6月30日,他在会见外宾时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1](P65)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指出:“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1](P117)1987年3月27日,他又说:“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P213)6月12日,他强调指出:“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1](P237-238)

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邓小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注意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未加重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在考虑中国的发展时,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主张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他在谈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时强调:“核电站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1](P356)邓小平还身体力行,多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强调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长期坚持下去。他还根据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强调经济发展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发展路线和具体的方针政策,强调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邓小平反对浪费和破坏环境,重视资源的节约。他认为由于中国人口多、技术落后,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因此,他提出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1989年6月,他在一次谈话时指出,对那些浪费电力和原材料的企业,要坚决关一批,行动要坚决,并指出“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2](P30)。

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集中体现和归结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达,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提出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P154)“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P367)他反复强调,经济建设搞得不好,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搞得不好,同样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方针。在设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时,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它带有旧社会的最大痕迹就是生产力水平异常低下,思想文化极其落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缺乏科学的认识,我们走过了一段很长的弯路,以致于我们在重新选择现代化道路之初所面临的难题非常多。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不发达,使得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不仅如此,民主法制不健全,教育科学文化落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还有不小的市场。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妨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即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即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可能建立在有着大量文盲、法盲和科盲的社会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在没有民主法制习惯、没有自我约束的道德意识、没有良好的竞争和交往秩序的社会里形成。从根本上讲,只有大多数社会成员具有现代科学和文化素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民主法制观念,社会才会有较强的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创造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营造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环境,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国家。立足中国实际,面向现代化,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没有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而要巩固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秩序,最主要的是要依靠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完善法制。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搞好经济建设,保证适当的发展速度,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要下决心克服一切阻力来抓好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经验教训,邓小平告诫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要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其中关键在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更加大胆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加速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惩治腐败,使党风、社会风气得到根本好转。只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都能抓出实效,才能取信于民,真正实现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五、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要把实现人民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谈到发展问题时,邓小平把发展同人民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从人民利益得失的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轻视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倾向,邓小平说:“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1](P41)他始终关注人的物质利益、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权利,认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P146)。由此,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和不对的标准”[1](P23),并最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了衡量一切政策制定及其是非得失的“人民利益”标准,把标准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在邓小平看来,实践结果的好坏,最终要看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终要看人民群众的评价,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判断改革过程中的种种实践成果,必须一切以人民的利益、需求作为根本依据,只有这样,改革才是正确的,富有成效的。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反映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上。邓小平提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一台阶的新思路,其目的就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同时给人民以实惠,造福于民众;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是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要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实现共同富裕,整个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最根本的任务。为此,他明确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P12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起来”[1](P355)。正是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路线的核心就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密切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命运,这是贯穿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条主线。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全面发展着的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P380)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在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下,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更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解放人,确立和培养人的主体品格。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受社会习惯势力、旧的条条、框框的禁锢,导致人们的思想僵化,一切从本本出发或上级指示出发,因循守旧,不敢思考,不敢创新。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2](P142),什么问题都不愿动脑筋,说话看“来头”,做事看“风向”,本本上没有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搬照抄照转。因此,邓小平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错误路线,破除个人崇拜、“两个凡是”对人的思想禁锢,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旧的经济体制,从制度上解除对人的外在束缚,使人得到解放。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P333)因此,“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1](P237)。在具体实践中,他大力提倡下放权力。“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1](P180)进而,邓小平提出要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放人们的手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 王红丽)

On Deng X iaop ing’s concep t of soc ia list developm en t

L IU A i-jun
(SchoolofA dm inistration,JiningM ed icalUniversity,Rizhao 276826,China)

Summ ing up the p rofound lessonsof China’s socialist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 unistmovem enton the basisof the successor failu re,Deng X iaop ing pu t forward the developm entof socialism’sbasic view s,amore system atic answer to the Chinese how to develop the p rob lem.In his view,developm en t is the lastwo rd,w hich dete rm ines the fu tu re and fate of socialism;"developm en tp roductivity"is the co re of socialist developm ent,wem ust persist in taking econom 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 ter; need to focuson econom ic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ustainab le developm ent;m 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 iritual civilization shou ld be both concerned on;the developm entof the peop le,developm ents rely on the peop le,we shou ld realize peop le’s in terests and p rom o t all-round hum an developm en ts as the fundam en tal ob jec tive of developm ents.

Deng X iaop ing;Socialist;Developm ent view

A 849

A

1672-2590(2010)04-0043-06

2010-05-08

刘爱君(1969-),女,山东肥城人,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生产力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